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科学探索 > \

上映4天票房破11亿,《疯狂的外星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没

原标题:上映4天票房破11亿,《疯狂的外星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没

上映4天票房破11亿,《疯狂的外星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没

某种意义上,《疯狂的外星人》是春节档八片混战中唯一的一部作者电影。如果只是把它当做搞笑片来看,恐怕会错过很多。

撰文 /

思嘉

编辑 /

何瑫

运营编辑 /

谷粒多

到了大年初五,春节档的惨烈厮杀,战局逐渐清晰。大年初一揽下四亿票房的《疯狂的外星人》,渐渐不敌口碑爆棚的《流浪地球》。

很多人对宁浩这部新作的评价是,这不好笑。甚至是,笑不出来。

喜剧当然是需要让人笑的,但一部喜剧的水准高低并不是只与逗笑观众的强度和频率有关。一个值得被意识到的点是,宁浩主动跳出了自己的舒适区,舍弃了过去擅长的那套自己熟悉、观众买单的方法。他知道这样做会令自己不舒适,也很可能令观众不舒适(目前来看可能也确实如此),但他还是这样做了。

不带褒贬地讲,春节档的很多观众(可能是大多数),走进电影院的时候,其实是做大保健的心态,不求深度,不想细琢磨,就想图个乐儿,哈哈哈笑俩小时,哪怕笑完就忘,没关系。越轻松越刺激,就越舒服。但这一次,宁浩显然不满足于当个按摩师傅。

某种意义上,《疯狂的外星人》是春节档八片混战中唯一的一部作者电影。如果只是把它当做搞笑片来看,恐怕会错过很多。

上映4天票房破11亿,《疯狂的外星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没

影片故事发生在中国北部的一个海边城市,耿浩(黄渤饰)和他的兄弟大飞(沈腾饰)的日子都过得不怎么好。耿浩是世界公园中花果山景点的耍猴人,大飞则是一心想发大财的酒贩子。(下文涉及轻微剧透)

耿浩的节目眼看着就要被公园主管取缔,换成火锅店;大飞经销一种白酒,但一直没有起色。他们两个,都是被时代抛下的人——没错,这是宁浩电影一贯的主题。

偶然的一天,耿浩阴差阳错地救起了一个「动物」并带它回了家。一开始,他还以为这是个稀有品种的猴子,甚至开始训练它,来开发新节目。

后来才发现,它居然是个外星人。

《疯狂的外星人》中最好笑的设定也源自这里,与外星人正面交手的,并不是地球上拥有最尖端科技的队伍,又或者是具有超人能力的英雄,而是最最普通的小市民。

耿浩、大飞的市井化与科技高度发达的外星文明形成了极端化的对比,也带来了影片最密集的笑点。

你完全可以将这种高端人士落入底层环境所带来的荒诞感和黑色幽默与《疯狂的石头》中的国际大盗麦克,《疯狂的赛车》中的台湾黑帮对应起来。因为,所有自诩高端的人,历来都是宁浩嘲笑的对象。

上映4天票房破11亿,《疯狂的外星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没

《疯狂的赛车》

这种高低之间的反差,通过影片三股来自不同地域的力量有了更深一步的挖掘。

耿浩和大飞身处小城,代表了中国的市民化地域;外星人代表了外星球;追捕外星人的特工则代表了西方国家的存在感——他们总觉得自己是地球上的老大。

当你真正理解了这三部分地域的代表性,你也才真正理解了这部电影。

这三类人存在一个明确的鄙视链。

在外星人看来,他们是高端文明,看不上科技最发达的C国甚至是地球人,这是外星对地球的鄙视。

追捕外星人的西方特工非常瞧不起亚洲人,更看不上耿浩和大飞这样的小市民,这是西方对东方的鄙视。

而耿浩虽然很爱自己的猴子,但大飞一直都看不起他耍猴人的工作。

上映4天票房破11亿,《疯狂的外星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没

至此,影片也在各个角色之间,构建起了一条歧视链。外星人、西方特工、耿浩和大飞分别代表了高等文明、西方文化和中国市井文化。

但是在宁浩设定的这个荒诞的故事情景中,这条在现实中真实存在着的文化歧视链被反复地调侃、打乱甚至解构了。

位于鄙视链下游的人,常常运用自己的智慧,耍弄那些自大的上游人士。

最有意思的是,耿浩像驯猴一样驯外星人,这绝对颠覆了我们通过各种科幻电影建立起来的所有对外星人的认知。

外星人甚至学会了表演猴戏、武术、李小龙的双截棍等等,这是耿浩等人的市井文化对外星文明的一种影响,等同于一种暂时性的征服。

而外星人尖端科技与他们自己之间的联系,又很像是紧箍咒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训练外星人的耿浩,是耍猴人也是唐僧,宁浩也在片中,留下了非常明显的细节暗示这种关系。

当为了给外星人道歉的时候,耿浩和大飞甚至还请他吃起了火锅,喝了白酒。

火锅和白酒作为片中反复出现的两个符号,除了代表中国人最熟悉的民俗之外,还有更深一层的文化隐喻。

上映4天票房破11亿,《疯狂的外星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没

鲁迅在写给许广平的信里曾经把中国形容成「染缸文化」,指的是中国文化对其他事物有「染色」的影响力,当然这个词有它在特殊时代语境下的特殊意义,在《疯狂的外星人》里,我们可以借用这个词,把它的核心看做一种「火锅文化」。

所谓「火锅文化」,就是有极强的吸纳能力和融合能力,什么东西都能放到一起煮,每样东西在染上锅底的味道之后,又都还会保留着自己的特色。

它是杂烩,是交融,也是一种共生。

片中关于火锅文化的隐喻简直太多了,故事的主要发生地主题公园,就是把世界各地都微缩到一个园区里杂烩生存的状态。

一个细节对比。片中开头有个酗酒的华裔迷信美国队长的盾牌,但到最后,外国特工却变得迷信中国的铜锣。应该说,这两种迷信都是影片所讽刺的对象。

上映4天票房破11亿,《疯狂的外星人》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很多人其实都没

铜锣和美国队长的盾牌

所以,如果你只把这部电影当作是搞笑的喜剧,那就错过了很多。

我觉得宁浩想说的是,科技水平有暂时的高低之分,但文明和个体,他们应该是彼此平等的。

耍猴人并不比精英特工低下,外星科技也绝非比市井文化高级。

在这个春节档有两部科幻片同时上映,而它们,又刚好代表了中国科幻片完全不同的两种走向。

那一部,是对好莱坞科幻类型大片的中国化嫁接,而《疯狂的外星人》则代表了另一种。

它使用了自己的「火锅」思路,将科幻作为一种元素,融入到影片本身喜剧、荒诞、黑色的类型中来。

这样的手法,消解了科幻这种类型在中国语境下可能出现的水土不服,让它成为了叙事元素中的一环,为影片本身服务。

长久以来中国科幻片一直难以解决的「违和感」,居然可以用这种方法被借力打力地化解掉。

这其实也是宁浩一直擅长的,在《石头》中,他就成功地将多线叙事的犯罪类型融合到中国背景下的故事里来,他曾说《赛车》是对《石头》的一次模仿,而到了《疯狂的外星人》这里,虽然还被冠以「疯狂系列」,但宁浩,其实已经走出了极具野心的一步。

他的目标是将各种对我们有用的电影手段、技术、风格、类型,都转化为某种真正的「中国电影」。

一切都在火锅里。█

本文由树木计划作者【GQ报道】创作,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欢迎关注GQ报道微信公众号(GQREPORT)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