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原标题: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剑非中原发明,也不是最早由生产工具直接发展起来的兵器。刀才是正宗原产。然而从东周到西汉初的相当长时期内,剑在战场上却比刀有更重要的作用。即使后来剑的实战作用被刀取代,但作为一种展示统治阶级尊贵,威严的防卫礼仪佩饰,它的象征意义却依旧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和推崇。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在中国,剑的名字有着特殊含义甚至在定义范围上看出中外文化的差异。在西,剑与刀的定义往往含混不清如英文"Sword”既代表剑也可称作刀。即使中国的近邻-日本也没有明确将刀与剑区分开来。日文中剑道或剑术实际就是中国唐代流传到日本的双手刀法。从中不难看出在其他文化中使剑与用刀的人在地位和文化素质上是没有差别的。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在中国则不同,剑与刀除外形不同外在内涵上也有本质区别。剑在操作性上比刀差其双刃结构易伤及使用者自身因此剑法中并无刀法里的缠头复脑、缠背绕腰等动作。剑要求使用者具备很高的技艺民间练武者自古就有“百日刀千日枪万日剑”的说法,可见剑之难练。因此,一般人更愿意用刀格斗。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剑是如此难练且不易操作却在中国延绵两千年而不衰。为何人们对其情有独钟?这是因为在中国剑不仅是一种杀人武器,更是一种标榜风雅的饰物与门第身份的象征。

在人们心目中大侠形象多是用剑而少佩刀,“剑侠”的称谓似乎比刀客更高,甚至在文人书房里也要悬剑以示读书为国、除恶救世之情怀。即使在文学作品中,对豪强劫匪的描写上也很少让之用剑,如《水浒》中的梁山诸将即便是杀富济贫的好汉因是农民起义反抗朝廷,作者在描述上也很少让其用剑。可以说,在中国剑所代表的含义早已超出兵器功能本身而升华到精神层面,其反映出来的文化形态也是多方面的。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首先,剑在中国古代代表着象征权利和地位,秦朝建立,为彰显“灭六国、驱蛮夷"的丰功伟绩、秦始皇嬴政特召天下制剑名匠、历时三载、铸成定宝剑一双、上刻”定秦“二字,意为"天下由秦而定“,自此开创了封建王朝天子宝剑的历史先河,并历代相延不断,使剑成为权力、地位、正义、力量的象征。其中,现代人最熟悉的莫过于戏曲、演义中提及的尚方宝剑。

“尚方”亦作上方。它是皇帝授给亲信大臣的御用宝剑,具有“先斩后奏”的生杀大权。如《汉书·朱云传》:“云日臣愿赐尚方斩马剑,斩佞臣二人以厉其余”。可见其代表的最高权力及惊人的震慑力。明代时,皇帝常将多柄尚方宝剑分别赏赐给信任的属下官吏,以至于多到滥用的地步,像明代的监军太监也往往能佩带,对掌管几十万大军的将军们发号施令。明末被袁崇焕用尚方宝剑斩杀的毛文龙也有皇帝赏赐的尚方宝剑。这些尚方宝剑的形式往往已经程式化,做工也相对较简陋。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其二,剑是礼仪中显示地位等级的标志。古代对佩剑制度有严格的规定,不是任何人都可以佩到,不同年龄、不同地位的人佩剑的标准也不相同。如《说文》上记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带剑,诸侯三十而冠带剑,大夫四十而冠带剑,隶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则带剑,无事不得带剑。”西汉《礼记》曰:剑身长五其茎长,重九锊,谓之上制、上士服之身长四其茎长、重七锊,谓之中制,中士服之身长三其茎长,重五锊,谓之下制,下士服之。由此可见,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佩剑轻重、长短都是要按爵位高低、年龄大小来严格区分的,绝非随心所欲而为。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剑在古代礼仪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新序·杂事卷七》中“季札挂剑”的故事便是一例春秋时期,吴国公子季札出使晋国,途经徐国(今在安徽泗县北)时发现徐国国君对季札佩剑有爱慕之意,由于有出使上国的任务,季札当时并未送出,本打算归途重经徐国时赠与徐君,不料归来时徐君已死,季札就把剑挂在徐君墓旁的树上离去。季札随从曾劝其曰:此吴国之宝,非所以赠也。足见其剑的珍贵。但季札当时未赠剑于徐君、并非出于难舍宝物,而是因为佩剑及佩剑的级别是使节身份及所在国实力的代表,不能轻而弃之。这则故事在称颂古代君子之诚信友谊高过名贵宝剑的同比也说明佩剑制度在古代礼仪的重要地位。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其三、剑有着众多典故,并与历史上的名人及重大事件有着密切联系。如《史记》中记载的"棠溪"、"墨阳"、“合伯”、“邓师”、“宛冯”、“龙泉”、“太阿。、"莫邪”、“干将”,及《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记载的“湛卢”、“纯钓”、“胜邪”、“鱼肠”、“巨阙“等剑都是由当时著名铸剑师所造的名剑,其中的一些剑更是因为直接参与历史事件而永载史册。

如专诸用”鱼肠剑“刺死了王僚,荆珂用”徐夫人匕首“刺秦王嬴政等等剑在这一桩桩事件中得到了升华。而像“刘邦剑斩白蛇”,"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赵云手持青釭剑救刘禅于曹军之中'"之类的故事不胜枚举,这些著名的人物与那些有名或者无名的剑一同铸造了中国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英雄传奇流传至今令人耳熟能详。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其四,剑多赋予神力,也象征平安富贵。自唐开始、佛道、神仙、妖邪、鬼怪等传说盛行。剑多被僧,道用作法器,由此,剑便成为镇邪驱凶、拥有无上魔力的神物。于是,普通百姓家中也往往要悬一剑、认为即便不会剑术也能以剑的自身法力祛病避灾,甚至连桃木做的剑也能“降妖除魔”。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据说有灵性的剑,在主人遇到危险的时候还会发出警告。明清时期更将剑进一步神化、如明清小说中常提到的“青蚨剑”,实际就是一种用铜钱系穿而成的剑形物。据说是涂有青蚨血的钱币,会在使用后自动飞回。而将青蚨剑悬于厅堂之上、也会得到富贵。其实,"青蚨剑"根本不剑,被赋予剑形和剑称,显然是出于百姓对剑的偏爱,同时,也可以看出,剑在清代已经完全被世俗化了。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其五,文人雅士对佩剑的推崇。中国文人爱剑情结是与生俱来的,往往书剑并举,以剑比德,即书剑情怀读书做官仗剑从军。如诗人屈原《离骚》上有"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南宋爱国词人辛弃疾有“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兵的词句,将文人骚客雄风豪情表现得淋漓尽致。即使离乡背井、从军在外,久游未归也用”书剑飘零“来形容。连《西厢记》中的文弱书生张生也以“小生书剑飘零,功名术遂、游子四方”来形容自己因求取功名而出门在外的境况。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同时,古人还讲求文武兼备、即所谓琴心剑胆。琴心指对音乐内涵的领悟与理解,而剑胆则是对英雄精神的诠释,代表着中华传统文化体系的强悍与勇武。甚至连唐代书法家张旭也是在公孙大娘舞剑中受到启发而创狂草书法。

作为百兵之君,广受欢迎的剑,在中国文化中究竟占据着怎样的地位?

总之,在中国,没有任何一种兵器能够像剑一样承载着邢么多的传奇和神秘、无数历史上、神话中、演义里人物的命运都因与名剑紧密地交织在一起而得到升华和提升。可以说、剑与那些至今仍被人耳熟能详的典故一起融进了我们的文化甚至是血液中成为华夏文明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