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自持不惶惑
作者:张硕
《宋史·包拯传》中记载,包拯“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寥寥数语,包拯“清心为治本,直道是身谋”的清官形象跃然纸上。
笔墨纸砚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来说必不可少,然而包拯在离开产名砚的端州时,却没有带走一块。如此“不持一砚归”的行为,看似小事一桩,却如同一面镜子,照见包拯守正自持的定力。
人生的格局与境界从来都不是由物质多寡决定的,正所谓“心逐物为邪,物从心为正”,外在的名利远远不及内心守正自持那般可贵。一个人的人生走向,往往取决于内心能否不躁动、不走神、不惶惑,能否始终坚持理想、付诸行动。
“志之难也,不在胜人,在自胜。”只有多一份守正自持,才能多一份坦然、欣喜,才能像公孙仪一样不被诱惑撼动半毫,嗜鱼拒馈;如子罕一般“以不贪为宝”,守正如初;如诸葛亮一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古代先贤的这些事迹都以不同方式诠释了“不持一砚归”的境界和操守。
遗憾的是,总有人不懂得更做不到守正自持,从起初为小恩小惠所惑,到后来被人情世故所累,被贪婪欲望所控,逐渐走上违纪违法的不归路。不少落马官员都承认自己的问题正是从吃吃喝喝、收购物卡等小事开始。如此,无异于“温水煮青蛙”,让意志不坚者防线松动进而底线失守,受贪欲支配在歧途上越走越远。如云南省委原书记白恩培忏悔称,正是由于纵容自己的贪欲,才一步步滑向罪恶的深渊。
“观操守在利害时”,面临艰难险阻时能勇于担当,面对风险诱惑时能守正自持,面对复杂情形时能明是非、知进退、有取舍、不惶惑,这些不正是每名党员干部都应当具备的优秀品质吗?
方志敏一生恪守清贫,从不随便动用公家一个铜板,对筹集的款项不贪不占,一点一滴都用于革命事业;“草帽书记”杨善洲始终把党和人民的利益放在最高位置,退休后扎根大亮山义务植树造林20多年,昔日荒山披绿装,他却始终淡泊名利;“治沙书记”谷文昌辛勤付出14载,让福建东山风沙岛变为鱼米乡,调回省城工作时,带走的只有两只皮箱、几袋杂物。这些优秀共产党员正是明白了“为谁辛苦为谁忙”的道理,才能做到目标明确不停步、守正自持不惶惑,才能在多年以后“还是那个谦朴样子,还是那股赤子情怀”。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慎独、慎初、慎微、慎欲”,就是告诫领导干部要强化自我约束、自我控制的意识和能力,做到“心不动于微利之诱,目不眩于五色之惑”。面对纷繁复杂的新情况新问题,要牢记“堤溃蚁孔,气泄针芒”的古训,坚持从小事小节上加强修养,从一点一滴中完善自己,严以修身,守正自持,时刻保持人民公仆本色。
相关文章
-
烈士纪念日|英灵不灭,壮魂不息!
-
中国最厉害的家族:大师、院士辈出,凭什么千年不衰?
-
周朝始祖后稷有无父而生的传说,闻一多先生竟认为五帝都是女王
-
古代怎么抓逃犯?三种办法齐用,通缉令画像再丑都能缉拿犯人
-
开国将领中共有十位独臂将军,但是后来成就最大的,却是这位中将
-
黄巢杀人八百万 黄巢起义失败的原因
-
河南古墓出土的液体,原以为是西汉美酒,检测完才知是“神仙水”
-
此人是蒙古帝国的宗王之长,一手掀翻了窝阔台家族的统治
-
全军最年长将军辞世,37岁任副司令员
-
毛泽东在1927年为什么坚持革命队伍上井冈山?
-
河南设立“省直管县”近8年,收效如何?为何取消巩义、长垣?
-
建国元勋100人珍贵照片集
-
古代战争中,为什么不敢轻易斩杀敌军派来的“使者”
-
泥盆纪最凶猛的掠食者,爪齿鱼(巨大尖牙刺穿恐鱼)
-
孔子是至圣先师,儒学是国粹,为何五四运动要打倒“孔家店”
-
魏晋南北朝时期厨师的饭前准备工作有哪些呢?
-
强渡大渡河,红军两位突击队队长,在建国后都授予什么军衔
-
中国第一野战军十大虎将,他们是在解放战争立奇功的英雄
-
古代春节都喝的屠苏酒有什么功效?
-
未解之谜:清朝的毁灭是否与迷信有关
-
【红色档案·述说云南】边纵战士马德盛:随军转战14县,为守护人民而奋斗
-
揭秘:蒋介石人生最后的四次公开露面是在什么场合
-
中国这两大家族,二百年来不允许通婚,保持血统纯正
-
红学是干啥的:研究《红楼梦》的(跨越多个领域)
-
唐武宗灭佛原因何在? 对佛教有什么刻骨仇恨?
-
什么是全真道?
-
狠毒残忍武则天临死前为何否定自己一生
-
《告台湾同胞书》是劝降书吗?
-
“宣城画派”的前世今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