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阿里516亿纳税额背后:软糖还是硬核?

原标题:阿里516亿纳税额背后:软糖还是硬核?

王如晨/文

阿里516亿纳税额背后:软糖还是硬核?

2019年年初以来,阿里集团几乎每个单元的年度活动、业务似乎都做了前置,定了基调。2020新财年第一天,我以为它会释放业务层面的信息,结果它发了一个与蚂蚁金服综合的2018年纳税数据:516亿。

我想,除了突出经营诚信、社会责任及形象塑造——一种软性的糖果之外,它应该还有更多间接的价值渲染意图,涉及成长性、发展路径以及变革中的商业模式等。而后者,更像是硬核,很大程度上,能回击许多争议与质疑,有利于更大范围的探索,并吸引资本市场关注。

就让我们从纳税数字开始说。阿里集团、蚂蚁金服纳税516亿。这是2018年一个自然年数据。

阿里创立时,马云当年喊出未来每天纳税100万的目标。而2003年,阿里日入100万,2004年每日利润100万,2006年实现了目标,纳税100万。而从2013年70亿开始,它更是成了中国互联网业纳税龙头:2014年109亿,2015年178亿,2016年238亿,2017年366亿。

阿里516亿纳税额背后:软糖还是硬核?

2018年,阿里集团纳税较2017年增加150亿。

纳税额通常主要包括两大部分:服务业的基本税负(基于收入);所得税(基于利润)。其他杂税占比较小。过去几季,阿里集团有效税率(不含股权奖励支出,投资收益/损失和投资减值),大致在20%-24%之间。

显然,因涉及营收、毛利,纳税额的提升,首先能反映一个公司业务面的成长性。

重新贴两组自然年的旧数据,能看到一个如此体量的企业,还保持着一种速度:连续四季,营收分别为619.32亿、809.2亿、851.48亿、1172.78亿;净利为66.4亿、 75.6亿、200.33亿、330.52亿。

能看出,除去年Q3(自然年)营收增幅回落明显外,另外三季都非常强悍,尤其单季营收首度过千亿的一季;净利变化略有参差。但后两季明显加速。再结合营收,内在一定有结构性变化。是的,若纯看营收与利润,电商类平台通常更多体现为综合的人口红利优势,虽也能分解为多个指标,终归还是很粗放的。

当外部宏观环境发生变化后。就要更多看纳税额、营收及利润背后的一些结构性变化。

一种动向来自阿里内部业务版图的升级与重构。

电商仍是大头,但本地生活服务、阿里云智能、文娱、菜鸟们都开始有明显的规模化。阿里营收来源日益多元。而毛利贡献虽然同样是淘系,其他单元还有不少亏损,但代表着未来利润高地的2B业务综合平台阿里云智能,亏损已大幅收窄。2019年以后,会更明显。

当然不能忽视新零售驱动。同样的营收与毛利之下,顺应消费升级有生产方式变革趋势而融入线下且不断下沉的淘系,才是整个阿里结构性变化的内在力量。阿里已不是传统电商了。考察它,C端需要看新增用户空间分布、日活、时长,B端需看品类与品质变化、新增商家分布,同时还要看用户与商家的沟通方式及频率。

更不要忽视组织架构的变化。它是各种要素发挥效能的关键,属于底层的结构性力量。2018年以来,阿里这方面调整频次越来越高。它已进入组织管理驱动变革、驱动发展的阶段,这将是它未来较长周期的一大特征。

二是阿里集团的商业模式变化。

这重变化比上面的维度更容易被人遗忘。

516亿纳税额,出现在阿里面临巨大挑战的周期,殊为可贵。2018年,用“高速换胎”形容阿里一点不为过。最直接的压力就是电商主业增幅放缓,变现方式面临重塑。阿里需要在城市之外以及国际化维度重新激活成长性。这涉及到整个淘系平台的改造,以及阿里集团在整个产业中的定位。

过去说阿里是B2B2C或者S2B2C的模式,今天从入口看,C2B的形态更浓。这得益于淘系一个阶段的成功改造。当然,整体来说,它仍需要内部淘宝、天猫的进一步协同甚至融合。

6年前,马云还提过“云+端”战略。它其实是阿里整个架构产业定位的描述。今日所谓操作系统,更多是它的明晰化。当然,随着2019年年初ONE商业大会上A100计划的落地,阿里已经变成一个高度积木化的商业组织。当许多公司不断强化2B或者2C的时候,阿里其实已经先人一步完成了两者的一体化改造。

但若进一步归约,巨头的真实竞争力,仍在于技术与数据层面。前几年,提到这俩要素,虽有“一切数据业务化、一切业务数据化”实践,仍还有比较模糊的地方。2018年,阿里最大的产业功劳就是,它终于让整个行业真正感知到这底层要素的魅力。本地多家同业的表达,似乎都在复制它的语言。

这也是整个数字转型深化的基础。阿里已成为灵活的新型基础设施力量。虽然“基础设施”这个词多少有些敏感。

刚才提到了变现方式的压力。2018年,在分析淘宝变革时,我曾断言,它会对阿里变现方式尤其基于搜索的数字广告带来冲击。此刻它正转换为基于商品运营的信息流服务。但这仍还不过现阶段的形态。阿里未来更稳定、更普适的获利途径,将会依赖它不断依托自身场景沉淀下来的技术、数据化产品以及面向诸多行业乃至社会的解决方案。阿里的技术公司特质将进一步凸显。未来的数字营销服务,将只是它的一种变现方式而已。这里有阿里集团变革的勇气。它确实正在走出舒适区。

这是2018年阿里给我最深的印象之一。这种模式的变化,也是阿里从粗放的规模化走向复杂经济学,然后又从复杂走向简洁模式的体现,整个组织由此变得更专注,也更有效能。

三是生态体系日益丰富。

516亿只是阿里与蚂蚁的实缴税额,平台的部分规模更大。2017年,阿里直接贡献税收366亿,而生态上下游纳税额度超过2900亿。而2017年全国税收收入为144360亿。

这背后,显然有阿里生态带来的纳税群体与纳税额的提升。

说到纳税群体的变化,这里有一个例子。ONE商业大会上,有人问逍遥子,说淘宝平台上的商家,跟过去的小微企业似乎不一样了。逍遥子说这是非常好的事情,因为他也看到了不同的创新主体,包括各种达人、普通民众的参与。

这个视角里的阿里,不独创造了无数的就业,甚至创造新的行业,更是解构了过去死板的社会阶层结构。古代社会,举孝廉、科举、行伍属于普通人打破社会天花板的通路,但门槛、成本其实很高,而且有太多不确定性,商人群体虽然属于常态,一直就有,但它整体备受歧视。阿里的价值,在于持续打破这种结构,形成新的机制。无数的普通人,获得了尊严,整个社会变得更民主、平等了。

这背后,得益于阿里开放的生态,以及日益归约为技术与数据的力量。相比19年前甚至IPO前,阿里拥有更大的产业赋能、社会赋能、协同全社会的价值。作为全球最大的数字经济平台,它关联着几乎所有行业,而每个行业又都有独立的价值链。阿里看去体量已大,相比整个商业社会,它更像是一个“四两拨千斤”的舞台。过去谈到阿里,我还习惯将它当成商业组织,现在我更愿意将它视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力量。而阿里的竞争力,确实也在于它的文化。

阿里516亿纳税额背后:软糖还是硬核?

此外,纳税额背后,阿里生态价值还有数字经济的绿色特征。与那种垄断行业相比,它的纳税额并不高,但更符合新商业文明的诉求。这里面,不是因为它不从事制造,而是它的超级协同力量。相比那种环保型的绿色改造,我更看重它大幅降低社会总交易成本的能力。2016年双十一,我写过这么一段:迄今为止,人类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哪个单一组织具有阿里这种统筹全球商业要素的能力。双11,它让整个社会各种资源流动起来,高效撮合了需求。”虽然说的是双十一,但我认为,它同样适合常态的平台运作。许多同业,垂直或者综合性的,可能局部比它有效率,但若考量整体,我以为没有一家能匹敌它此刻的价值。

这正是我们对于516亿纳税额背后的阿里价值的解读。

当然,我们开头也提到它能回击许多争议与质疑,撩拨到资本市场关注,并有利于全球化布局。

你应该看到,最近很多人借王兴言论谈阿里诚信话题,拼多多与阿里的博弈也开始被进一步放大。这种话语体系里的阿里,有被动一面。好像它已成为诸多同业OTT的对象。

516纳税额,这数字有什么作用呢?除了在一个经济波动周期凸显企业经营诚信度、担负社会责任外,它间接传递了阿里稳健经营的自信。纳税数字高企,本身也是一种综合实力的象征。别说纳税516亿,就说营收,中国有多少企业能达到呢?

说到竞争话题,尽管京东、美团、拼多多与阿里多有博弈,但在我接触的阿里内部人士口中,他们真正对标的公司,至少目前没有这三个名字。它们与阿里日常的博弈,于阿里自身看来,更像战术的事,而不是战略的事。阿里真正对标的应是亚马逊、微软、华为、腾讯这类公司。这是去年以来我了解的真实一面。516亿里,也有阿里站在全球看待竞争的视野。

为什么说,516亿,可以撩拨资本市场,并有利于全球化布局?那是因为,它不但可以让人觉察到数字背后的结构性变化、商业模式、生态的竞争力,更是可以从中看到阿里不断对自己施压、创造变化的精神,高企的纳税额也是一种鞭策与自驱动。至于全球化助益,我想,除了迫使自己不断强化覆盖外,在海外主流市场,纳税本就是一种诚信经营的符号,足可建立一种长远的信任,有利于业务的持续落地。

516亿,一个数字,既是软糖,也是硬核。它标志着,2019财年的阿里,注定迎来一个风云变幻的节点。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