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会奇门遁甲借东风

正观新闻

诸葛亮死前说了一句什么话三个字

三国英雄不可计量。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是诸葛亮对为人臣者的定义。从茅庐出世到病死五丈原,诸葛亮用他的一生为蜀国江山出谋划策。丞相文武体质,当三国第一人也。苏轼评价道:''密如神鬼,疾如风雷。进不可挡,退不可追。昼不可攻,夜不可袭。多不可敌,少不可欺。前后应会,左右指挥。移五行之性,变四时之令。人也?神也?仙也?吾不知之,真卧龙也!''

诸葛亮会奇门遁甲

六出祁山伐魏,一统天下无望。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因过度操劳,病逝五丈原。死前,诸葛亮谋划了两件大事。第一件:留下五字遗言。本可以使他''死而复生''却因旁人的不解而不了了之。第二件:死后嘴里含了七粒米。创造了''死诸葛吓退活司马懿''的后世佳话。

五字遗言—庞德公救我。庞德公荆州襄阳人。据说,他学识渊博,能力卓越,会隔墙取物,治病续命,奇门遁甲等技艺,如若不是其淡泊名利,耕田野间的话,三国第一隐士的位置非他莫属。范晔评价为:江海冥灭,山林长往。远性风疏,逸情云上。道就虚全,事违尘枉。

诸葛亮会奇门遁甲

诸葛亮十分敬仰庞德公的才华,对他敬重有加。《襄阳记》中记载:庞德公的儿子娶了诸葛亮的姊妹,每当前去庞家拜访的时候,诸葛亮都会单独对庞公行礼。在庞德公的指引下,诸葛亮和司马徽,庞统,成为了很好的朋友。三人的成就一度得到了庞德公的认可,称赞诸葛亮为''卧龙'',庞统为''凤雏'',司马徽为''水镜''。

二人虽是长辈与晚辈的关系。但,谋士好交,不拘小节,诸葛亮与长他23岁的庞德公成了忘年交,同时也是亦师亦友的关系。庞德公此人性情豪爽,与诸葛亮相谈甚欢,经常教给诸葛亮一些关于奇门遁甲的技艺,相传诸葛亮观望天象,掐算命运的本领都是庞德公传授的。庞德公从来都不想插手这乱世之中的事,每天种田野乐便是人生之常态。因此,他也没有要求诸葛亮对他行拜师之礼。所以,鲜少有人知道他们的关系。

诸葛亮会奇门遁甲

此时,诸葛亮尚未完成一统天下,兴复汉室的壮志。可气运却将尽,命格之星也将陨落。最后关头他知道只有晓奇门之术,通阴阳续命之理的庞德公可以救他一命。为了让旁人理解到他的用意,诸葛亮只好喊出庞德公救我。却不想,此时守在他身边的是姜维和魏延等只知带兵打仗的大老粗。根本就不了解这些隐士谋人,自然就理解不到诸葛亮的用意。

最佳的治疗时间过去后,诸葛亮深知,此时就算庞德公来了也无济于事。于是,他对姜维等人说:我时日不多,但司马懿的兵马还守在外面。这样,等我死后你们在我的嘴里放七粒米,即可维持天上的将星不坠,只要将星不落,司马懿就不判御颂会强硬攻城,你们就可趁机安全撤退''。

诸葛亮会奇门遁甲

口含七粒米与中国传统的阴阳论相关。古人把七天看作是月亮的一个轮回周期,把天上的北斗七星看作是预示天下大事发生的征兆拆基。因此,诸葛亮借传统的''七数鬼神论'',设七盏大灯,外布七七四十九盏小灯,口含七粒米来维持自己的命星不落。对此,中国古代还十分讲究设计之人的身份地位,比如天子含玉,诸侯含珠,大夫含米。马稷失利掘郑,诸葛亮自请受罚,位降三等,任职大夫,因此口中含米。

前,刘表为了得到庞德公的效力,不惜放火逼他出山。只见庞德公丝毫不在意刘表的纵火行为,面不改色的躺在石床之上。火灭,刘表等人去查看的时候庞德公已经没有了呼吸。但是,等刘表一走,庞德公活了过来,从容的从嘴里拿出了七粒米。因此,诸葛亮口含七粒米的行为也是从庞德公身上得到了一些启发。

诸葛亮会奇门遁甲

果不其然,同样通晓天象之术的司马懿见诸葛亮的将星由弱变强,以为诸葛亮的病好了。为防止中了诸葛亮的计谋,司马懿命令全军静止不动。诸葛亮的计谋成功的骗过了生性多疑的司马懿,蜀国全军安然回国。

水浒传中诸葛亮的性格特点

有谋略,懂得看天象,懂奇门遁甲之术等。

诸葛亮出生官宦人家,家世较好,这种家庭的孩子,使命就是读书,然后出仕,他从小就饱读诗书。到了十七岁那年,他师从司马徽,从此以后学业大进。这个司马徽是东汉末年隐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当他隐居隆中之时,身边聚集着一群名士,像徐庶,崔州平,石广元,孟公威,等都是饱学之士,他们未出仕之前,整日在一起读书论道,交流学问,举纯讨论天下大事,分析政局时事。

诸葛亮会奇门遁甲


人物生平

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 刘备依附荆州刘表时三顾茅庐,诸葛亮向刘备提出占据荆州、益州,联合孙权共同对抗曹操的“隆配答型中对”策,刘备根据诸葛亮的策略,成功建立蜀汉政权,与孙权、曹操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章武元年(221年),刘备称帝,任命诸葛亮为丞相,伐吴失败后,刘备于永安举国托付于诸葛培猜亮。刘禅继位后,封诸葛亮为武乡侯,领益州牧。勤勉谨慎,大小政事必亲自处理,赏罚严明;与东吴联盟,改善和西南各族的关系;实行屯田政策,加强战备。

前后五次北伐中原,未能实现兴复汉室的目标。终因积劳成疾,于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境内),享年五十四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