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影视圈 > \

文艺片“旋风”袭来,伪片烂片冒充需警惕

原标题:文艺片“旋风”袭来,伪片烂片冒充需警惕

在过去的三月,文艺片迎来一波小高潮,《阳台上》《过春天》《地久天长》等国产文艺片先后上映,《波西米亚狂想曲》加上前期上映的《绿皮书》等好莱坞影片也加入进来,掀起一波文艺片“旋风”。

在传统的电影淡季,文艺片似乎另辟蹊径,在意想不到的时间段里开拓出了自己的一片天地。

文艺片“旋风”袭来,伪片烂片冒充需警惕

在经济处于上行期,能够拥有足够的资本,还能够维持这种模式。但是从去年开始,尤其是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转变,过去扩张式资本发展模式难以为继,加上行业内部的调整,大资本力量开始退潮。

尤其是从今年贺岁档的电影看,以往大投资、大制作的电影似乎逐渐退出,除了头部的大制作的影片,小成本电影逐渐成为了主流。

在这种背景下,文艺片作为制作成本比较低,作者性更明显的类型才有了一席之地,这也是今年三月份文艺片之所以能够有一波小阳春的原因之一。

文艺片“旋风”袭来,伪片烂片冒充需警惕

文艺片能够拥有自己的“一方天地”固然不错,然而需要警醒的是,长期以来,无论是观众还是业界对文艺片概念的模糊化认知和处理,带来文艺片本身定位的不准确。

直接后果就是一大批披着文艺片外衣的伪片烂片打着文艺片的旗号,实则是商业片,也在一定程度上混淆视听,误导观众,文艺片成了一个什么都可以装的“筐”。

文艺片是我们通常意义上讲的“文学艺术片”的简称。在最初的概念里,文艺片跟文学的关系走的非常密切,在类型特点上,文艺片由于天然跟文学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影片的文学性更强一些。

文艺片更注重展现人物内在的变化,电影语言形态更为平实,叙事在尊重大众化的基础上又包含有一定的个人风格,并具备良好的美好情感以及社会意义,具有一定的文化功能。

文艺片与其他的类型片注重戏剧冲突、夸张的情节,类型化的人物塑造、重视感官的刺激明显不同,而正是这种表现方式的不同带来影片在认知上有一定的阻隔性,这也是文艺片更为小众的原因之一。

文艺片“旋风”袭来,伪片烂片冒充需警惕

由于文艺片诞生之初在概念上并未有完全明确的界定,这给文艺片概念带来可延展性和含混性。随着时代的发展,一些概念模糊、类型特点不是很明显的电影都被归在了文艺片之列。

比如,从《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开始,《左耳》《致青春原来你也在这里》到《后来的我们》,一些青春片被归在了文艺片类型之内,实际上这些影片是实打实的商业片。

与此同时,一些叙事混乱电影、票房失败的电影等,统统将自己归入“文艺片”,还有一些带点文艺调调的电影如同样是三月上映的翻拍自韩国同名电影的《比悲伤更悲伤的故事》也将自己划到了文艺片之列。文艺片似乎已经成了一个筐,随便什么都可以随便往里面装。

文艺片“旋风”袭来,伪片烂片冒充需警惕

对于一部电影来说,并不是把它划到某一类电影里他就是优秀的了。无论什么电影,让人看得懂,能够引起观众的共情,也就是我们通常认可的“好看”,才是评判电影优秀与否的标准。

如果仅仅是将电影自动划归到文艺片里,市场反应不好时就抱怨观众不买账、不识货,票房不好,则是明显的耍流氓行为。

目前,中国电影市场分众趋势日益加速,多元化电影类型会越来越丰富,这也标志着中国电影开始迈进了工业化的时代,以“类型”作为观影选择选择标准必将成为未来的趋势,类型化电影会越来越成熟。

对于电影从业者来说,对于一些小成本的、小众的电影更应该有清醒的觉醒意识,特别是在当下商业大片夹缝中求生存的文艺片除了为观众提供更多的优秀影片外,还要学会一些挂狗头买羊肉的电影碰瓷儿蹭热点的行为。文/姜尔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