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秀全“书法”曝光,看完终于明白他4次科举都落榜的真正原因了
清末,随着封建制度的落后和西方文化的入侵,制度、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改革逐渐展开,存续了一千多年的科举制度也在这一过程中被废除。有人认为科举制死板僵化,是阻碍社会进步的封建毒瘤,还有人认为科举制保障了国家的人才选拔,也使天下读书人有了入仕的机会。
其实,科举制到了清末内容和形式确实已经不符合时代需要,但是其创立之初的开创性意义和给古代社会带来的颠覆不容质疑。
开皇十八年隋文帝首开科举,“诏京官五品以上、总管、刺史,以志平修谨、清平干济二科举人”,即是通过设科考试的方式选拔人才,这种人才选拔方式开创了历代以来的先河。
自此以后人才选拔权逐渐回归中央,天下读书人都有了一条光明的前路,无不渴望有朝一日能够“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然而金榜题名、登科及第是需要天赋和努力并存的,并非轻而易举人人可得。
洪秀全——名落孙山的太平天国领袖
因为科举入仕意味着阶级的提升,“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所以科举制选拔的标准其实要比高考还要严格,能够科举中第的比率也非常的低,范进中举的悲剧无时不在上演。
从秀才到举人再到进士,是古代每个读书人的必经之路,也是无数人寒窗苦读数十载也无法企及的目标。尤其是清末,东西方思想文化杂糅,思想和社会的双重冲击之下,仍然有人坚持科举之路,其中也包括发起太平天国的洪秀全。
洪秀全1814年出生于广东花县的一个耕读世家,他七岁开蒙,熟读四书五经,从小的梦想也无非和无数读书人一样,希望有朝一日金榜题名、光耀门楣。
但是现实和幻想的差距往往很大,科举考试最初级的测试就是在个地方举办的童试,而洪秀全三次参加童试均名落孙山,这三次失败给他造成了不小的冲击,道光十七年他再次科举失败后曾经大病一场,伤心落寞,认为自己将不久于人世。
洪秀全屡次科举失败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是他不够勤奋还是资质不够呢?其实道理十分简单,科举是比高考竞争还要激烈的考试,洪秀全在其中只能算做是一个普通书生而已。
我们从故宫博物院馆藏的洪秀全真迹就可以看出他的平庸,字迹潦草而且歪歪斜斜,不要说实在注重书法水平的古代,就是放在现代高考恐怕也要扣卷面分。
道光二十二年,洪秀全最后一次参加童试失败,彻底失去了科举的信心。但是却找到了另一条道路,早年他就接触过基督教的宣传册子——《劝世良言》。
书中说“人相信什么,就会成为什么”,他受到启发,加之屡次落第对清政府失望和不满,于是四处传教,发动了震动清廷的农民起义——太平天国运动。
“以字取士”——科举制的潜规则
科举制从开设以来秉持的就是严格和公平的标准,洪秀全屡次落榜之后走上起义推翻清政府的道路,一方面科举制确实不再符合时代潮流,不能选拔时代需要的人才,但是另一方面无论是按照科举制的标准还是普遍的标准,洪秀全都不算是优秀的人才。
太平天国虽然历史十几载,声势浩大,但还是摆脱不了思想意识上的局限性。
洪秀全的例子恰恰说明了科举制是起到了筛选人才的作用的,其标准的发展是根据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逐渐完善起来的。
唐代事设六科取士,分为“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算、明书”,可以看出选拔的标准十分多样。宋代文官地位尤其高,科举更加受到重视,新增了“锁院”、“誊录”、“糊名”等制度确保公平性。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制其实是重视综合素质,选拔的人才是要实际参与到国家治理中的。
从人才选拔的角度来看,学识和人品同样重要,一张卷纸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才华,但是怎样看出一个人的人品呢?古话说,见字识人,对于考官来说,从一个人的字迹中就能看出蛛丝马迹来。
人品贵重还是轻浮,为人正派还是偏执,都能从字迹中看出一二。即便看不出太复杂太深层的一面,字迹好坏最起码能提现出这个人勤奋与否,因为毕竟字是可以练出来的。这样来看,洪秀全屡次落榜也就不足为奇了。
书法——汉字独有的艺术形式
书法造诣成为了科举制选拔人才的隐形标准,同时也算是一个基本要求,它体现了一个读书人的综合素质。
汉字作为唯一传承至今的象形文字,具有独特的魅力和意义,在古代,未被简化过的汉字,认识和书写对普通人来说本来就十分困难。读书人作为少数能够识文断字的群体,肩负着汉字传承的责任,书写好汉字,拓展汉字的艺术性是他们不可推脱的责任。
所以自古受教育水平高的人基本上都写一手好字,《新唐书》中将“身言书制”作为选拔人才的标准,即体貌丰伟、言辞辩证、楷法遒美、文理优长。文采被誉为“三百年来第一流”的龚自珍都曾因为字迹不佳,而在科举考试中屈居第二,可见科举中书法造诣的重要性。
总结
由上文可知,科举制不仅是一项封建社会的选拔制度,经过漫长的发展和完善,它已经与中华文化圈相融合,科举的标准就是古代文人的集体认同。不论科举有没有被废除,我们都不应抛弃古代文人对中华文化的追求。所以作为汉字的传承者,当代的年轻人能做到的最基本的就应该是写好汉字。
字迹不仅是一个人的脸面,同时也是一个民族文化的象征,所以也是中华民族的脸面。在练习书法的过程中,逐渐加深对民族文化的理解,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认同感。
参考资料:《清史稿》《新唐书》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
大唐西市:宣德炉的款识
-
传言马忠杀了三国一半名将:演义中情节(有两个马忠)
-
张三丰是真实存在的吗?张三丰的真实寿命有多长
-
董存瑞:永不熄灭的精神火炬
-
他是传奇中将,13岁进入少林寺学武,曾靠朱砂掌杀开血路
-
揭秘蒋介石曾两度拒绝“琉球”:因为惧怕日本
-
美国历史课本中的9幅中国版图,美国人还算有点“良心”
-
秦淮八艳究竟凭什么走红?
-
盘点中国历史上典型的十大暴君列表
-
“宣城画派”的前世今生(二)
-
宋高宗禅位之谜历史罕见 宋高宗赵构为何盛年主动禅位?
-
秦朝之后的六个朝代叫什么
-
清朝出征缅甸为何失败? 全盛时期清朝四次出征缅甸
-
毛泽东对中国革命道路的探索和周恩来的贡献
-
元朝也有好官,他曾变卖家产救济灾民,一首小令感动无数人
-
1950年的台湾老照片:赤脚的挑夫,贩卖香烟的少妇...
-
揭秘:开国大典场地选在天安门的由来?
-
虞允文墓的守墓人,祖辈已经看守八百年,还有不一样的待遇
-
开国将星仅存12颗,今年已有三位开国名将逝世
-
毛泽东主席珍贵镜头:人民的领袖人民爱
-
不结婚就犯法,在古代想单身有多难
-
曹魏五子良将如何排位? 曹魏五大将之首是谁?
-
史上一个强大的民族,多次援助汉朝打匈奴,后来却神秘消失
-
周恩来如何看待死亡:了却生前事超然返本真
-
宰相张弘靖楷书可比美虞世南!
-
潘安被灭三族之谜 潘安是哪个朝代的
-
毛岸英牺牲后彭德怀如何向毛泽东报告 100字电文写1个小时
-
晚晴最后一位铁帽王爷,沦为车夫后意外获得13亿,晚年却依旧悲惨
-
深切缅怀王亚声大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