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原标题: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编者按:冷兵器爱好者其实挺辛苦的。因为大部分人能接触到的冷兵器实物很少。因此什么叫东西对?什么叫东西不对?什么叫东西好?什么叫东西不好?很难有个过眼量的积累。怎么叫千里挑一?怎么叫万里挑一?就是你起码要看过一千件和一万件东西,才知道哪个最棒不是?所以冷兵器研究所做这个博物馆兵器系列专题,就是告诉大家:该去博物馆去博物馆,该找藏家上手实物上手实物,该读古籍读古籍,该练武艺的练武艺。理论得联系实际,看中国古代冷兵器,才能做到心里有数。我们言归正传,谈谈军博长兵器。

军博目前因为种种原因在《中国历代军事陈列》中已经不展出这些长兵器了。这些都是以前展陈的图片,让我们图片回忆下过去的时光吧。这些长兵器笔者个人认为绝大多数是清代的,原来军博的说明牌怎么写的笔者忘了,好像就没说明牌吧?一图胜千言,还是看东西要紧。照片分别拍摄于2007年8月和2010年6月。那些灰头土脸的照片是2007年拍的,那些荣光焕发的图片是2010年拍摄的。其实就是擦了灰尘上了油,改善了采光,东西还是那些东西,带给人的感觉是截然不同,应该说军博还是有变化的,就是变化的慢了些,但总比不变强吧。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整体图1挡在长兵器前面的是孙武的塑像

▲整体图2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整体图3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整体图4

局部图一 方便铲(左一)和长矛(左二)。注意长矛矛头的凌厉的线条,矛杆缠藤,长矛的尾镦也很有特色。这个矛很有意思,应该是藏矛吧,见过的藏矛矛杆有的缠绕铁条,和这个缠藤杆的作用类似,是加固矛杆的手段之一。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短刃大刀(左)和蛇矛(右)。蛇矛那个圆形带工的铜箍少见,挺有意思。蛇矛矛杆髹漆,并有涂红图案。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三尖刀:(左)这种形制最晚在宋代就已经出现了。元代张宪《北庭宣元杰西番刀歌》:“贤候示我西番刀,名压古今刀剑录,三尖两刃圭首圆,剑脊䵝䵝生黑烟。”凤翅镗:(中)《清 会典图》:“凤翅镗 ,通长七尺一寸,直刃如戟,长七寸,横刃如蛇镰,径一尺二寸。銎皆穿铁盘三,相击作声。柄一长五尺,一长六尺,围皆四寸,均木质,髹朱,末铁鐏长四寸。”军博实物并没有相击作声的铁盘。虎枪:(右)这个断代明确,来源清晰,实物来自故宫。民间就没有这个东西。《清会典 武备十二》:“虎枪营虎枪,通长八尺三寸,刃首九寸,圭首,中起棱。柄长七尺四寸,白蜡木为之。柄首横系鹿角二,长一寸,末角镦。刃蒙革囊,桦皮裹,系革带负之。凡枪皆炼铁为刃。”在军博这些长兵器里,最长最粗壮的兵器是就是虎枪了,其次是长矛。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线描图像登上了1979年版《辞海》的关刀也在军博里,可惜现在和他们的长杆兄弟姐妹都在军博仓库里睡大觉呢,也不知道什么时候能拿出来展览。《辞海》说:关刀:一种长柄大刀,相传是关羽创制,故名。形如偃月,刀面有青龙纹,因而又名“偃月刀”或“青龙偃月刀”《三才图会 器用》“惟关王偃月刀,刀势既大。其三十六刀法,兵杖遇之无不屈者,刀类中以此为第一。”《辞海》这个解释其实也是沿用以前的说法,混淆了仪仗器、实战器和演武器。关刀的上柄箍已经丢失,这个刀型颇具明风,但看龙吞还是断清代为妥。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辞海》军博关刀的局部图,上油和不上油的差别咋就那么大呢!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关刀龙吞特写:铜鎏金龙吞口,张嘴吐出火焰纹龙珠。龙吞刻画细腻,造型生动。既然有鎏金实物,笔者就顺便提及鎏金工艺:在古代鎏金和镀金是一回事,现代人发明电解法和其他化学法后,将制造工艺进行了改变,从而使镀金与鎏金有了区别。鎏金是将金和水银合成“金汞剂”,涂在器物表面,加热使水银蒸发,金便附着于器面不脱,因水银有毒,现代就很少采用了。镀金是以电镀或者其他化学方法。使金子附着到金属或别的物体表面上,形成一层薄金。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下面这张图可以看到各种兵器的厚度,从而可以看出这里实战兵器少,仪仗兵器多。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打理和不打理判若两钺,这个鱼化龙吞口颇具明风,但综合看还是偏清代一些。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三股叉(左一):这个形制最晚在汉代已经出现。明代有马叉和步叉之分。明代《武备志 军资乘 器械三》马叉:“马叉,上可叉人,下可叉马。”清代沿用马叉《清会典 武备十二》有记载,形制稍异。两刃刀(左二),清代仪仗刀,这个两刃刀可不是唐代的陌刀,形状相似而已。月牙铲(左三 铲的长杆被前面堵着的孙武雕像挡住了)。窄刃大刀和狼牙棒看右图吧。狼牙棒在中原地区晚至宋代才出现。《武经总要 器图》“植钉于上如狼牙者,曰狼牙棒。”,以坚木制之,长四尺五寸,一端粗大如瓜。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武科刀:这个不止军博有,就是军博这个相对规范些。不能不说《三国演义》这书影响实在太大了,连练力气的武科刀都做成了关刀的造型,弄得那些就从书到书的人分不清什么是实战刀,哪个叫仪仗器,怎么叫演武示雄之作了。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我关注铁质地兵器比较多,除了文中提到的矛(下)没拍细图,那个长棍(中)和铁链夹棒(上)也没拍细图。如果哪天军博能从库里调拨出来展览,再补拍吧。

这些在军博已经看不到了!从文物揭秘古代实战长柄兵器的真实样子

顺便说说长兵器杆子,先说材质:南宋华岳《翠微先生北征录》:有“叉枪制”。叉杆蒺藜条为上,柘条次之,枫条又次之,余木不可用。穿斗枪叉,合拣择枪大小与筒口相等,然后穿套。造枪须令枪头、叉口用钢,筒并枪身、叉身尽合用常铁。穿斗叉枪,先比量杆头相等,次用胶、漆、面调涂,倾入筒口,令盛满,却倒用杆斗上。庶无动摇、脱落之弊,至枪杆朽腐,而杆头犹不脱,及雨水不入。臣闻旧制:淮东敢死军多系枪叉手,淮西忠义军民兵多系枪刀手。刀姑置勿论,而枪叉之弊有四。一则近年收买枪杆全无选择,多用杂色轻木,临用脆折及被脱误。今后枪叉杆须用蒺藜条、枫木、赤仙木,方免杆身易折。至于明代,不同人、不同地区有不同说法:明 何良臣《阵纪》:“南方以竹为杆,甚称省便;北地风高易裂,须得丝筋缠紥乃可,否则以椆木代之犹胜。”明 吴殳《手臂录》:“枪材,以徽州牛筋木者为上,剑脊木次之,红棱劲而直,且易碎。白蜡软,棍材也。”等等。从以上文献参考似可看出,枪矛杆材首选必须是硬韧木材,次选是软硬适中的木材,最次的软木。而军中兵器和武术家的枪杆选材不同,兵士选容易获得的竹和韧性好的木杆,武术家选择硬韧性好和软硬适中韧性好的木材。这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流派、技能而决定的。再说形制:长兵器的杆截面并不都是圆的,杆子的形状是根据器型和用途定的。实战兵器中,刀、戟、斧钺这样主劈砍的指向性强的兵器杆截面是卵圆形,这样抓起兵器不看方向仅凭手感就能使用,枪矛这样的主刺的非指向性兵器,杆子截面是正圆形的,一般情况是前细后粗。重兵器里狼牙棒和斧钺的杆手持的部位粗,穿刃和鐏的部位细也是和器物的形制及用途有关。仪仗器中就不大在乎这点,杆子前后粗细均衡,不管刀、矛杆截面都是正圆形的屡见不鲜。全铁的武科刀就更不用说了。以上断代及述评,是笔者个人观点与军博无关,欢迎批评指正。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创稿件。主编原廓、作者冷艳锯,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违者将追究法律责任。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