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巾帼学者”王贞仪与宣城

原标题:“巾帼学者”王贞仪与宣城

“巾帼学者”王贞仪与宣城

张法先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第141期

“丈夫之志才子胸,谁言女儿不英雄!足行万里书万卷,尝拟雄心胜丈夫!”

宣城媳妇、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1768-1797),原籍安徽天长县,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跟从祖母读书,11岁随祖母、父亲赴吉林探望祖父,寄留北国5年。16岁由吉林到南京,未几随家人奔陕西,经两湖达广东。18岁回家,第二年再到南京,至此寓居下来。25岁时嫁于宣城秀才詹枚,婚后夫妻感情融和。然而当他们风华正茂之际,这位我国历史上屈指可数的女科学家突患重病,死时只有30岁,世人无不为之动情而惋惜。

“巾帼学者”王贞仪与宣城

聪明好学、博学多才的王贞仪,对天文、数学、气象、地理、医学、文学等颇有研究,著作有50多卷。她在病重期间,嘱丈夫詹枚把自己所写的文稿托付好友钱九英筹资刊印。钱九英也是当时的才女,她不负所托,将王贞仪的大部分著作印制出来。现存有《岁差日至辨疑》、《地圆论》、《日月五星随天左旋论一、二、三》、《月蚀解》及《德风亭初集》等。王贞仪一生“于书无所不窥”,“于学无所不闻”,“夜坐观天星”,经过“无日夕焉、无寒暑焉、无寝食焉”地刻苦自学,她不但通晓我国古代的《四书五经》,而且能解读明末清初由西方传入国内的自然科学书籍,尤其爱读天文数学家梅文鼎的历算著作,是梅氏传承中唯一的女畴人。

我国古代将天文、历法和数学合称“历算”,而把从事历算的人称作“畴人”。据《畴人传》记载,自古至清(代)共列畴人400人,其中清代占了近一半。此时历算之所以复兴,除外来文化的影响和清政府改历的需要,还有就是梅文鼎作为一代历算宗师,所起的“开山之祖”的作用。梅文鼎与王贞仪相距半个多世纪,她虽未能得宗师的授业解惑,但在继承梅文鼎“学贯中西"的学术思想上,王贞仪以自己的历算成就表现得相当出色,因此学术界定她为女天文学家。在《岁差日至辨疑》中,她阐述爱国古代发现“岁差"(即常说的回归年比恒星年每年约短少许)比西方早,但为什么发生“岁差”?古代历算家没有统一认识。王贞仪在接受西方天体力学知识后,分析认为是春分点沿黄道向西缓慢移动而引起的。正如她自己所说“中西固有所异,也有所合”,应当兼用并取。

王贞仪在自己的文集中陈述着:人出生之后是男是女,只是性别不同,不存在聪明与愚笨的差异,男人能做到的事,女子同样能做到。女子不如男人,那是因为没有接受同等教育的后果。男女“务学同一理”都有学有所成的可能。她直面批评 “妇人女子不当以吟咏诵读为事”、“唯作食缝纫为务”的世俗偏见。“尝以雄心胜丈夫”,“谁言女儿不英雄”,少年时代的王贞仪就学会骑马射箭,遇到技术之事,就亲自动手做实验。

“巾帼学者”王贞仪与宣城

哈佛大学图书馆藏《德风亭集》

据说,宣城文人世家詹枚在南京求学时,就特别欣赏王贞仪的诗词,俩人有着共识,随后有情人终成眷属。王贞仪常常痛斥搞封建迷信的人。她认为“看风水”完全是骗人的鬼话。她问道如果看地葬坟,得风水好的,使子孙得高官厚禄,那么这些风水先生死后的葬地如何,自己的子孙又过得怎样呢!她坚信个人努力对个人成长的作用,不信风水的好坏这神鬼的保佑。她的这些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言论,直至今天仍然有着现实的意义。

据宣城县志记载,乾隆末期这里连年水旱灾害,人民深受饥饿之苦,已在宣城生活三年多的王贞仪,对此深表同情。时为观察史的陈三辰,不仅熟视无睹,却与夫人方觉如把大量金银用于寺庙,王贞仪对此大为愤慨。方夫人写了一本颂佛的《心经》请她作序,俩人虽为好友,但她拒绝此事,并当面指责说,你们夫妇长期过着奢侈无度的生活,而今荒年在急,人困于饥饿,富厚财物,理应多支公赈,然贵夫妇却把从民间剥夺来的钱俩,用于修寺庙、奉香火、这怎能说是作《心经》行善事哩!真正做好事,是要资助那些嗷嗷待救的乡亲啊!

热心传播科学知识,是王贞仪一生活动中最具社会价值的一面。她在《地圆说》中,提出6条理由证明地球是圆形。就是说:①人们依罗盘指示向东行走,或泛舟大海,或舍舟登陆,只要坚持方向不变,必有一天回到原出发点。②向北方行走,看见北极星渐高,至北极,北极星正在天顶。③登高望远,登得越高,望得越远。④望船驶出港口,近处见船身,远处见船桅,渐渐地船进入大海。⑤月蚀之时,地球在月球上呈现圆影。⑥在东方看见日出比西方早,“东方日中”,“西方夜半”。

王贞仪还回答人们又一个提问:大地既然象个大圆球,为什么在地球下面和两侧的人能直立行走,而不掉下或侧卧在地面上?她说那是因为地面上的人和物都受着地球庞大的引力所支配,人们所说的上和下,是以朝地心的方向为下,与之相反的方向为上。懂得这个道理,就自然理解住在地球上的人们,头皆为上,脚皆为下,顶天立地,悠然自得。在二百多年前的封建社会里,一个女子有如此的真知灼见,实为难能可贵,这对批判当时还残留的“天圆地方”错误认识,提供了有力的科学依据。她为了证明月蚀的原因,就在自家的屋梁上悬一盏灯做太阳,以小圆桌面为地球,镜子为月亮,一次又一次地移动悬灯的高低,镜子和小圆桌面的距离,以视二者之间的变化。她的演示使围观的亲友和邻居,都能懂得发生月蚀的道理。

“巾帼学者”王贞仪与宣城

王贞仪在宣城时,有一年她对农家说,今年将有涝灾,应该种高杆作物。隔了一年她又对农家说,今年将会有旱灾,应该种早熟作物。后来她的话果真应验了。农家不解,她就解释:她看见蚂蚁群从洼地纷纷移往高阜,推测这一年有涝灾;观察到天空中的云常常呈现鱼鳞状,没有出现圆锥形的雨云,就推测将会有旱灾。此后,她的邻居外出,或者要做什么事,常常问她天气情况,她回答是晴是雨大致没有差错。

“谁言女儿不英雄”,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生当中国封建社会末期,女子无疑会受到更多的压迫和岐视,然而她却独树一帜,大胆提倡男女平等,热心传播科学知识,她那才华横溢又英年早逝的传奇人生,常常为后人赞颂不绝,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称她是“班昭之后,一人而已”。

(作者系宣城市科技局退休干部,安徽省地方科技史学会会员)

童达清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