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原标题: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我国骑兵用枪,使用弹性枪杆,但是元明清后,由于朝廷限制民间马匹,民间武勋世家的消失等种种原因,所以马上大枪变短变小,变马上大枪为小花枪,以便于步战使用,但是步战中弹性枪杆的问题多多。步战用枪虽然也有反作用力,但还没有人马一体的巨大冲击力,所以还不至于必须弹性枪杆缓冲,但弹性枪杆却带来了太多的问题。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首先是反应不够及时,在敌人攻击你时,需要比敌人更快的反应,更短的路径才能及时把敌人刺向你的兵器拨打开来,但是弹性杆使这种拦截拨打,有一个时间延迟,例如当你右拨打时,因为枪杆是弹性的的,枪头不会马上听从你的指令,把敌人武器拨打开来,而是会有一个延迟,会慢一些,而这一线功夫足以决定生死。这样在搏杀中几乎是致命的。

当然,可以使枪杆提前受力使枪杆震颤形变蓄力,但是这需要耗费更大体力。而且运动这种弹性枪杆的枪,拨打对手兵器需要一个预判过程,这样一种技巧,非得大量训练才可能达到。这对于一个几个月前还在田地里拿锄头的农民,临时塞给他一把枪就上战场的士兵,如何能够保证他们有效地运用他们的武器?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其次,弹性枪杆有一个问题就是塌腰点头,例如我国最常见的弹性枪杆白蜡杆,当枪长2米时还好,塌腰现象不明显,但是当枪杆长达4米、5米甚至7米时,塌腰现象就很严重了,枪身塌腰带来的问题是枪头点头并震颤,无法精准的控制枪头的落点。而要想不塌腰,那么就得加粗枪杆,但是过粗的枪杆无法手握,而且重量太大,单兵徒步无法负担。而对于这种情况,解决办法还是跟骑枪的一样,摇动枪身,利用拦拿手法使枪头的静态不可控状态变为动态可控状态。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可如此又带来了新的问题,一是人的体力,要想使枪身随时保持能量,马战中有马力可借,而且骑马刺杀冲锋总是一回合一回合的,不须持久。但在步战中,使枪身保持能量,必然消耗体力,而且步战中往往持久作战。这是人体力所不能承受的。二是训练难易程度,人称月棍年刀一辈子枪,这个枪就是指的就是我国传统大枪术,其必须保证每天练习一段时间,才能保持住对杆子掌握的状态。而一旦停顿一段时间,技艺就生疏。而如果枪换成硬性枪杆,其训练难易程度大为下降,掌握枪法之正确理论,以一般人的悟性,一般人的吃苦程度,仅需要数个月,即可掌握,足以上阵杀敌。

大量的训练不是临时征召的农兵所能达到的。所以在我国民间又有了这么这种折中的办法,即把枪杆上下摇动,使整个枪身在一个垂直的平面内呈上下波浪状前行,同时辅以脚步,如此枪头上下摆动前进,以刺击敌人。这种算是拦拿扎枪法的一种步战用简化速成版,主要用于5米以上的超长软枪。

所以以个人看法,在步战中是是不适用弹性枪柄的小花枪的。发展于马上大枪术的小花枪,其抖动枪花不过惑人耳目而已,实战意义有限。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非但如此,其枪法许多步战枪法也完全沿袭马战模式,例如传统的许多步战枪法里,均有扎马刺枪的大量训练,这实际上就是沿袭马战的一种训练方式,唐宋时代的中原,即使是武勋世家也不是战马满圈,尤其是好马也不是予取予求的,所以往往辅以大量的地面训练,比如李靖兵法书就说,在营地中设置木质鞍马,使士兵平日在此练习上下马。

而扎马就是模拟坐在马上的动作,在地面上进行了大量的扎马拦拿扎,这样以后骑上战马就可轻车熟路的进行马上拦拿扎,格挡与刺击了。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元明清,由于历史社会环境的不同,民间武师已经很难接触战马了,但是还是固执的沿袭先人的练习方式,扎马在原地不断的拦拿扎,请问哪个敌人会傻到凑上前去,让你施展原地扎马拦拿扎呢?所以要想刺中敌人,则必须移动脚步,只有在移动中刺杀,才能伤害敌人。而密集的枪阵则主要是防御性的,依靠密集的矛墙阻止敌人靠近,阻挡敌骑兵的正面冲击。而要想使用长枪冲锋,必然排列成较为松散的阵列,一排排的冲击,在跑动中刺杀敌人。反观元明清史,我中原汉族一直没有太好的枪阵战绩,恐怕也说明了一些问题。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而现代武术界很有些片面强调“枪身要软,有弹性,不可硬”,这是有失偏颇的。明朝吴殳的《手臂录》,记载的六家枪法,其中四家用的硬枪杆。当然,也有两家用软枪杆。除了沙家枪用经过处理的竹子做枪杆外,其中杨家枪也是因为长度过长才软。而今人大都以软枪圈枪拦拿为能。当然,从弘扬我中华传统武术,为传统武术延续传承这个角度出发自然不错,而且软枪更具有观赏性,以及显示技巧,在演练、游场较艺中,一枪出去,枪身震颤,枪头如花,潇洒漂亮且显功力,自然比直来直去的硬干的要好看的多,而且在软枪上,还有很多理论上的发展,如内家枪法的崛起。但从实战角度,尤其从冷兵器战争角度出发,个人认为还是有待于商榷的。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吴殳《手臂录》节选

而硬枪也分为不软不硬与十二分硬枪,不软不硬之枪用于拦拿与游场较艺,而十二分硬枪则用于训练戳刺,以洞墙透壁。吴殳所推崇的硬枪实际上基本上是不软不硬,如太硬,则不便于拦拿。一般说来,枪杆软硬与武者的个人技艺风格相关,一般说来需要枪腰硬,而枪头枪胸部位还是会在拦拿手法下产生弹性形变抖成枪花,以便于圈枪拦拿,拦拿对手兵器。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少林功夫-朴刀破长枪

在枪材选择上,明代程冲斗的《长枪法选》中有“其木色有稠木、有檀木、有检栗木,皆大木取小劈刨而成,多不坚牢易断。必选生成者为上,有檕条木,有牛筋木(赤者为佳,白者次),有茶条木,有米枯木(有名乌檕),有拓条木,有白蜡条木(有名水黄荆)。”又如吴殳《手臂录》中“枪材,以徽州牛筋木者为上,剑脊木次之,红棱劲而直,且易碎。白蜡软,棍材也。”。牛筋木里面的白牛筋就是糙叶木,红牛筋就是现在蔷薇科的牛筋木,这些木材弯曲能量比都在0.60左右,极限强度680-1300之间,弹性都超过130,表面硬度不会超过850。而这里弯曲能量比这个数值是最重要的,弯曲能量比过低,整支枪就会不易产生弹性形变,拦拿不易,但弯曲能量比过高,刺枪时枪头就会颤动,无法精准命中目标,例如沙家枪所选竹材就是如此。但以个人的看法,枪材还应该硬一些,以便于实现直线的“拨”,而不是传统的弧线“拦”“拿”手法。

面对比人还高的长枪,古代步兵究竟怎样使用,才能快速击退敌人?

而这些枪法在流传中或湮灭于历史长河中,或后人做了一些改动变化,今天之枪法或失传,或与明代枪法迥异,但是这里仅是论及枪器特性以及技术特色之间的关系。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