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原标题: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作为拜占庭建筑艺术的象征,圣索菲亚大教堂链接着欧洲古典时代文明与后来的中世纪。尽管在近几百年的历史上,建筑本身一度被改成清真寺,但其外观与基本结构却没有被进行修改。

因此,无论这座建筑在未来的命运如何,都在向世人展示一个时代的缩影。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下令建造圣索菲亚教堂的 查士丁尼皇帝

圣索菲亚大教堂开建于公元532年,由查士丁尼皇帝下令建造。这座教堂是在两度被摧毁的拜占庭皇家教堂的原址上重新建立的,以此彰显拜占庭皇室的坚定信仰与虔诚。圣索菲亚的希腊文原意为“神圣智慧”,也是圣徒保罗对耶稣的描述:他是天主的德性和天主的智慧。所以,圣索菲亚大教堂在东正教中又被称为“上帝圣智”教堂。

尽管技术难度很大、工程量极高,但拜占庭皇帝募集全国的能工巧匠和大量人力后,只用了五年时间就建起了这座号称“彻底改变拜占庭建筑历史”的奇观。由出身米立都的皇家建筑师西多伊尔和来自特拉莫斯的安提莫斯,负责设计和监造整座教堂。圣索菲亚大教堂本身可谓是一件美轮美奂的拜占庭风格建筑艺术品,令查士丁尼皇帝也感到非常自豪。他甚至将自己建造大教堂的功业和圣经中以辉煌宫殿著称的所罗门王相提并论,站在恢弘的教堂正殿前高呼:所罗门啊,我已经超越了你!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结构图

作为古典与中世纪两个时代的风格过度,圣索菲亚大教堂传承了源自罗马共和时代的大理石柱、帝国时代的巨大穹顶,以及在拜占庭时代才开始大放异彩的细密镶嵌画。这些融合设计,使得教堂本身不但具有古罗马时代建筑的雄伟壮丽,也增添了帝国希腊化时期的精致典雅。因此,教堂本身也可以算是罗马帝国拜占庭化的外在表象。

大教堂的其标志性圆形穹顶,技术肇始于古希腊,经过罗马的发扬光大后成为西方世界的一大建筑特征。此类风格后来还被意大利的教堂建筑所继承,同时也传播到东方的伊斯兰世界,形成了我们熟知的伊斯兰洋葱头式屋顶。相比之前建造的罗马万神殿,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跨度减少了四分之一,“仅仅”只有31.24米宽。但高度超过了四分之一,达到了55米高。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拥有源自罗马的巨大穹顶

为了减轻重量,也是为了便于建筑采光,拜占庭的设计师们给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穹顶下方开了40扇圆拱结构的窗户。当阳光照射进来,整个圆顶仿佛漂浮在空中一般。

如何在立方体结构的正殿上方搭建圆顶,本身也是一个技术难题。拜占庭工程师给出的答案是,在正殿的四角内部加上凹面,让其与圆顶浑然一体。在凹面的下方竖有四根巨大石柱,穹顶的重量会通过四个凹面结构传递到柱子上,形成坚固支撑效果。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多个穹顶结构 有利于更好的承载重量

在东西两侧凹面结构之间,又修建了半圆形穹顶。这里会作为显要人物的座谈会议室使用,在视觉效果上也非常有震撼。同时这两个半圆形座谈室,又分担了主圆顶的重量。在每个半圆顶下面,还有数个小圆顶结构来进一步分散了上层建筑的重量。

罗马建筑师们很早就发现了蛋壳式建筑具有分散重量的优势,但这样通过多层拱形结构将重量一步步分散到下层建筑的方式却极少见。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大教堂的多个穹顶 透出了拜占庭工程师的无奈

拜占庭建筑师如此战战兢兢的处理圆顶承重,不是没有自己的苦衷。在失去意大利大部分地方后,帝国的工匠也就缺少了来自维苏威等火山提供的优质火山灰,他们便不能继续依照古法制作罗马式混凝土。所以圣索菲亚大教堂的主要建筑材料为砖块。但拜占庭工匠对于这种建材还缺乏足够的经验,导致圆顶建成后墙壁向外弯曲,不得不将穹顶加高以减少侧向压力,并设计了多重圆顶来为墙壁减轻压力。

教堂内共使用了107根石柱作为支撑,石柱是柯林斯样式,具有典型的希腊石柱风格,在顶部还装有金属环来加强结构。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圣索菲亚大教堂内的宗教画像

圣索菲亚教堂的内饰则多以大理石和镶嵌画为主。由于拜占庭历史上多次发生的“圣像毁坏”运动,所以教堂内部的立体雕塑较少。但镶嵌画数量庞大且非常精美,尤其以教堂正大门上的马赛克镶嵌画最为出色,镶嵌画均以宗教为题材。

正门上的镶嵌画是耶稣坐在宝座上,手拿书卷对人们进行祝福。书卷上的文字:和平与你同在,我是世界之光。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正门上的的耶稣圣象

除此之外,在侧门、后堂、屋顶回廊和祈祷室附近,也有很多关于耶稣、圣母、天使、拜占庭历代帝王和皇后题材的马赛克镶嵌画。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军队攻占了君士坦丁堡。苏丹穆罕默德二世下令收缴所有基督教圣物,并用灰泥覆盖马赛克镶嵌画,从而将圣索菲亚大教堂改成清真寺。讽刺的是,这种做法反而在客观上保护了很多古老的壁画。

艺术品里的历史:象征拜占庭建筑艺术的圣索菲亚大教堂

18世纪的圣索菲亚大教堂素描像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土耳其总统凯末尔鉴于圣索菲亚大教堂的特殊地位,下令将其改为历史博物馆。许多被掩埋在灰泥下的壁画,得以重见天日。

直到2019年,塑造政治强人形象的埃尔多安,开始考虑将圣索菲亚大教堂再次恢为清真寺。但这种举动不要说会引起国际社会的抨击,就连现在的伊斯坦布尔室内都恐怕无人叫好。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