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九千年前遗址出土的26根“骨头”,打破两个传统误区,轰动世界

原标题:九千年前遗址出土的26根“骨头”,打破两个传统误区,轰动世界

九千年前遗址出土的26根“骨头”,打破两个传统误区,轰动世界

上世纪六十年代,河南省舞阳县北舞渡镇的贾湖村,发现了重要的新石器时代前期。考古专家通过碳14等多种科学手段测定,这是距今7500-9000年前先民们生活过的地方。在贾湖遗址中,经过了近三十年,多大8次的发掘,找到了一大批重要的文物。

这些文物之中,不仅有大量的陶器、稻作还有蚕丝的痕迹,体现出当时的先民已经具有相当的物质基础。另外,他们还用玉石、动物骨头做成桥形、圭形、管形等形状,有的还打上孔作为装饰品,这说明在当时都有一定的精神生活。

但是,在一座墓葬之中,考古工作者发现墓主人的身边,放着一根管形的骨头。一开始,他们并不在意,以为又是装饰品。可是,这跟管状的骨头上,竟然还打着好几个细细的孔,这就让人匪夷所思了。因为形状有点像笛子,工作人员大胆猜测,这不会就是用骨头做成的笛子吧。

于是,一项令人震惊的发现诞生了。这根看似普通的鹤骨,还真是用来做乐器使用的笛子。一直以来,人们以为笛子是从少数民族传入汉族的,所以王之涣的《凉州词》中有“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九千年前遗址出土的26根“骨头”,打破两个传统误区,轰动世界

然而,这正是华夏族居住的旧地,竟然找到了笛子的最早遗物,充分说明,笛子还真是我们自己发明创造的。这也是中国发现的最早乐器,世界发现的最早吹奏乐器。

要知道音乐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在商周乃至先秦时期,礼乐就是放在一起的。有了音乐,才催生出中国礼仪,对于中国的各种文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举个例子来说,不管是诗词歌赋,都是在当时配乐唱出来的,你敢想象没有唐诗宋词的中华文明,将有多么空洞和乏味吗?

九千年前遗址出土的26根“骨头”,打破两个传统误区,轰动世界

这种被称为贾湖骨笛的神器,重要意义远远不止于此。要知道,提起我们国家的音乐音阶,很多人都会想到宫、商、角、徵、羽。因为文献对此的记录实在太多了,然而对于现代的七声音阶,却记录得很少。在上个世界六十年代之前,有许多学者甚至主张中国古代就只有五声音阶,七声音阶是很晚才从国外传来的。

其实,在古代的文献记载中也是有七声音阶的记载的。比如说高渐离为荆轲送行时弹奏的曲子是为“变徽之声”,应该就是一个音阶的名字。更为确切的是在《国语》之中明确记录了周景王向乐官伶州鸩请教“七律者何”,除了通常的五声音阶外,另外两种叫做变宫和变徽。

按理来说,这是中国古代就有七声音阶的重要证据,但是伶州鸩因为不懂得七声是音乐发展的自然属性,而是以天相等玄而又玄的东西瞎解释。因此,这让后人对此段话的产生了怀疑。

九千年前遗址出土的26根“骨头”,打破两个传统误区,轰动世界

不过,在安阳埙被发现后,实物上的七声乐器就不成问题了。但贾湖骨笛的出现,将这个历史又往前推进了很多年。远至7500-9000年前,我国先民已经制作出了七声音阶的乐器,真正叩响了音乐殿堂的大门。

然而,很多人还会疑惑,是不是这跟骨笛就是误打误撞做出来的?不会的,因为在贾湖遗址中,相继出土了26根骨笛,时间跨度长达几百年,它们之中就有大部分都能演奏七声音阶。这可以说是铁一般的证据,说明七声音阶是我国本身就发现的。

不过,由于中国的先民太聪明,还是有几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考古工作者,其中最头痛的是这两个。

九千年前遗址出土的26根“骨头”,打破两个传统误区,轰动世界

一是贾湖骨笛的小孔直径只有0.1-0.3厘米,当时的人是如何做得如此精致?要知道仅仅比贾湖遗址早1000年左右的山顶洞人遗址中,石片上的孔大而粗糙。

二是贾湖骨笛是取自飞鹤胫骨作为材料的,因为骨头的厚薄、长短等各方面因素并不一致,孔的布置位置也会有所差别。在那个时候的先民,是如何根据音乐知识和数学知识来确定这些孔的相对位置?

别小看这些笛子,它们比美索不达米亚出土的笛子要走,比古埃及第一王朝时陶制品状笛子要早,它们是当之无愧的笛子鼻祖,也把我国七声音阶的历史推到了至少八千年前!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