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一带一路双城记|中西文化交流创下不少“第一”

原标题:一带一路双城记| 中西文化交流创下不少“第一”

参考消息网4月25日报道(文/冯俊伟)中国和西班牙的交往历史源远流长。借助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两国早在15世纪地理大发现之前就已开展货物贸易和人员往来,当时西班牙的瓦伦西亚专门为来自中国的丝绸修建了交易大厅。两国建交40多年来,特别是2005年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中西双边关系取得了长足发展,两国保持密切高层交往,政治互信日益巩固,传统友好的民意基础不断得到巩固。2013年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西班牙政府和企业界对这一倡议的态度非常积极,被西媒称为“地球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两个国家”的双边关系进入更高层次的发展阶段。

一带一路双城记|中西文化交流创下不少“第一”

2018年11月,在格拉纳达大学孔子学院内,雷林克教授展示她翻译的《牡丹亭》。(郭求达 摄)

早先汉学家来自西班牙

西班牙的汉学研究在西方起步最早,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著名传教士都是西班牙人。虽然他们当时的主观目的是传播天主教,但客观上成为中国与西方之间交流的先行者与推动者,在中西交流史上发挥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中国与西班牙交流的先驱可以追溯到耶稣会创始人之一方济各·沙勿略(1506-1552),他首先将天主教信仰传播到亚洲的马六甲和日本。沙勿略发现,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很深,于是决心尽早访问中国。但在当时,外国传教士要进入中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1552年,沙勿略因疟疾病逝于离中国广东海岸很近的上川岛,年仅46岁,终未达成进入中国的心愿。

马丁·德拉达(1533-1578)被誉为“西方首位汉学家”。他是西班牙政府派往中国的第一位使者(1575年)。马丁·德拉达首次登上中国大陆,要求长期留在中国传教,未得允许。他的两份报告《出使福建记》和《记大明的中国事情》向西方详细介绍了他出使中国的情况。

在欧首次绘制中国地图

胡安·冈萨雷斯·德门多萨(1545-1618)是西班牙奥古斯丁会修士。在马丁·德拉达报告的基础上,他查阅大量资料,于1585年出版了《中华大帝国史》。这本书可谓当时关于中国的百科全书,一经问世,立刻在欧洲引起轰动,仅在16世纪余下的区区十多年间,先后被译成拉丁文、意大利文、英文、法文、德文、葡萄牙文以及荷兰文等七种文字,共发行46版,堪称盛况空前。

西班牙多明我会传教士高母羨(1546-1592)是第一位把中文著作翻译成西方语言的人,他在1590年前后翻译出版了《明心宝鉴》一书,此书由范立本辑录,成书于元末明初。高母羨也是第一个把汉字“拉丁字母化”的人。

庞迪我(1571-1618)是第一个觐见明代万历皇帝的西班牙人。1600年,庞迪我随意大利人利玛窦到达北京,对利玛窦的帮助甚大。在中国居住的21年中,庞迪我写了十几本书,介绍他在中国的传教情况和中国文化。他曾奉朝廷命令,与熊三拔修改历法,并为明神宗朱翊钧绘制四大洲地图,每洲一幅画,图上标着各国的历史地理、政治、物产等。

贝尔纳尔迪诺·德埃斯卡兰特(1537-1605)是第二个出版关于中国书籍的欧洲人,也是第一个在欧洲绘制中国地图的人。这幅地图附录于他在1577年出版的英文版著作《航海演说》中。该书是欧洲第一部印有汉字的著作,详尽描绘了明朝的情况。

中国名著译本广受好评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起飞,中国文化软实力增强,西班牙汉语研究和汉语热持续升温。西班牙汉学家阿莉西亚·雷林克自学生时代便与中国文化结缘。她在上世纪80年代曾在北京大学进修,专攻古典文学,现任教于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文哲系和翻译系,译作有《牡丹亭》《文心雕龙》《赵氏孤儿》和《金瓶梅》等。

北京大学教授赵振江和西班牙汉学家何塞·安东尼奥·加西亚·桑切斯联合翻译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在西班牙被认为是中国的《堂吉诃德》。

2016年,由旅西学者陈国坚教授翻译的西语版《唐诗三百首》在西班牙正式出版。这本《唐诗三百首》在毫无删节原本的基础上,补充收录20余首著名唐诗,全书总计翻译唐诗338首。自译著面世以来,在西语世界受到了广泛赞誉。

古代“丝绸之路”使相隔万里的中国和西班牙互通有无,来自中国的丝绸、柑橘、瓷器等至今仍是西班牙人生活中的重要元素。如今,“一带一路”再次将中西两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国之交在于民相亲”,中国和西班牙都是文化大国,都拥有辉煌灿烂的历史,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动下,两国人民之间的互动与交流必将超越历史,再创辉煌。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