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港珠澳大桥攻坚!西南交大多位教授带队,为国家节省至少2亿元
10月24日,港珠澳大桥正式通车。这座圆梦桥、同心桥、自信桥、复兴桥的建设背后,倾注与凝聚着无数建设者的心血与奉献。
其中,西南交通大学的多位教授,在过去成百上千个日夜里,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精确工程测量、提高桥面性能、创新桥桩设计,保证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帮助国家节省至少2亿元建造成本,为港珠澳大桥又快又稳的建设与开通输送着天府智慧与四川力量。
东方IC资料图
提高钢桥面抗疲劳性
保证港珠澳大桥120年使用寿命
“港珠澳大桥钢桥部分采用的是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箱梁结构。相比其他结构形式,它具有整体结构轻、承载能力强、可工厂化和装配化施工的优点。但其结构构件及其受力特性复杂,抗疲劳性能相对较弱,在使用过程中的疲劳开裂问题突出,而这也是国内外钢桥行业的共同难题。”
西南交大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卜一之告诉成都商报记者,为了解决港珠澳大桥面临的技术困难,提高大桥使用寿命,有关部门在2010年10月找到学院。“自那时起,我和张清华教授就开始着手进行研究,直到14年6月圆满完成课题研究任务。”
卜一之介绍道,他和团队首先进行了典型问题的梳理工作,收集国内外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结构桥梁的种种问题,再有的放矢地进行理论分析,提出可能的优化方案,随后再在试验中验证。
“通过调研,我们发现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顶板和U形肋连接焊缝比较容易开裂,于是提出设想,只要将这些薄弱环节控制得当,那抗疲劳性应该就能得到较大的改善与提升。”
在3年多里,卜一之带领团队进行了大大小小20多组试验。其中小模型试验在四川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实验室进行,大模型试验在西南交大结构工程实验室进行。整体来说,是先根据理论分析优化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抗疲劳性能,再在上面进行抗疲劳测试,看它的抗疲劳性能是否达到了我们的要求”。这样的一个模型测试,一般要花1到2个月。因为“要看试验样品什么时候开裂,什么时候完全破坏直到失去承载能力”,时刻记录数据,所以整个团队要24小时连轴转。
根据一次又一次试验获得的数据,卜一之及团队不断改良桥梁面板设计技术,调整正交异性钢桥面板的顶板和U肋等设计参数,使面板受力及抗疲劳性能更加合理。“在最后大模型测试中,经过我们优化后的正交异性钢桥面板承受了400多万次的荷载测试。完全达到了设计要求。”
尽管最终助力港珠澳大桥达到了120年的使用寿命,但卜一之却表示,“这并不代表正交异性桥面板钢箱梁的抗疲劳性技术难关得到了完全攻克,未来,我们还将进行进一步探索。”
西南交大承担的港珠澳大桥正交异性桥面板疲劳性能试验
创新桥桩受力计算方法
帮助国家节省至少2亿元建造成本
无论是桥梁、桥墩还是上面行驶的车辆,所有的压力最终都要由大桥底部的桥桩来承载。作为跨海大桥,在港珠澳大桥的建设中,桥桩要如何在茫茫无依的海面上稳稳“扎根”呢?
作为港珠澳大桥建造中钢管复合桩试验专题研究的带头人,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的马建林教授表示,“我们首先利用机械,将直径2.2米、长度40至70米的空心钢管桩打进海中,穿过海水、海床以及淤泥层,到达钢管桩可以扎稳的更深的底部。随后,我们再用专门的器械,挖空钢管桩中的淤泥土直至设计深度,再往其中浇灌钢筋混泥土,形成一个个最深将近百米的钢管混凝土复合桩,为大桥承重。”
马建林教授告诉成都商报记者,如何让桥桩在海里稳稳“扎根”,仅仅是挑战之一。“另一个难题,是在深海那种复杂的受力条件下,我们要研究钢管桩和钢筋混泥土桩之间的受力机理与协同工作性能,推演出一个可靠的计算理论与设计方法。在此之前,由于相关计算理论的缺失,大家在设计钢管复合桩时,只计算钢筋混泥土桩的承受力,而忽视了钢管桩的承受力,造成了桥桩材料制作使用的浪费。”
为了攻克技术难题,在长达两年多的时间里,马建林教授带领团队,马不停蹄地进行了现场调研、资料收集、室内外试验、理论计算、数值模拟等一系列复杂工作,不断地进行桥桩承载力、沉降特性的测试,最终结合数学、力学等学科原理,推演出两者共同受力的计算公式,一方面达到技术的创新,另一方面节省了成本。
马建林教授自豪地表示,“如果按照以前的设计工艺和施工方法,仅桥桩一项,大桥的建设起码还要多花2亿元。”
西南交大承担的港珠澳大桥抗风性能试验
打散风漩涡
试验中抗住超200公里/小时超强台风
“我们知道港珠澳大桥所处的海域,每年都会遭受台风侵袭,这对大桥的抗风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这也是我们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多次试验改进的方面。”回想起七年前为港珠澳大桥做风洞试验时,西南交通大学土木学院廖海黎教授依然历历在目。
在2011年—2012年,西南交大廖海黎、李明水教授团队承担了港珠澳大桥所有通航孔桥和钢箱梁非通航孔桥的抗风性能研究工作。该团队利用一年多时间在该校世界最大的边界层风洞里进行了反复试验,为港珠澳大桥的抗风设计和风致振动抑制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风形成的有节奏漩涡是造成桥梁晃动的原因,要消除风对港珠澳大桥的这种破坏性作用就必须在外形上去掉能形成风漩涡的结构。廖海黎教授表示,风洞试验分为两大块内容进行,其一是针对在遭遇超强台风的情况下大桥如何抗住,不发生破坏;其二是针对该海域常年会面对的4、5级风速,如何改进设计,防止桥面震动影响车辆通行。“我们通过大量、多次的试验,通过对大桥加导流板和对桥塔迎风面进行改造,将风漩涡引开、打散,使其无法形成节奏,从而消解了风的破坏性作用。”
2018年9月,港珠澳大桥成功抵御了强台风“山竹”的侵袭,显示出强大的抗风能力。对于大桥的抗风性能,廖海黎教授显得很有信心。“这座大桥的设计抗风能力是16级,但其实我们在试验中最大的风力已经超过了200公里/小时,试验室里的多次试验充分检验了大桥的抗风能力。”
退休教授再上阵
让工程测量精确到分毫
“分毫不差,是我在港珠澳大桥担任顾问期间一直坚持的标准。”西南交大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退休教师许提多,在2010年12月一2016年12月受聘为港珠澳大桥工程测量特聘专家,参与制定了港珠澳大桥测量控制总体方案并具体参与和指导实施,并参与制定港珠澳大桥工程测量规程和规范。
“港珠澳大桥距离长,海域情况复杂,以前我们在陆地上的测量方法并不适用。所以这次采取了卫星实时定位进行测量的方法,先建立高精度的整体测量控制网,再分具体项目和实施情况进行局部精准测量,精度满足施工需要。”
许提多告诉记者, 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深埋沉管隧道,也是每个标准沉管长180米,宽37.95米,高11.4米,重约80000吨,是迄今为止世界最大的沉管。
“这么大的沉管要在海底实现安装,难度是相当大的。对测量精度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为你的测量精度直接关系到施工安装的成功与否。而根据我们的测量,隧道接头的安装误差只有2个多毫米,算是极大的成功。”许提多对港珠澳大桥的桥梁、海底沉管隧道、人工岛等工程测量方案均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成都商报记者 李春雨 沈兴超
编辑 唐欢
相关文章
-
氪星晚报丨刘炽平:投资是腾讯核心战略,已投企业去年16家上市;三星正式宣布停止与SupremeItalia合作;大年初一排片超46万场创历史新高
-
消息称苹果协助立讯精密涉足iPhone制造降低对富士康的依赖
-
从成吉思汗生涯瞬间来看王兴评马云事件
-
趣店“多事之秋”:与蚂蚁金服分手、大白汽车关店后,再陷总部南迁风波
-
NeurIPS2021|一文洞悉因果机器学习前沿进展
-
前央视主持人布局知识付费,瞄准Z世代红利教“新手爸妈”带娃
-
后台自动“跑数据”,企业迅速匹配供应商
-
百度输入法2021年度流行语出炉,年轻人们在用什么完成表达?
-
法制日报:图片行业侵权成本低、维权难,版权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
为电影未来打地基,成龙电影A计划再升级
-
【Facebook员工内网感慨:历史不会给我们好评价的】
-
今日必读!影响市场的5件大事(07.21)苹果被曝存在数据安全问题
-
下架屏幕时间应用是垄断?苹果这次有点冤
-
业主解约,OTA封杀,“野蛮人”OYO在华失速
-
SomachineV3.1授权激活授权码/SomachineV3.1licensekeypermanent
-
永州时代高性能锂电池技术联合实验室正式揭牌
-
聊天不一定要用微信,今日头条即将推出的“飞聊”了解一下?
-
评论|“阿里离职女高管”风波:一场源起网络流量的闹剧
-
今天,Apple Store 将你最熟悉的苹果标变红了
-
华为6款机型迎来2次升级不忘初心温暖回馈用户
-
阿里最强AI芯片发布!1秒处理7.8万张照片,一块顶10块GPU
-
开局一把“屠龙刀”,熊猫直播没玩好,倒闭都是王思聪的错?
-
太意外了!美国老人似乎比年轻人更痴迷于屏幕,每天花费近十个小时
-
刘兴亮|老家的小吃:碗团
-
iPhone14配置和价格曝光,却坐实了“十三香”,苹果又要涨价了?
-
【贝佐斯身价突破1700亿美元超越离婚前水平】
-
焦点分析|扎克伯格转向,Facebook将变得越来越像微信
-
【虎嗅早报】世界首富贝佐斯与妻子离婚,或成史上最贵离婚案
-
【苹果、谷歌、FaceBook、亚马逊CEO国会听证会改至30日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