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原标题: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111年前的今天,1908年1月16日,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的卓越领导人,陶铸出生在湖南省祁阳石洞源

1966年8月8日,中共八届十一中全会通过了《关于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即《十六条》)。会议的最后一天(即8月12日),根据毛泽东的提议临时增加一项议程:改组了中央领导机构。

公布的改选结果为:毛泽东、林彪、周恩来、陶铸、陈伯达、邓小平、康生、刘少奇、朱德、李富春、陈云为中央政治局常委。刘少奇由第二位降至第八位。林彪上升至第二位,代替刘少奇成为接班人,但这在人们的意料之中。而刚由地方调到中央工作才两个多月的陶铸成为“第四号人物”,却是一个需要加以说明的问题。到现在为止,关于这个问题有几种不同的版本。

                    陶铸是怎样成为“第四号人物”的?

第一种版本是原中央“文革”小组成员王力的回忆。

据他说:“在选举常委时,邓小平得了全票,主席本来将邓小平排在第四位。江青虽然连中央委员都不是,但常委名单的排列次序却是她定的。这在党史上是罕见的。她说邓小平犯了错误,为什么还升了,过去第七位,现在第四位了。他的名次要在陈伯达的后面。她又说陈伯达太老实,压不住邓,陶铸厉害,调上去。本来陶铸的名次在第十一位,调到了第四位。”

对王力的这种说法,许多人(包括时任中央办公厅主任的汪东兴)认为,是瞎说,开玩笑,不足信,江青没有也不可能有这样大的影响力和决定力。况且江青对陶铸也不会那样有好感。在八届十一中全会上,江青曾鼓动陶铸揭发和批判邓小平、刘少奇,遭拒绝,她正耿耿于怀,怎么会为提高陶铸的地位而用力呢?

第二种版本是陈伯达两位秘书的回忆。

他们说,在酝酿常委名单时,陈伯达位次“第四”。陈自觉自己不行,他特别害怕外事工作,便向毛泽东表示:“我书生气十足,这个位置对我不合适。”毛泽东对他说:“你去掉书生气不就行了吗?”陈仍忐忑不安,他让秘书给毛泽东写信,要他们向毛泽东说明自己不适合这个位置。秘书感到很为难,这种事他们怎么能做和敢做呢?他们又说,对这个问题,周恩来也表示了意见。周恩来跟毛泽东说,我如外出,谁来代替我?邓小平已犯错误,不能代替,恐怕还是陶铸好些。毛泽东同意了周恩来的意见,于是就把陶铸从后面提到了陈伯达前面。(来源:党史博览 作者:阎长贵)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