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原标题: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何新《古文字学笔记》:

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此旧笔记本,是何新1990年研究思考古文字问题的随笔札记之一。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新编号乙册 [1990年4月1日起用]·释帝

【释帝·帝字本义太阳神考】

1、甲文中帝非帝之本字,乃假禘用之。

吴大澂《古籀补》:金文中帝字有作“▽”(读丁),“丁”与“旦”字音通。[日出曰旦,字象形,象征太阳在地平线上。旦初义即太阳也。]

《字汇》(明梅膺祚作):“帝,上帝,天之神也”。

按天帝、上帝、神帝之帝,本字皆应作旦。旦者,太阳所名及日出也。《书·尧典》孔疏:“帝者,天之一名,所以名帝。”

“帝/旦”古音又与“时”通。[章太炎、黄侃均有是说,证甚繁。但今汉字中仍有音例如:氏/氐通,是/堤通,社/杜通,石/担通,施/地通,等]。

日古音读时(时与是为同源字)。故“帝”之古语音,乃即“日”及“旦”语音之分化。古汉语有“音近义通”之音韵学规律:古语言中凡古音相通,则原初意义则多为相通。所以帝本字、本义即旦,旦者,日头也。

已故古文字学家张舜徽先生曾说:“帝字本义即太阳神也。”其说至确。但周秦以后,帝字之此本义则淹昧久矣。

[《说文》:“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从丄朿声。”其说不确,盖《说文》于唐宋后多经转抄,后人或曲改附会,而此说即属可疑。按谛当作禘,王当作神。朿字读刺或棘,而与帝音绝无关系)。朿当作束,束音则可通帝。

故《说文》此义正读当作:“帝,禘也,神天下之号也,从上束声。”]

按甲骨文确有帝字形似太阳,作: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甲骨文:帝字之异型

此应乃即旦/帝之本字也。周代以后,则假禘为帝,假帝代旦。禘者,乃燎木祭天之祭祀之名也。燎烧巨木,先须捆架之,故甲骨文之帝字,即束木之象形文字也。

甲骨文“帝”及“束”字均取象于束木之形。帝与束实为同源字,古音通。束大木为祭祀曰帝,即禘。束小木为柴则曰束。故分化为二字。

帝 :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束: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帝加示[古汉字凡从示者皆与神灵有关]即为禘,祭祀也[《说文》:禘,祭也]。故帝乃禘之本字及省体。禘,禘祭也,上古祭礼之最高者曰烟(焰)祭,即束巨木燎烧以祭天、祭日,称为禘(帝)或禘祭,亦称燎祭[《初学记》卷13:“祭天、日,燎柴。”]。

亦称郊祭——即郊天之祭。禘祭乃祭礼中最隆重者也。

余以为禘祭,最初意义即对太阳神之祭祀也。[《说文》:禘,祭也。]汉儒亦以为禘(帝)乃天地及先祖之大祭祀也。

此论可发千古之覆也。

【释南·南本义铜鼓考】

《说文》:“南,草木至南方有枝任(冉)也。”说谓南乃南方植物枝叶,参以甲文、金文,许说不确。

南字形变(据唐兰):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甲骨文金文献

又,甲金文有献字,从南从殳(或从攴),此字乃南之繁文、本字。[献非獻也。简化字以献、 獻合一,谬。]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何新:说文改错·释帝与南

何按:窃以为南字本义乃打击乐器,即铜鼓,乃我国古代南国特有之铜质打击乐器也。

[商至战国的铜鼓目前出土三座:一是两面鼓,鼓面铸成类似鳄鱼皮的花纹,鼓身铸双鸟,是商代器;另两件,筒状,底中空,是春秋时期的秦器。战国以后大量铜鼓出于西南地区。《后汉书·马援传》有马援征骆越得到铜鼓的记载。]

铜鼓者,南方以为雷神之象征,乃祭天神之法器。铜鼓也是打击乐器。征战时,铜鼓是号令士兵的指挥工具。

[宋周去非《岭外代答》:广西土中铜鼓,耕者屡得之,其制正圆,而平其面,曲其腰,状若烘篮,又类宣座。面有五蟾,分踞其上。蟾皆累蹲,一大一小相负也。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纹如织簟,或为人形,或如琰壁,或尖如浮图,如玉林,或斜如豕牙,如鹿耳,各以其环成章,合其众纹,大类细画圆阵之形,工巧微密,可以玩好。铜鼓大者阔七尺,小者三尺,所在神祠佛寺皆有之,州县用以为更点。”]

南器传入中原后,则演变为铙器与钟器。《说文》:“铙,小钲也。军法。卒长执铙。” 铙、南音通。[章太炎云:南在古韵17部。南,那会切。铙,第21部,女交切。那女双声,古娘纽归泥纽,宵侵对转,故铙、南声韵相通。]铙,周代又称为钲和钟,是最早的青铜打击乐器之一。大者形近铜鼓,小者可执手中,其功能为传播号令之用,流行于商周时代。

[《康熙字典》列“南”之诸语义,有一义项为音乐名称:“又乐名:《诗·小雅》以雅以南。《韵会》南亦雅乐名,犹九夏也,南夏皆文明之方,故名南。周南召南,亦乐名。”其说亦不确。南字之本义为乐器名而非乐名。]

前人郭沫若、唐兰亦皆尝释南为乐器。关于南为古代乐器,可举五证以明之:

1、甲金文有南字作“献”,此与(磬)之声旁有殳(或攴),[磬,古代石制的一种打击乐器。甲古文中磬字左半像悬石,右半像手执槌敲击] ,壴之旁有殳(或攴)为鼔,同义(皆为叩打发声者)。

2、《诗》:“以雅以南,以龠不僭。”

何按:雅,吟歌曰雅,齐读曰颂(诵)。南者,伴奏鼓乐也。[傅斯年释《小雅·鼓钟》谓:“‘以雅以南,南是地名’,,‘雅之训恐已不能得其确义’,‘或雅之一词也有地方性,或者雍州之声流入南国因而光大者称雅,南国之乐,普及民间者称南’“。其说不明本源,谬。”]

3、《礼记·文王世子》:“胥鼔南”。胥,乐胥。鼔,动词,鼓南,即击南做乐也。《仪礼·乡饮酒》:“笙入,堂下磬南”,与鼓南同意。[按:磬,亦动词。]

4、郑(玄)言:“南,南音之源也。”[按:南音者,即南方音乐。]其意谓:南乐(以南奏乐),乃南方音乐之本源也。

5、《白虎通》:“八月之律,谓之南吕”。《周礼·大司乐》记乐器有“南吕、南钟”。

综上所述,南字本义为可打击之乐器,说不可易。但关于“南”为何种乐器,唐兰以为:南乃瓦制之乐器,即土壳(缶),说则不确。郭说较含糊,以为“殆钟镈之类也,变而为铃”。其说近是。

[按《古今乐录》:“凡金为乐者六:曰钟,曰镈,曰镯,曰錞,曰铙,曰铎。”其中无铃,铃在钟类,小也。]

考先秦中国南部有特有之青铜乐器,今人曰铜鼓,南人曰钟或重[西南民族称铜鼓为drum(重)],北人则称之为“南”或“铙”,故南即西南古代乐器铜鼓之故称。铜鼓为西南文明最有象征意义之礼器,故其也成为方位标志——即南方,南蛮,岭南、云南、交南,越南[越南汉代称南越,为百越之一。越古音母通蛮,南越即南蛮也]等。

有趣者,东西南北之東,本义为击鼓声,异体作鼕,亦鼓之别称,也与乐器有关。

【古音韵学重要规律】

考察文字之古音,除研究古韵书寻求同部之字外,还有一重要方法,即观察形声字之声母。许多文字今日为异读但声部相同;可知其古代为同声字也。

[以上摘录何新古文字以及札记,写于1990。发表前作者有修订。]

【杂记】

防风——炎帝、太昊,鸟图腾,火神,雷神,位在西南(乾位)

大禹——黄帝、少昊,龙图腾,太阳神,位在东北(坤位)

[炎帝即尧也,尧本字作垚,即焱。]

禹杀防风(蚩尤)

伏羲、凤羲,即彭祖

帛书易传《易之义》曰:“天地定立(鼎立,定位),山泽通气,火水相射,雷风相榑,八卦相厝。数往者顺,知来者逆,故易逆数也。”

艮兑泽

巽嘘风

水火相射,指闪电及暴雨。

罗卦——离——雷(震?电火)——嫘祖,雷祖也。

黄帝,太阳也。

坎,水雨

(2017-10-11)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