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名人资料 > \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题记:在中共"十大"后不久,毛泽东为了考验邓小平和王洪文,曾经当面问过他们,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情况?王洪文说,主席的革命路线将会继续。邓小平深知各大军区司令员的权力,他说,可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毛泽东认为邓小平的回答更好,便采纳了邓小平的建议。当年底,各大军区司令员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在《邓小平时代》一书中就记述了毛泽东对王洪文和邓小平面试后,调整八大军区司令员的来龙去脉。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1971年9月13日,林彪坠机身亡后,毛泽东需要确保军队领导班子的团结和忠诚。他在林彪坠机之前已经预先采取措施加强了军队对他的支持以防范林彪。1971年8月,他亲自视察了华中和华南地区的部队,公开谈到自己和林彪的分歧。他还撤换了一些军队领导人,削弱了林彪的势力。坠机事件发生后,中央政治局中的黄永胜、吴法宪、李作鹏和邱会作等4名军队干部,被要求在10日内表态与林彪划清界限。其实这些人在几天之内便被抓了起来,直到上世纪80年代末才得到释放。

在1959年撤掉彭德怀的国防部长职务后,毛泽东主要重用和依靠林彪团结部队。林彪死后,中央也需要有人来加强对军队的领导。毛泽东先是依靠在军队中德高望重、从不树敌的叶剑英元帅。到了1973年底,毛泽东开始依靠更有能力的邓小平去处理美中关系时,他也转而倚重邓小平加强对军队的领导和指挥。

在中共"十大"后不久,毛泽东为了考验邓小平和王洪文,曾经问过他们,自己死后会发生什么情况。王洪文说,主席的革命路线将会继续。邓小平深知各大军区司令员的权力,他说,可能"天下大乱,军阀混战"。毛泽东认为邓小平的回答更好,便采纳了邓小平的建议。当年底,各大军区司令员就进行了大规模的调整。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原来,毛泽东在中共"十大"后获悉,刚当上党中央副主席的军队领导人李德生在"9.13"事件发生前还给林彪写过效忠信。这件事让毛泽东大为震惊,他担心其他大军区司令员也可能与林彪的关系过于密切,于是决定对他们进行调整。为了减少他们调整职位后网罗亲信的风险,他们在调动时不能带走自己的人马。

当毛泽东又发现其他的一些军队领导人也写过给林彪的效忠信后,便对林彪曾领导的北京军区的领导班子也产生了怀疑。于是,决定把跟林彪没有密切关系的军区领导人调到北京来。林彪大权在握时邓小平一直在江西,所以毛泽东知道邓小平不可能和林彪关系密切。他还了解,军队的两个关键领导人,即已被调往沈阳军区的李德生和担任北京军区司令员这一最敏感职务的陈锡联二人都曾在邓小平的第二野战军任过职,所以他相信邓小平能够领导好他们。于是,在邓小平的建议下,毛泽东便对八大军区司令员进行了对调。

在八大军区司令员调整后不久,毛泽东就宣布让邓小平担任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委员。他说:"我想在政治局添一个秘书长,你不要这个头衔,那就当总参谋长吧。"邓小平一向重实权不重虚名,他客气地谢绝了那些头衔。毛泽东心里清楚,任命邓小平可以让军队上层松一口气,这不仅是因为邓小平在军队中的资历,还因为他们确信邓小平不会进行打击报复。任命邓小平的职务后,并没有明确叶剑英和邓小平二人排名的先后。但是,叶、邓二人相互尊重,相互扶持,在与军区司令员开展工作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和工作。

解密:开国大典前夜毛泽东究竟在做什么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前夜的事情。"李银桥回忆说。

自1949年3月25日,中央机关从西柏坡迁移到北京后,毛泽东一方面仍在指挥彻底捣毁蒋家王朝的渡江战役,另一方面即在着手筹备新中国成立的诸多大事。打6月份召开新的政治协商会议筹备会后,毛泽东所在的住处始终客来人往。这期间,卫士们见毛泽东比任何时候都忙,常常不能正常地吃饭、睡觉,可他精神也比任何时候都好。作为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打了二十多年江山的统帅,毛泽东对"十月怀胎"、即将"分娩"的人民共和国自然是格外的兴奋,因而他的精神状态始终充沛和饱满,显示出非凡的超人毅力。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9月1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举行。为了开好这次会,同各界人士商议和起草好《共同纲领》,毛泽东又是一连几天几夜没合眼。9月30日,距开国大典仅有十几个小时了,可这天下午,毛泽东参加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仪式后,回到住所三下五下地吃完一顿"辣椒加臭豆腐"的美餐后,叫来李银桥,让他给梳头。

"唔,这下老头子要睡觉了!"卫士们兴奋地议论起来,谁知不出半小时,李银桥便阴着脸回到值班室。

"怎么样,主席睡了吗?"卫士们急不可待地问道。

"看来又没戏了!"李银桥摇摇头,说,"我以为我的‘阴谋’又要得逞了,谁知他根本不理这茬儿,说,‘银桥,你这帮我一梳,足以使我坚持七八个小时。’"

"这怎么行!再过七八个小时,就该到10月1日中午了,一到下午两点就得上天安门城楼,让老头子近百个小时没合眼去参加开国大典,要是有个好歹,我们怎么向全国人民交代呀!"卫士们急得直跺脚。

"快想想办法吧!"卫士孙勇冲着李银桥说,"银桥,你是治老头子的‘智多星’,快拿主意呀!"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对,卫士长快想办法吧!"卫士们围着李银桥七嘴八舌地说道。

李银桥急了,一跺脚:"我有什么法呀!你们就知道冲我喊!"

值班室内,一片沉默。

突然,电话铃响了。李银桥抄起电话。

"喂,是小李吗?主席睡了没有呀?"是周恩来的声音。

李银桥有气无力地回答:"报告周副主席,主席就是不肯睡。我们怎么劝也没用。"

"那怎么行!不行呀!小鬼,再过十来个小时,主席就要上天安门的,唉!"电话里传来一声长叹以后,便是许久的沉默。周恩来似乎也有点束手无策了。

"哎,叫周副主席来,主席准听他的!"警卫排长阎长林用胳膊轻轻地捅了一下李银桥,在他耳边轻声说道。

李银桥似乎一下子反应过来,把电话迅速提到嘴边:"周副主席,主席听您的,您来劝劝他吧!"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好吧,我马上就到,你们准备一下。"对方搁下了电话。

卫士们欢呼起来,有周恩来到,毛泽东睡觉就有希望。

周恩来真是神速,仅三四分钟便来到了毛泽东的住处。

"你们谁值班?马上准备些安眠药,另外一定要给主席按摩好。"说完,他便走进毛泽东的办公室。

大约过了五分钟,周恩来走出毛泽东办公室。

卫士们赶忙问:"怎么样,主席同意睡觉了?"

"并不那么乐观。"周恩来对卫士们说,"我还有事,不能在这里久待,过一小时后你们再进去,一定要想尽办法让主席睡觉。要是出了大事,我找你们是问!"

周恩来走时,已是凌晨四点多钟了,这已经是属于1949年10月1日这一伟大的日子了。

卫士们从周恩来的话中猜测道,大概毛泽东答应再工作一个小时后便休息,于是,刚满一个小时,李银桥便走进毛泽东办公室。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毛泽东依然伏案疾书着,根本没有半点想"罢休"的样子。于是,李银桥便轻轻地提醒道:"主席,又过一个小时了,天空已经开始发白了。"

"嗯。"毛泽东嗯了一声后,毫无反应。瞧着毛泽东全神贯注的样儿,李银桥不敢轻易打扰,不得不又退了出去。

"银桥,周副主席在半个小时里来了三次电话问主席睡了没有,可怎么办好啊?"阎长林对拉长了脸的李银桥说。

李银桥一声不吭,忽儿坐下,忽儿又站起来,他在屋里来回走了半天,末了,又折身进了毛泽东办公室。

"主席您……"他着实有些赌气似的张开嘴,连头都没抬。

"怎么,我不睡觉你有情绪啦!"不想,这次毛泽东主动放下笔,伸了伸懒腰,站起来说道。

"不不……主席。"李银桥顿时转忧为喜。他熟悉毛泽东的每一个生活习惯和细节。他知道毛泽东要准备睡觉了。

李银桥赶忙弄好洗澡水,十分钟后,待毛泽东从院里散步回屋,他立即服侍毛泽东洗了个热水澡。上床后,李银桥照例上前为毛泽东按摩,可是却被毛泽东挡住了,说:"没事了,银桥,你也休息一会儿,下午一点叫我起床。"

李银桥只好退了出来,在值班室等候。这一天是他值正班,虽说这几天因为毛泽东不肯休息弄得卫士们也没敢睡,此时的李银桥也已疲倦不堪,可他哪敢打瞌睡。凭他的经验推测,今天的毛泽东是不会很早入睡的,或许临到中午才能睡着。如果到了时间不将他叫醒,误了开国大典,可是谁也负不起的历史性责任!想到这里,李银桥硬打起精神,告诫自己:必须按时叫醒毛泽东,绝对。卫士的责任有时连着中国革命的命运,因为他们是毛泽东的卫士。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一点整,毛泽东没有按铃。李银桥赶忙径直奔进他的卧室。毛泽东睡得很香,李银桥犹豫了:在毛泽东几天几夜不能睡觉时,他和卫士们,还有周恩来等中央首长个个急得团团转,想方设法希望毛泽东能睡觉,可眼下毛泽东真的睡了,而且睡得这么香时,又不得不去叫醒他。毛泽东是多么难啊!李银桥鼻子好酸。他打心里不忍上前去叫醒熟睡中的毛泽东。有一次,李银桥和卫士们记录了毛泽东几天没睡后,有一天睡下时,竟睡了三十五个小时!为此,李银桥和全体卫士举行了一次庆贺酒会。这些平时不喝酒的卫士们为毛泽东能睡三十五个小时,欢欣万分地每人痛饮了一杯酒。今天,他多么希望毛泽东再创造一次三十五小时的睡眠纪录!可是,不行啊!万万不行啊!误了开国大典,天王老子也会不容许的。

"主席!主席!"李银桥叫了两声。

"嗯?"毛泽东睁开了眼皮,他看见了李银桥。"怎么,一点了?"

"是的!"李银桥一边答道,一边帮毛泽东靠在床栏上。然后端上一杯热茶,放在床头柜上。

起床吃茶、看报,这是毛泽东的习惯,开国大典的"伟大日子",他也不例外。

"主席,一点半了!"李银桥掐着表,打断了毛泽东的读报,替他穿上那件以后几十年里一直铭刻在中国人民心头的"开国大典毛式制服"。

两点五十分,李银桥扶着毛泽东,走完一百个台阶,与中央其他领导一起,登上了天安门城楼。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三点整,毛泽东走到麦克风前,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声音至今仍在十几亿人民的心头响彻着。

从下午三点开始的大典到晚上的焰火晚会,毛泽东整整在天安门城楼上待了六七个小时。

十一点,毛泽东回到菊香书屋。李银桥赶忙替他脱下制服,解下皮鞋。"主席,您今天在城楼上始终神采奕奕,精神饱满。"李银桥看着劳累了一天,却依然红光满面、精神抖擞的毛泽东,不由感慨道。

毛泽东听后也很高兴地说:"是的,看到人民,看到翻身做主后的人民喜气洋洋的情景,我精神好着呢!"毛泽东将头微微向上一仰,双目光亮地看着上空。他在想什么?想他的共和国?想他的人民?想他的延安窑洞?还是那牺牲在敌人屠刀下的娇妻杨开慧?

顷刻,毛泽东将奔腾的思绪收拢回来。他认真地说:"银桥,今天要感谢你早上给我的一觉。"

"不,是周副主席的功劳。"李银桥说,"是他劝后您才同意睡的!"

毛泽东点头称道:"是,恩来这个人做什么事总是想得那么周到。不过也得给你记一功。"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自来水管变成开国大典国旗杆

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在北京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毛泽东亲手按动电钮,在代国歌《义勇军进行曲》的雄壮旋律中,鲜艳的五星红旗在万众翘首仰望的庄严目光中冉冉升起。30万人一齐肃立,抬头瞻仰新中国的第一面国旗,人们心潮澎湃,热血沸腾。

为迎接这一伟大历史时刻,开国大典前夕,国庆筹备小组加紧整修天安门,尤其是修建国旗杆。建筑工人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刻苦攻关,全身投入国旗杆的修建工作。

1949年的秋天,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季节。

是年8月9日至14日,在第一届北平市各界代表会议上,作出了迎开国庆典、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市人民政府责成建设局拿出修整天安门工程计划,建设局局长赵鹏飞任总指挥。整修工程具体任务之一是在位于天安门广场北端、天安门城楼与正阳门之间的中轴线上修建国旗杆。

因为开国大典时,毛泽东将要亲手升起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赵鹏飞同志深感肩负的责任重大,不敢有丝毫怠慢。经过周密计划思考,他对整个工程进行了具体分工。将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板等建筑设计交由建筑局建筑师钟汉雄负责;旗杆的结构设计由建设局技术负责人、天安门广场整修工程设计施工负责人林治远完成。

林治远接到组织交办的任务后,心情无比激动。党和政府对自己的信任,使他也深感到肩上的责任重大。为了不辜负组织的信任,林治远马上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按照要求,旗杆的高度与天安门城楼应该同等高。经实地测量,林治远得出的数据为35米高。按理说,35米并不是很高,制作起来也没有什么困难。但在当时,刚刚解放的北京,一切都处于百废待兴之时,要找出适合用于做旗杆的材料绝非易事。

于是,林治远到处奔波打听,最后得知市自来水公司有一些水管可以代用。因而,他立刻奔赴自来水公司,选用了4根直径不同的自来水管,一节一节地套起来焊接。但是,焊完之后,长度为22.5米,达不到35米高的要求。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情急之下,他只好将焊接后测量的结果报告给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指挥部听了汇报,当场进行研究,还征求了有关方面的意见,最后确定国旗旗杆的高度为22.5米。最后安装在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是建设局车辆厂金工车间用4根无缝钢管套接后焊接而成的。

天安门国庆工程指挥部对旗杆制作进行了具体分工,大家分头开始制作。开工后,国庆筹备小组领导同志来现场检查工作时提出:升旗要自动的,请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亲自升旗就更好了!这个意见立即付诸实施。

自动升旗方案还是由林治远来具体落实,这又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林治远接到任务后,与有关技术人员一起研究自动升降的开关设施。他们首先设计出这样一个方案:国旗自动升降,升降速度与国歌演奏时间一致,国歌奏完后,国旗升到顶端并自动停止。

根据这个方案,技术人员设计出了一个简单的机械设施来控制升降速度,又在升降旗用的钢丝绳两端各焊了一个钢球来控制升降开关,只要升降速度设施碰到两端的钢球,便会自动停止升降并自动断电。

方案得到批准后,工作人员立即进行安装调试,试验升旗运行正常,升旗所需时间符合要求。

一个月后,旗杆底座、汉白玉栏杆制作工程完毕,国旗杆也竖了起来。为了毛泽东主席能在天安门城楼上操纵升旗开关,林治远设计从旗杆下引出一条导线,将导线通过修东西长安街道路工程埋设的钢管横穿过长安街,跨越金水河,然后顺着天安门城楼东南角上升至城楼当中,与天安门城楼上安装的开关连接。

为防止升旗出现差错,工作人员一丝不苟地检查了升旗的各个部位。他们在旗杆下和天安门城楼上反反复复不知试验了多少次。当认定自动升降设施运行情况正常,没有问题时,才于9月下旬拆除了旗杆周围的脚手架。

至此,新中国第一根国旗杆高高地竖立于天安门广场上。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一、北平市发动了一场为时91天的清洁大扫除运动

新中国成立之日要举行一个盛大的典礼。那么,大典的地点选在哪里好呢?这个问题让开国领袖们颇费脑筋。时间到了1949年8月初,距离开国大典的时间只有一个多月了,开国大典筹备委员会主任周恩来的思维重心终于落在了天安门上。

天安门,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原名承天门,取"承天启运,受命于天"之意,后毁于兵火。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建后改称天安门。它是旧皇城的正门,城门五阙,重楼九楹。从天安门广场整体布局上看,天安门城楼大有"横空出世"之象。

天安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发祥地。1919年5月4日,北京爱国学生齐聚天安门,爆发了在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五四运动,揭开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序幕。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熊熊火炬是从天安门广场燃起的!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古都获得新生。

1949年2月3日上午10时,在北平警备司令员程子华指挥下,北平举行了盛大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入城式。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入城式后,北平市军事管制委员会下设的文化接管委员会接收了天安门,交接手续仅是一把锈蚀的铁锁头。

当时的天安门城楼是荒冢般寂静,因年久失修,破烂不堪。巨大的城楼残砖断瓦,金黄色的琉璃瓦顶蒿草丛生,野鸽筑巢(后清除时,竟装载几大卡车野鸽粪),红墙凋残,雕花的门窗残破不全,东斜西歪,有一块没一块,金水河中满是淤泥污水。在广场东侧,房屋低矮破旧;广场西侧,垃圾堆积如山;广场南面,小商小贩,叫卖吆喝,嘈杂混乱;广场中间,坑洼不平,积水发臭。

中共北平市委和市人民政府于8月9日至14日召开北平市第一届各界代表会议,会议作出了为迎接开国大典整修天安门广场的决议。于是,北平市民怀着主人翁的责任感,投入到整修天安门的紧张劳动,仅义务参加广场劳动的青年学生先后就有6000多名。在此之前,北平市人民政府已发动了一场为时91天的清洁大扫除运动。现又经过历时十几天的战斗,终于使破败不堪的天安门焕然一新。

二、周令钊绘制了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主席巨幅画像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悬挂在天安门城楼正中的毛泽东主席的巨幅画像是由徐悲鸿任校长的国立北平艺专(建国后改为中央美术学院)实用美术系的讲师、画家周令钊绘制的。任务之所以交给周令钊,是因为早在1949年4月上、中旬在北平六国饭店举行的国共和谈中,布置会场的周令钊画的一幅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油画就悬挂在会议室内,得到了中央领导的一致好评。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周令钊,湖南平江人,时年30岁,接到任务后激动得彻夜难眠。他带着他的学生陈若菊(后来成了他的妻子)紧张地投入工作。这幅画像是在天安门城楼上东山墙下完成的。他们把木板竖在墙上,工人们为他们搭起了三层高的脚手架。原照片是新华社摄影记者郑景康在延安时拍摄的,也是当时解放区最流行的一张人民领袖毛泽东头戴八角帽的像。周令钊、陈若菊和几位油漆工人站在高架子上,以原照片为摹本绘制毛泽东巨幅画像。他们认真地以革命浪漫主义手法,用画笔形象地把伟人毛泽东的思维精神表达出来:毛泽东头戴八角帽,身穿粗呢子制服,脸部稍仰,洋溢出慈祥的笑容。他们把毛泽东的衣领画为敞口式样,表现毛泽东开阔的心胸,也表达全国人民喜庆的心情。经过20天的努力工作,在即将完成的那一天,一向以严谨的军容风纪著称的大典筹委会副主任聂荣臻将军登上了天安门城楼,隔着老远就发出了赞叹:"蛮像的,可以!"等走到近处,聂荣臻发觉毛主席画像的衣领是开着的,觉得不妥,因为开国大典要严肃一点儿。周令钊立即动手修改,"扣"好了毛泽东的衣领扣。

9月底,绘制工作完成了。9月30日夜晚,工人们把巨像挂上了天安门城楼正中央。这天夜里,周恩来来到天安门审查,一眼就发现了问题:画像下沿有一行毛泽东手体字:"为人民服务"。周恩来着了急,对身边的人说:"毛主席怎么会那么不谦虚呢?在挂像下面写自己的名字?"一时间,在场的的人们赶紧动手搭脚手架,开聚光灯,周令钊遵照周恩来的要求,挥动刷子抹掉了白边黑字,涂成中山装的颜色,又加了一只扣子,看上去天衣无缝了。这下,周恩来满意地笑笑,握着周令钊的手说:"谢谢!"

开国大典那一天,在金碧辉煌的天安门城楼上,悬挂着8盏巨大的红灯笼。说起诞生于开国大典之时的这8盏大红灯笼,其背后的故事却鲜为人知。

1949年9月2日,周恩来签署了"阅兵地点以天安门前为好"的批示。负责大会现场布置的华北军区政治部主任张致祥接到批示后,将天安门的设计任务分配给了军区政治部文工团(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前身)舞美队。舞美队队长苏凡受领任务后,急令毕业于日本美术专科学校、艺术造诣在当时华北军区部队中属一流的两个日本籍的革命军人,一个是40岁上下的肖野,一个是30岁出头的森茂,要他俩用最短的时间,设计出最好的布置方案。肖野和森茂,是抗战时期反战同盟的战士,抗战胜利后愿意留华,为中国人民服务。他们从日本民间保留的不少源于中国文化精华的艺术中,得到了熏陶,因此,他们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不陌生,在设计之初,便想到了中国宫灯。他俩认为,在天安门城楼悬挂宫灯,既能体现出民族风格又能充分显示出浓烈的节日气氛。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的确,中国宫灯的历史源远流长。民间传说,木匠祖师爷鲁班在营造宫殿时就制作了宫灯,早在周代就有掌管宫灯之官职,距今已有数千年历史了。肖野、森茂从抗日战争时期就在中国北方农村生活,他们深知,张灯结彩是中国人民喜庆的传统形式。所以他俩确定了设计的基点,在天安门城楼的10根红廊柱中间悬挂8盏红色宫灯。

几天后,肖野、森茂用16开白橡皮纸画出了20张草图。草图呈送周恩来审定。周恩来仔仔细细地看了后,删去了金水桥桥栏上扎满彩球的设计,非常欣赏这8盏太阳般的宫灯。他说,突出城楼就够了,金水桥上扎满彩球就不要搞了,大会会场既要喜庆也要严肃。方案确定之后,苏凡便带着肖野、森茂跑遍北平城,购买灯笼。但偌大的京城压根儿就没有那么大的宫灯。

此时距开国盛典只有10天了,苏凡着了急,张致祥听了汇报也急得直上火。就在这时,肖野急中生智地问了一句,能不能找一个扎灯艺人来?这句话提醒了苏凡,苏凡急奔故宫,可故宫里的人都做不了那么大的宫灯。最后,苏凡在清宫档案中找到了线索,通过走访老宫人,得知在西城区丰盛胡同住有一位70多岁的扎灯老艺人。苏凡赶忙叫上肖野、森茂,来到丰盛胡同,拜访这位老艺人。

老艺人明白了他们来访意图后,看了如此大胆而豪放的设计图,沉默了一会儿说:"我要带上两个徒弟,在城楼上做灯。但宫灯的云头和制作金黄的流苏由你们做。"

 

毛主席用哪一道题考住邓小平

 

老艺人和他的两个徒弟来到了天安门城楼,苏凡、肖野和森茂也上了城楼,日夜陪伴着老艺人,给老艺人打下手,三天三夜,他们吃住全在城楼上。

9月30日,8盏中国有史以来最大的宫灯制作成功了。它高高地悬挂在天安门城楼上,每个宫灯高2.23米,周长8.05米,直径2.25米,重80公斤。

1949年10月1日,开国大典时的天安门城楼,八面鲜艳的红旗在城楼两侧迎风飘扬,朱红色的廊柱间大红宫灯高悬,形神兼备的毛泽东画像悬挂在正中门洞上方,两侧是宽大的巨幅固定横标。这全新的装饰把天安门映衬得容光焕发,气宇轩昂。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