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就因这个日本人粗心,一句口误,让60万同胞悲惨地死掉,差点亡国

原标题:就因这个日本人粗心,一句口误,让60万同胞悲惨地死掉,差点亡国

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主要就是靠着语言,语言能够表达出自己的态度和情绪,因此如果一句话说不对,可能就会引起误会或是使得对方的不快。在一个国家中的交流,一般都有着统一的文字和读法,但是在各个国家的交流中,就需要用到翻译才能了解对方的意思,可见翻译用途之光,其中尤以军事上的翻译是最为重要的,尤其需要准确无误地表达出别国的意思,否则可能会影响到整个国家乃至整个洲的命运。

在国家之间交流的时候,日本就发生过一件差点颠覆整个国家的事情,就是由翻译的失误所引起的,这次的错误引来了美国的两颗原子弹。

就因这个日本人粗心,一句口误,让60万同胞悲惨地死掉,差点亡国

关于那次原子弹事件,有人对此作出了统计,说是广岛死了十四万人,长崎死了七万人,加起来一共是十一万人。但是,根据后来的资料又得出了一些结论,原子弹的辐射影响是漫长的,因此爆炸所导致的直接或间接死亡总人数其实已经超过了六十万。

在二战即将进入尾声的时候,中英美三国联合起来发表了《波茨坦公告》,就是希望最后仍在垂死挣扎的日本能够尽快投降。对于这份公告,日本高层也进行了激烈的讨论,并且还为此召开了会议,但是却并未得出统一的结论。于是日本就想让苏联能够帮助他们从中调和一下,最后能够使得他们与同盟国和平谈判。

在那次日本高层会议结束以后,首相铃木贯太郎就在随后的发布会上他表明了他心中对待那份公告的看法,由于这件事不单单是日本本国的事情,同时牵扯上了国际,于是他发表讲话以后,日本政府就将其当时的言论翻译成了英文的版本,大致意思如下:

就因这个日本人粗心,一句口误,让60万同胞悲惨地死掉,差点亡国

“这次所发布的公告中的内容与开罗会议中的言论是所差无几,因此这份公告对于日本来说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实际意义,是可以完全忽略的。本国为了最后的目标已经没有退路,只有坚持战斗。”

从他们的这段翻译上来看,日本的首相似乎是不愿意接受公告中的内容,并且选择奋战到底的。当然,看到铃木贯太郎说出这样的话,同盟国自然会生气。于是美国在一怒之下,就向着广岛以及长崎分别投去了两颗威力惊人的原子弹。几乎是一瞬间,爆炸之处就被夷为了平地,前一刻还活生生的人,下一刻就从这个世界里蒸发了。

就因这个日本人粗心,一句口误,让60万同胞悲惨地死掉,差点亡国

后来,美国总统也谈到了这件恐怖的事情。他当时的态度就是,如果当时的日本首相表示能够接受公告,那么美国必然是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的。但是,后来又根据铃木贯太郎自己的说法表示,日本对于公告并没有明确表示拒绝,只是无法立刻做出回应,选择短时间内不理会该公告,需要再观望一下事态发展。

关于这件事,也引起了许多人的争论,有人觉得这件事归根结底在于日本首相没有表达清楚自己的意思;但还有人觉得日本首相当时的态度已经很明确了,他就是不想接受公告内容,只不过后来因为遭到了原子弹投放,为了给自己找个台阶下,才编造了这样的谎言;还有人觉得这件事的确是出在了翻译的问题上,当时由于翻译出现了变差,才产生了国家之间的误会。

为了找到真正的原因,就有人翻找到了当年铃木贯太郎的日文原版。结果就是,的确是出现了翻译上的偏差,原版的大致意思是“对于这个公告不予回复”,但是通讯社却将其翻译成了“对于这个公告完全忽视”。

就因这个日本人粗心,一句口误,让60万同胞悲惨地死掉,差点亡国

当这份翻译传到美国那里的时候,则又发生了进一步曲解,直接将他的意思理解为了“不接受这份公告”。美国的高层所看到的正是最后的那层意思,因此这个误会让日本受到了原子弹攻击,在受到攻击以后,日本最终也就选了无条件投降。

但是,在二战结束以后,日本人都将这个错误怪到了首相的头上。认为就是他当时没有把意思表达清楚,用了那种模棱两可的词汇,才招致了这样的恶果。并且,在日语中,“不予回复”是的确可以理解为“不接受”的。

因此作为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每一次言论甚至于每一个用词都是至关重要的,都是与整个国家息息相关的,必须要做到对每个字词都负责,才能对自己的国家负好责任,那种模棱两可的词语是千万不能说的。

就因这个日本人粗心,一句口误,让60万同胞悲惨地死掉,差点亡国

而且在两国交涉中,翻译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一个句子中,如果没有精准把握,取了另一个相近意思的词语去翻译,就极有可能就会引起他人的误会,从而造成无法弥补的错误和伤害。因为也许这种错误所带来的灾难是没有人能够承担得了的。

但其实铃木贯太郎本人就是一个总是喜欢玩文字游戏的人,他在说话的时候就是不喜欢将话说得很明白很透彻。通讯社的翻译员对于首相这番模棱两可的发言根本没能完全地理解其中真正的意思,于是就按照自己的理解翻译,在翻译上就出现了这样的纰漏,从而引起了美方的不满,最后招致了这样的结果。所造成这样一个结果,大家全都将帽子扣在了首相的头上,也只得由铃木贯太郎自己来承担。

参考资料:

【《二战史》、《波茨坦公告》】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