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葛仙山的来历 四大天师葛玄的传说

葛仙山顶峰有一观一寺,道观称作"葛仙洞",佛庙称"慈济禅寺",寺观联成一体,释道共处,甚为罕见。

葛仙山的来历 四大天师葛玄的传说

葛仙山

葛仙山是名扬赣、闽、浙、皖的宗教山地,仅次于武夷山肪一条支肪北麓,铅山县偏南杨林乡境内。主峰高 1096.3米,峰峦环簇,奇秀俏丽。山中秀竹参天,林木叠翠,云雾迷,泉流奔腾穿岩越壑。相传此山为汉代葛玄得道升天之处,故名葛仙山。

葛玄( 196-244),字孝先,三国时吴国丹阳人。东晋道教名家葛洪的从祖父。慕神仙术,学炼气保形之首,人称葛仙翁。道书将其列为"第二十八代神仙"。葛玄是江南道教丹鼎派奠基人之一,道教灵宝教义的开启者。著有《修真四要》、《九训》等道学名作。

葛仙山的来历 四大天师葛玄的传说

葛玄

起初,人们在山顶构筑土祠,名曰云冈庵,以祀葛玄。北宋元祐七年( 1092)始在云冈庵旧址修建葛仙祠。以后自宋至清曾多次修葺扩建,虽然屡经烛火、兵燹,但寺观依然屹立峰顶。

葛仙祠主殿匾额:"大葛仙殿"。大殿坐北朝南,倚山势而建,木构架铁瓦石门,大葛仙殿建筑面积 570余平方米。殿内神像森列,古匾横悬。主梁雕刻为"九龙窜顶"图案,葛仙翁座前丹墀有深浮雕龙纹。大殿金碧辉煌,庄严祥和。殿门前方幽谷深渊,烟雾缥缈,正对着的是天柱山的香炉峰。殿门、大香炉、香炉峰,三点一线,为殿宇增添一份神秘,让人们多了一些遐想。大殿侧后建有"三官殿"、"灵官殿"、"地母殿",接着便是"玉皇楼"。灵官殿以下沿着"百步岭"蹬道,随山势地形相宜安排。

顺"百步岭"而下,即达北山区"慈济寺"的后方。寺庙的方位几乎与道观相反,却也联系紧密。寺庙院内还有"大佛殿"、"罗汉堂"、"观音堂",供奉着如来、观音、笑口常开的弥勒佛、韦陀和十八罗汉。为何道教圣地迎来佛僧?这里有个缘由。在明代万历三十年( 1602),葛仙祠香火太盛,而道人甚缺,面对万众香客,唯恐人满为患、滋生事端。为维护治安,便邀请"鹅湖峰顶寺"们人前来设立分院,共理庙会。派出僧员上山的是"峰顶寺"六堂之一的"隆隐堂"。于是,便出现了"一山两教,道释共处"的局面。

葛仙山不仅是神仙佛地,而且人文和自然景观独具特色。在寺观外的山间,不仅危崖峥峥、古木森森、云海茫茫、清泉潺潺,尚有"仙人足"、"试剑石"、"息心岩"、"飞升台"、"仙井"、"龙舌池"、"上马石"等古迹 10余处,其来由均与葛玄关,且保相隔完好,值得观赏。葛仙山既为善男信女烧香朝拜之所,又是游人旅客寻幽揽胜之地。

历代登临者不乏名士高官。有文献记载,自诏以来,大诗人白居易、李商隐、韦应物、吴长卿等,大道士王重阳、邱处机、张三丰等,以及北宋熙宁年间的丞相王安石、明代内阁首辅费宏、夏言,均慕名朝过此山。从明正德十二年( 1517)起,每年六月初一开山门。本地及周边地方官员均要循例上山祭祀。为此,山门外建造了接官亭,以便礼待。

白居易在《葛仙山杂咏》中,以在"杨村山落下",作"三天极目观"的诗句表达了对此山的流连情怀。夏言面对葛仙山的水色山光,则在《沁园春•登葛仙山飞升台》的词篇里发出了"神游八检,不觉超凡"的感叹。这些,都足以表明历代名人对这座宗教名山的仰慕之意。

"大葛仙殿"开山门以后,连续四个月,谓之"葛仙山庙会"。香客、游人来自铅山、上饶、广丰、弋阳、贵溪、鹰潭、崇安、建阳、邵武、光泽、衢州、江山等十七、八个地方。过去,每年均有六、七万之数。香客、游人或三五成群,或倾村结会,经由杨村、伦潭、紫溪几条西道上山。比较起来,杨村一途是旧时的"官马大道",由此而上者占绝大多数。"葛仙翁"寿诞"八月廿日"这一天,朝山者竟达五、六千人。而每年的"除夕"之日,尽管天寒地冻、大雪封山,仍有上千信徒登山朝拜,并在大殿上烧起炭火,通宵达旦,为"葛仙翁"守岁。庙会期间大规模的朝山活动,"除夕"之夜的千众"守岁",以及平时的零星进香相沿至今。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