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卦序是孔子所派 孔子早年就对周易十分喜欢

江灌南生活

《易经》386爻爻辞都是孔子所写吗为什么

用一个字概括《周易》的核心思想,你会选哪个?

孔子一个人哪有这本事啊,是整个儒家学派共同写的,也称做“易传”或者樱樱是“十翼”因为孔子凯颂燃儒家创始人,所以我们都说是孔子写的。功劳自然也是孔子的。爻辞是整个儒家学派共盯虚同完成的

周易讲什么,有什么意义?

周易六十四卦顺序图易经八卦图64卦名次次序表家用贴纸油画布

《周易》亦称《易经》,简称《易》,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易”有变易(穷究事物变化)、简易(执简驭繁)、不易(永恒不变)三义,相传系周人所作(一说“周”有周密、周遍、周流之义),故名。内容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爻各有说明(卦辞、爻辞),作为占卦之用。旧传伏羲画卦,文王作辞,说法不一。其萌芽期可能早在殷周之际。《传》是对《经》最早的解说,包含解释卦辞、爻辞的七种文辞共十篇,统称《十翼》,旧传孔子作。据近人研究,大抵系战国或秦汉之际的儒家作品,并非出自一时一人之手。《易经》的卦象(即卦的图象)由阳爻“一”和阴爻“一”按每卦六画排列组合而成,卦辞系于卦象之下。卦辞和爻辞的内容大体为三类:一是讲自然现象的变化,用以比拟人事;二是讲人事得失;三是判断吉凶祸福。

在《易经》占筮的神秘形式下,包含着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易经》通过对自然和社会生活中损益、否泰、吉凶、得失等一系列现象的描述和分析,表达了对对立统一关系的朴素认识。如提出“小往大来”(泰卦卦辞)、“大往小来”(否卦卦辞)、“无平不陂,无往不复”(泰卦九三爻辞)等,实际体现了对于事物的对立面之间相互转化的朴素辩证认识,是中国古代辩证法思想的萌芽。

《易传》对《易经》的解释有《彖》上、下,《象》上、下,《文言》,《系辞》上、下,《说卦》,《序卦》,《杂卦》,共十篇。旧传为孔子所作,未确定。《易传》在解释《易经》时,表露出更为深刻丰富的辩证思想。它明确提旦源出了“一阴一阳道”的著名命题,把事物的对立方面的相互作用视为事物运动变化的普遍法则和规律,以天地、乾坤、刚柔、寒暑、男女、爱恶等对立面之间的相取、相蔼、相攻、相摧、相感等不同作用形式,来解说万物化生的根据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性。如对事物间的因果联系,物极则反的变化法则,对立面相反相生的关系等方面内容均有探讨。

《彖》中把“天地盈虚,与时消息”视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变化发展的普遍法则,提出“天地感而万物化生”的观点。

《系辞》提出:“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生生之谓易”,用以解说事物变化的原因。以“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来说明事物只有经过变革才有发展前途和生命力。并提出了太极、两仪、道、器、神、几、言、意、象等哲学范畴,对中国哲学的发展有重要的影响。

《易传》还表现出顺应规律而积极进取的精神,如干卦《彖》提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天”性纯阳刚健为依据,提倡人应效法天,不断励图自强。“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华,成为中华民巧庆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周易》对我国传统哲学的形成和发展有着极重要的影响。汉代以来,《周易》被儒家奉为经典,对《周易》的众多阐释研究,形成了“易学”。“易学”在漫长在的两千多年间,出现了诸多流派,如模宽态彖数学派、义理学派等。古代许多著名哲学家在建立自己的哲学体系时,都不同程度地吸收了《周易》的思想。近现代,《周易》仍是人们关注的热点。

易经中的爻辞

      孔子在《系辞传》中用了三陈九卦

据中国君友会文献记载:相传秦始皇焚书坑儒之时,李斯将《周易》列入医术占卜之书而得以幸免。之后各个朝代都有人研究《周易》,包括汉代的京房、郑玄,魏晋时代的王弼,唐代的陆德明、李鼎祚、孔颖达,宋代的邵雍、程颐、朱熹等等。
宋代兴起了易图的研究,像广为人知的河图、洛书、先天图、后天图、太极图(含阴阳鱼的饼图案)等,都是《易经》原派此著中所无、后人根据对《易经》的理解添加进去的。
演算易经历代研究周易的大致可分为两个学派:义理派和象数派。义理派强调从八卦和六十四卦的卦名的涵义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象数派注重从八卦所象征的物象来解释卦爻象和卦辞、爻辞。亦有人认为义理派发掘周易的哲学价值,象数派则着重将周易用于占卜。前者如王弼、程颐,后者如京房、邵雍。
明代末年,《易经》举皮被传教士翻译并传播到西方。十七世纪末,德国哲学家及数学家莱布尼茨因汉学大师布维(Joachim Bouvet,汉名白晋,1662年-1732年)的介绍、更将《易经》以二进制解释。现在无论中国大陆、台湾和西方各国都有不少人研究《易经》。尘答迅
根据江弘远《京房易学流变考》一书,自从《京氏易传》出现后,受朱熹、惠栋,以及《四库总目提要》的推波助澜,均认为此书及其条例是出自京房本人之手。本书以沈延国论点加以延伸,确定京房是以十二辟卦所统领的六十卦反复配六十钟律,八宫卦、纳甲、纳音则是由荀爽、虞翻、干宝等另一非京氏《易》学流派演变而来,从《京氏易传》出现后,遂取代京房原有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