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与占卜 商鞅变法啊

予希牌解

春秋末年,乱世显,原有的秩序被暴力摧毁,新的文明在这篇充满动荡与不安的土地上尚未成型,新旧之交,激烈最是冲突。中原大地处处烽火,遍地狼烟。今日一城被攻,明日一国湮灭。天下虽大,却危墙居多。战国初期,魏国经魏文侯时期李悝变法,国力迅速增强,居身为战国第一流,魏武卒战力之强,魏国财货之强,天下侧目。可桂陵、马陵之战精锐损失殆尽,风光不再,霸权衰落,天下进入多强之局。

却说那秦国原是游牧民族,《史记》中记载:秦之先,帝颛顼之苗裔孙曰女修。女修织,玄鸟陨卵,女修吞之,生子大业。大业取少典之子,曰女华。女华生大费,与禹平水土。已成,帝锡玄圭。禹受曰:“非予能成,亦大费为辅。”帝舜曰:“咨尔费,赞禹功,其赐尔皂游。尔后嗣将大出。”乃妻之姚姓之玉女。大费拜受,佐舜调驯鸟兽,鸟兽多驯服,是为柏翳。舜赐姓嬴氏。大费生子二人:一曰大廉,实鸟俗氏;二曰若木,实费氏。其玄孙曰费昌,子孙或在中国,或在夷狄。费昌当夏桀之时,去夏归商,为汤御,以败桀于鸣条。大廉玄孙曰孟戏、中衍,鸟身人言。帝太戊闻而卜之使御,吉,遂致使御而妻之。自太戊以下,中衍之后,遂世有功,以佐殷国,故嬴姓多显,遂为诸侯。

上面这段话实是文言文,翻译过来其实也好懂,讲述了秦人的由来。秦国的祖先,是颛顼帝的后代孙女,名字叫女修。女修织布的时候,正巧有一只燕子产下一颗蛋,女修把它吞食了,于是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大业。大业娶了少典部族的女儿,名叫女华。女华生下大费,大费辅助夏禹治理水土。治水成功后,舜帝为表彰禹的功劳,赐给他一块黑色的玉圭。禹接受了赏赐,说:“治水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也有大费的帮助。”舜帝说:“啊!大费,你帮助禹治水成功!我赏赐给你黑色的旌旗飘带。你的后代将会兴旺发达的。”于是把一个姓姚的贤德之女嫁给了他。大费拜谢舜帝并接受了赏赐,从此他就为舜帝驯养禽兽,禽兽大多都被驯服了。此人就是人们常说的柏翳,舜帝赐他嬴姓。大费生了两个儿子,一个名叫大廉,就是鸟俗氏;另一个叫若木,就是费氏。若木的玄孙叫费昌,他的子孙有的居住在中原地区,有的居住在夷狄地区。费昌正处在夏桀王的时代,他离开夏国,归顺了商汤,给商汤驾车,在鸣条打败了夏桀。大廉的玄孙叫孟戏、中衍,身体长得很像鸟,但说人话。太戊帝听说后,想让他们给自己驾车。于是就去占卜吉凶,结果卦象显示的是吉利。于是把他们请来驾车,并且给他们娶了妻子。从太戊帝开始,中衍的后代子孙,每代辅佐殷国都有功劳,所以嬴姓的子孙大多都很显贵,后来终于成了诸侯

到了周朝的时候,秦人成为周王室的“弼马温”,专门负责给王室养马,直到周孝王将秦地赐给了非子,秦人才正式拥有了聚居地。而后向西扩土,遂立国。等秦国到了秦孝公嬴渠梁手中的时候,秦国面临着严重的外患。政治上,由于秦国地处雍州,不参加中原诸侯的盟会,山东六国视秦国夷狄,秦国陷于政治上的孤立。魏国此时处于强盛时期,魏国夺秦国河西之地,秦魏接壤,魏国给了秦国很大压力。军事上,秦国军制落后,军中老弱居多,无强大军力。经济上,地广人稀,国内封建领主占据大片土地,国家穷弱。总之,当时的秦国与“发达国家”相差十几条街。以致秦孝公发出:有谁能献出高明的计策,使秦国强盛起来,我将让他做高官,分封给他土地的承诺。

此时远在魏国的卫鞅,眼瞅着大魏王不怎么待见自己。又听说秦公开出了“裂土分封”的待遇,于是乎,便跑到了秦国来碰碰运气,看能不能找个机会一展宏图。此处有必要交代一下卫鞅的出身。卫鞅,即公孙鞅,氏公孙,名鞅,约生于前390年(见钱穆《先秦诸子系年》的考证),是战国时期卫国国君的庶出公子,所以又称卫鞅。卫鞅虽然出身于卫国贵族,但卫国本来已经弱小,而他出生时其家庭可能也已经破落,并不能享受到贵族的特权,与一般平民百姓并没有什么不同,所以《盐铁论·非鞅》说他“起布衣”。商鞅年轻时喜欢刑名之学。所谓刑名之学,是当时法家所注重的一种政治学说。什么是刑名之学呢?简单的来说,就是依法实行赏罚。另外,卫鞅本身又是一个政治家,有着很高的政治素养和眼光。或许卫鞅本身也没有想过,自己的所作所为会影响此后中国两千多年的政治制度,自己也在历史上名垂青史。

此时的卫鞅来到秦国后,似乎是感受到秦孝公迫切想要改变秦国的愿望,并没有经过一系列复杂程序,而是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向秦孝公投出了自己的简历,得到了面试的机会。过程可谓是“三顾茅庐”孝公接见了卫鞅,卫鞅大谈国家大事,说了很久,孝公不时地打瞌睡,根本没听进去。会见结束后孝公生气地对景监说:“您引荐的外国人不过是个平庸无知的人,怎么能任用呢?”景监就拿孝公的话来责备卫鞅。卫鞅说:“我是用五帝之道去游说孝公,只是他的思想没有觉悟啊。”过了五天,孝公又要会见卫鞅。卫鞅又去拜见孝公,谈得更多,但还是不合孝公的心意。结束后孝公又责备景监,景监也去责备卫鞅。卫鞅说:“我是用三王的王道去游说孝公,只是他没听进去罢了。请他再接见我吧。”于是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虽然觉得他不错,但并没有任用他。会见结束后卫鞅走了,孝公对景监说:“你引荐的外国人很好,我可以和他交谈了。”卫鞅对景监说:“我用春秋五霸称强诸侯的霸道去游说孝公,他心里想要采用我的意见了。他肯定会再接见我,我早就预料到了。”结果卫鞅又见到了孝公。孝公和他交谈,竟然不知不觉地渐渐靠近了卫鞅的坐席,和他谈了几天也不知厌倦。景监对卫鞅说:“您用什么法子来投合我们国君的心意?我们的国君高兴得很哪。”卫鞅说:“我拿五帝三王之道来游说国君,要他把秦国建设得和夏、商、周三代的太平盛世一样,但国君却说:‘太久远了,我等不及。再说,贤能的国君,应该在他们在世时名扬天下,怎么能郁悒地等待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去建成帝王大业呢?’所以我用迅速使国家强大的办法去游说国君,国君就非常高兴啦。但这样做也就难以和商朝、周朝的王道相比了。”也就在当时可以这么一试,二试,三式,最终被录取。如果在今天卫鞅敢这么干,估计早就领工资走人了。

卫鞅以霸王之道获得秦孝公的首肯,可仅仅这两人肯定是不够的,还得说服大臣,得到他们的支持。大臣中以甘龙、杜挚反对声音最大。甘龙反对说:“不对。圣人不去改变民众的礼俗来施行教化,智者不去改变原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顺着民众的礼俗来施行教化,不费辛劳而功业就能建成;根据原有的法度来治理国家,官吏既熟悉而民众又安宁。”卫鞅说:“甘龙所说的,是社会上俗人的言论。平庸的人安守旧的习惯,学究们拘泥于他们的见闻。

这两种人,只能用来安置在官位上维护法制,而不能和他们讨论变革法制的事。夏、商、周三代的礼制不同,但都能称王天下;春秋五霸的法度不同,也都能称霸诸侯。所以聪明的人创制法度,而愚昧的人只能受法度的制约;有德才的人改变礼制,而没有德才的人只能受礼制的束缚罢了。”

杜挚反对说:“没有百倍的利益,就不改变法度;没有十倍的功效,就不更换工具。效法古代的法度不会有过错,遵循古代的礼制不会有偏差。”

卫鞅说:“治理社会不必采取同一种方法,为国家谋利益不必效法古代。所以商汤、周武王不遵循古法而称王了,夏桀、商纣没变换礼制而灭亡了。可见违反古代法度的人不一定就可以否定,而遵循古代礼制的人也不值得赞扬肯定。”孝公说:“好。”于是孝公全力支持卫鞅变法,并最终确定了变法的命令。这是商鞅进行的第一次变法,其拟订的法令旨在加重刑罚而督促农战,把全国的民众牢牢地束缚在自己的法网之中。经过变法,秦国有了一支“能打胜仗,不畏强敌,敢较量”的虎狼之师。民众生活优渥,丰衣足食,勇于公战,怯于私斗。在孝公十年,卫鞅被提升为大良造(即“大上造”,秦爵第十六级,地位相当于相国兼将军),并带兵围攻魏国的安邑(在今山西省夏县西北),迫使魏军投降了。

第二年他又率兵围攻魏国的固阳(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固阳县),魏军又投降了。

孝公十二年(前350年),卫鞅在咸阳(在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建造了宫殿,将秦国的国都从雍城(在今陕西省凤翔县南)迁到咸阳。

这一年,卫鞅进行第二次变法。

孝公十六年(前346年),公子虔又犯了法,卫鞅就给他处以割去鼻子的刑罚。

孝公二十年(前342年),由于卫鞅的两次变法促成了秦国的富强,周天子把祭祀时供神的肉赐给孝公表示祝福与亲近,各国诸侯也都来祝贺。

孝公二十二年(前340年),卫鞅再次击败魏军,俘虏魏军主帅公子昂。卫鞅打败魏国回来,秦孝公把商(位于今陕西省商洛市东南)、於(位于今河南省内乡县东)一带十五个城镇封给他,于是他号称商君。

如果从这战果来看,商鞅的变法无疑是成功的,他使秦国一举摆脱穷弱的局面,骤然爆起,成为震惊天下的“西方强国”。他开创的战时法治,符合当时国家的大政方针,为秦国的东出提供可能。但他的变法,触犯贵族的利益,国君的宗族及其亲族因为世袭的既得利益受到损害而有很多人怨恨商鞅。在秦孝公去世后,商鞅被继位的秦惠文君,进行政治“清算”,处以极刑。商鞅虽死,但他的措施却被保留了下来。经历代秦国国君的努力,于公元前

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秦朝,天下归一。

附录

商鞅第1次变法,其主要内容是:把百姓编成五户为一“伍”、十户为一“什”的联保组织,使他们互相监督告发而实行连坐制。不告发坏人的,腰斩处死;告发坏人的,比照杀敌来奖赏;藏匿坏人的,比照投降敌人来处罚。一家有两个壮年男子以上而不分家的,加倍征收赋税。立有战功的,各自根据有关条例授予上一等的爵位;因为私事斗殴的,各自根据其情节的轻重处以大小不等的刑罚。努力从事农业生产,勤奋耕织而多打粮食、多织布帛的,免除其本身的徭役。对从事工商业的人加重赋税徭役,对于因懒惰而贫穷的则全部将他们收编为奴婢。废除贵族世禄制,国君宗族中没有军功的,不得再列入贵族名册而拥有爵位。强化地位的尊卑,明确划分爵位俸禄的等级,各人都根据其爵位的等级拥有田地、宅院、奴仆,其衣裳服饰也根据其家庭地位的高低来决定。有功劳的就显贵荣耀,没有功劳的即使富裕也不可有什么荣耀的表现(详见《商君书·垦令》及《史记·商君列传》)。

第2次变法的内容,其内容主要是:不准父子兄弟男女老少同居一室;把全国的城镇、乡村合并而编成三十一个县,设置县令、县丞以加强管理;废除井田制,除去原来的田埂地界,重新划分土地;改革赋税制度,统一按照田亩数来征收租税;统一度量衡制度。井田制,是周代的土地制度。周制六尺为步,三百步为里,每一方里地用阡陌(南北向的田埂叫“阡”,东西向的田埂叫“陌”)分成九块而成“囲”字形,其中的阡陌形如“井”字,故称井田。一井田共九百亩。四周八块为私田,由私家耕种,每家一百亩。中间一百亩为公田,由八家各种十亩,收获物归公。另外二十亩,每家各分二亩半为住宅用地。卫鞅“开阡陌封疆”,实际上就是取消公田与私田的疆界,确认土地的私有,任凭土地买卖而重新划界。这是一项重大的土地改革举措,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参考书籍《史记》、《商君书》(张觉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