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社会万象 > \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原标题: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是陶璐娜,是2000年悉尼奥运会女子10米气手枪的冠军。

18年过去了,今天作为第一个上台的讲者,站在这个舞台上面,感觉和当时打奥运会差不多,镁光灯非常的刺眼。因为在奥运会里打响第一枪的总是射击运动,作为射击运动员都会非常紧张。

奥运会首金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这张照片里第一个女孩子就是我,这是初中的时候,我同桌拉着我去参加学校的兴趣小组,她说:“你陪我去吧!”没想到我练得很好,她被淘汰了。

当时我们的条件非常不好。我手里那把枪60块钱,我站的靶场,它不是靶场,是一个天台。

1992年我加入上海市射击射箭运动中心的专业队伍,但是白天训练,晚上去学会计,因为我当时还是一名非著名运动员,如果未来进不了国家队,拿不了冠军,除了会扣扳机我不知道我还能干什么。

作为一个七零后,我当时的出路,就是去学会计、学打字。

一分钟打180个字,你就能拿到合格的就业证书。我还拿到了会计上岗证,今天这张会计上岗证还在我的家里面躺着,作为我成长轨迹上一个小小的点,也是我认真、努力地去给自己添点能力的证明。

1995年我有幸来到国家队,我的教练是许海峰,他曾经在奥运会上实现了中国队金牌“零”的突破,前不久刚刚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改革开放40周年荣誉功勋。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很不幸,当年的他并不喜欢我,因为我心直口快。在1996亚特拉大奥运会的选拔赛上我排名第五,还是被退回上海队。

我当时唯一的心情就是:我好老啊!我老了,我21岁了!我如果不能再加入国家队的话,我怎么成为世界冠军?我未来在哪里?

所以我非常坚定,一定要再进国家队!

两年后,我又一次来到国家队,1997年和1998年连续两年参加世界杯总决赛,蝉联冠军,这一次教练对我刮目相看。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照片当中的那个老人就是萨马兰奇。作为一个体育人,见到萨老的那一刻,那种一定要刻苦训练,多拿金牌为国争光的心情尤其强烈。

但是拿了世界杯总决赛冠军之后,同年的世界锦标赛和亚运会,我作为主力却都没有打好。回到家以后教练让我反省,他说:“你有‘小农意识’!”

什么意思呢?

就是说在比赛的时候老是去计算成绩。我这发打的是八环还是九环?我这组掉到多少环了?我排到第几名了?时刻在关注成绩,而且一想到奥运会就紧张。

怎么办呢?

备战奥运会我总得做点什么啊!

我就去看了伏明霞跳水。我不是去看她跳水动作多么优美,我是去看伏明霞站在场上,她坚定的眼神。我希望通过学习她的眼神,让自己在奥运会上,也能够跟她一样勇敢和坚定。

看完她跳水以后,我想我也去跳一下!不会跳水,我就去蹦极。

至今我蹦过两次极,现在再去第三次的话,我依然会感到紧张。站在那么高的地方,你首先就会被吓到。

——你有没有高血压心脏病?你是否要穿纸尿裤?你的保险受益人是谁?

所以我很紧张,在踏上70米高空跳台那一刻,我还在反复和教练说给我搞一根粗一点的橡皮筋啊,我有140斤!其实我当时只有120斤,但是我生怕那个橡皮筋断了,我要摔在地上。还没有跳呢,脑子里就在做表象训练(编注:亦称“想象训练”,心理训练方法的一种。借助言语暗示、放录音引导或看录像等方法,以唤起已有运动表象。美国心理学者马腾斯等人提出),真的非常非常紧张。

但是,当我从那个蹦极台上跳下去的那一刻,我知道我战胜了自己。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同时我把蹦极的那一瞬间的感觉,牢牢地印在了脑海里,想要把那一瞬间的勇敢和坚定储存到奥运会的时候。

图片中的老太太是我心理老师,她是首都体育学院的心理学教授刘淑慧,在奥运会开赛前两个月,刘老师到国家射击队来讲课。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至今还记得她讲课的题目,《以瓦伦达心态走进奥运赛场》(编注:心理学上把为了达到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详见文末注释)。听完她讲课,我每天睡觉前都做一件事情,听她的讲课录音,持续听了两个月,最终我感觉自己都像心理老师一样了,对她说的话倒背如流。最终以沉着冷静的心态为中国奥运代表团拿下了那一届奥运会的首金。

从巅峰坠落

但金牌背后,我也有很多痛苦和失败。

2004年,第二次参加奥运会,那个时候我已经身份不一样了,我已经是一名奥运冠军,所以大家都非常期待,我自己压力也非常大。最后那场比赛我是全场倒数第三名。所以整个2005年,是我射击生涯的低谷。

训练的时候,我们射击靶场背后有一个大屏幕,显示你每一发的环数,每一个人都可以看到,我这发打了七环那一发打了八环……我当时的心情是什么,地上有一条缝我就想立马钻进去!

因为实在太丢脸了!

区里面的小朋友,刚练射击的小朋友,都打得比我好。

我想了很多办法,向很多人求助,每天在运动场上认真刻苦地训练,练到靶场的门关掉我才收操,为的就是能够早日走出困境。

那个时候经常听的一首歌,是周杰伦的《蜗牛》,我在这跟大家唱一句:

我要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最高点乘着叶片往前飞

(观众鼓掌)

谢谢,和声很好!

我唱这首歌是因为我喜欢它的歌词,我感觉当时的自己就像一只蜗牛。

我对自己的要求是每天进步一点点,你可以一步一步一点一点地进步和成功,踏踏实实地爬到人生顶峰,“乘着叶片往前飞”。

那段时间每天都感觉自己身上的压力很重,因为自己想成功,别人也期待着你成功。现在回想起来,走出低谷的过程,真是一段宝贵的人生经历。

2006年获得多哈亚运会女子气手枪的金牌。大家看到我身后有一面旗帜,是亚运村特意为每一名冠军设计的一面旗帜,这是运动员的无上荣光。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其实亚运会的金牌份量并不重,因为得亚运会金牌的人太多了。但是那场比赛,是我从2004年陷入低谷之后,再一次站到运动生涯巅峰的标志。

391环的亚运会成绩,是我气手枪的历史最好成绩,至今我还是女子气手枪的亚洲纪录保持者。

射击让我学会镇定

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一个小故事。

2013年我带着老公儿子去玩帆船,在我把儿子送到船上的那一刻,停靠在岸边的帆船突然漂了出去,我儿子刚跨出去就踩空,扑通掉进水里。

没想到岸边的水也很深,水面一下子没过儿子的头顶,我吓一跳,我儿子才4岁。我站在岸上,心想:哎哟!怎么办!我要捞他!

我老公站在我边上,一看我儿子掉水里,以为岸边很浅,他也想去捞他,捞不上来,他嘣咚一下也跳进水里,没想到岸边真的很深呀,他一米八的个头也给没过了……我站在岸上当下有一瞬间真的傻了,这两个人都不会游泳,怎么都掉水里面去了?!怎么办?!

但是很快,多年训练出来的本能反应就显露了,在越是紧张的时刻,我反而越快能冷静下来。我站在岸上,非常镇定地大喊一声:“不要慌!你们身上穿着救生衣!你会浮起来的!”

我老公后来说:“哎呀!我真的听到你喊那句话了!我就想:‘不要慌!慢慢浮上来!’”过了一会,他和我儿子就一起浮了起来。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所以真的是要感谢射击运动,在那一刻,它让我在很冷的天,没有冲动跳下去。所以我要号召大家,号召年轻人都来练射击运动,这项运动能够让大家变得冷静和智慧。

华丽转身

退役以后,我先后到了自剑中心做副主任,又到了青少处做副处长,后来到射击中心做副主任,从一名运动员转变为青少年训练的推广者。

图中就是我给一个小队员,一个陌生的小朋友普及射击运动。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我学习了体育赛事管理,因为技多不压身嘛,学习多一点的技能,才能让我更好地为体育工作作出贡献。我想要鼓励更多的人,通过游戏也好,什么渠道都好,了解、喜欢我们的射击射箭,让爸爸妈妈们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射击射箭队伍中来。

现在的青少年训练和我们我们小时候已经不一样了,我们小的时候跑步,是煤渣地,没有那么好的跑道。你看现在的环境,这是国家射击队的10米靶场,成千上百万的电子靶,非常豪华。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但是光有硬件还不够,推广射击运动的挑战还在于如何让青少年们感兴趣,从这项运动里找到快乐。

现在吃鸡的游戏很火,我没有玩过,但是我看别人玩的时候我问他们,你们喜欢这个游戏的点在哪里?

他们说其实它是一种社交,你可以在上面找到很多朋友,它还是一个团队合作的游戏……我突然就理解了。

所以,虽然我不能体会这个游戏的快乐,但是它让我去思考怎么样去做线上线下的结合,吸引更多人的参与,去为金字塔的塔顶做一个更好的奠基。

因为只有金字塔底端的人越多,才能培养出更多拔尖的人才,这也是我退役以后的工作重点。

所以我自己带着团队去到各个地方,进楼宇、进学校、进商场,普及射击射箭运动,因为它比较小众,所以对老百姓来讲,可能还很神秘,大家会觉得它很难或者很危险。

但是我坚信,把普及推广工作做到极致,金字塔的塔尖就会越来越高,所以即使有很多困难,我还是充满信心。

投身体育事业这么多年,我最大的的收获不是奥运金牌,而是体育精神。

多年的射击运动生涯告诉我,站在领奖台上你是冠军,下了领奖台,一切就要从零开始,成功不是战胜别人,而是超越自我。

21岁了,我老了,再不能成为世界冠军,我的未来在哪里?

注释:瓦伦达心态

心理学上有一个著名的“瓦伦达效应”。瓦伦达是美国一个著名的高空走钢索的表演者,他在一次重大的表演中,不幸失足身亡。他的妻子事后说,我知道这一次一定要出事,因为他上场前总是不停地说,这次太重要了,不能失败;而以前每次成功的表演,他总想着走钢丝这件事本身,而不去管这件事可能带来的一切。心理学家把这种为了达到一种目的总是患得患失的心态命名为“瓦伦达心态”。

文字 | 漫倩

校对 | 其奇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