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官员退休,为何一定要回到老家,而不是留在更繁华的京城呢?
其实这个问题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与其问他们为什么不留在京城或者就任的地方,不如先说说古代官员的迁任问题。
一、外在原因:古代官员的迁任问题
咱要讲古代官员的迁任,还得先从距今莫约一千三百多年的唐开始讲起。
要说李唐是个盛世,这是大部分人不会否定的,毕竟国力摆在那里,一些事情在我们现在人这也成了家喻户晓的故事,而国力强盛这其中有一部分原因我认为就在其较为成熟的官员制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样说吧,大唐不是一个只有皇帝一个人要操心的时代,李家人没有学那位千古一帝一人独揽大权,将一切都包揽在自己身上,所以直至李唐没落,也没有听说哪位皇帝因为操劳过度的情况;同样的,大唐也是个不会将权利放心交到相一个人身上的时代,因为他们同时具有左相和右相,尽管,对于宰相的放纵是唐朝由盛及衰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更多的原因来自于任命宰相的皇帝。
三省六部,繁琐的工作并不是一个人处理,而是将所有的一切井然有序地分下去,细化,一层又一层地处理,最后的总汇并不会是一个杂乱无章的乱码,而是一个井然有序并且相对来说已经化繁为简的报告,可以说唐的官员制度,将整个唐的朝堂给统筹成了一个个体间平衡的集体,而正是这种平衡,造就了一个朝堂稳定的唐。
这很重要,我说得并不是这样的体制很重要,毕竟后世这样的体制也在时代的更迭中,不断地更新换代了,但他们背后的用意是不变的——制衡。我要说的就是制衡,因为古代官员的迁任问题也与制衡有关。
在古代,一个地方官员是不可能在他的任地长期干下去的,每过个几年,这样的地方官就会因为各种理由“升迁”或者“贬职”,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担忧。
古代的信息并不发达,当一个官员长期在任地,并且已经有了一定凝聚力和影响力的情况下,有用心不轨的小人会在自己所处的区域制造一股势力,而皇帝并不好去得到这个官员在一个地方已经凝聚出势力的消息。
这样的情况轻点就是一个官员在一个地方作威作福,或者利用自己的职权谋取一些私利,严重了,小了就会是如历史上的泗水亭长,或是陈胜吴广,那样成为起义军,大了就是七国之乱,问鼎中原那样的情况,前车之鉴后车之师,既然前人的经验还历历在目,怎么可能还放任潜在的危险存在呢?
作为退休的官员,自己留在任地是很难解释清楚的,毕竟你没办法自证明自己没有悄悄地在任地发展过势力。
但这只是针对地方上的官员而已,对于京都这个政治中心的官员,有另一套看法。
当一个人作为长期位居朝中的重臣时,此时他的身份已经发生了改变,他就不怎么能够以自己个人的身份生活下去了,而是会被绑上一个朝中遗老的名头生活下去,这时候即便他自己不找麻烦,麻烦也会自己找上他的。
清朝的三朝老臣张延玉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首先要说,张延玉是一个小心翼翼的人,深得雍正信任,却在晚年被乾隆各种刁难。
作为三朝老臣的张延玉,晚年仍然是身居高位,可在他已经快80岁的时候,他长子的故去,令他伤心不已,身体日益衰弱,又加之最近几年他感觉到了皇帝对他的不信任,他想着:“自己也真的年老体衰了,家中的亲人也大部分也沾着他的光到了朝中为官,他现在是三朝老臣,又身居高位,真的已经够了。”于是这位老人起了辞职的想法。
相关文章
-
中朝联军在朝鲜停战谈判过程中曾受屈辱?
-
除隋唐大运河之外,隋炀帝还有一项大工程,连考古专家都钦佩不已
-
刘秀和王莽那些事 王莽特地杀了一个叫刘秀的人?
-
他在建国后一直休养,但领导人特别批准,让其享受副总理级别待遇!
-
【思想者】1978,真舍不得你走
-
历史影像:毛主席两次会见基辛格,体会伟人毛泽东的语言艺术和幽默感
-
蜡笔小新与大头儿子谁家更有钱,结果更偏靠蜡笔小新
-
廬陵是现在什么地方?
-
楚汉战争:刘邦项羽决战之地在何处
-
立春:人随春好,春与人宜
-
中国﹒哈尔滨纪念哈尔滨解放七十三周年暨东北抗联英雄李敏生平事迹展召开
-
北京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大多数地方却看不到树!
-
没打仗就要地要钱的王翦,功高盖主的他,如何得到善终?
-
雍正王朝:翠儿选择李卫,真的就成阔太太了吗?依旧缺乏安全感
-
《铁马金戈沅陵情》发行 再叙与元帅的深情厚谊
-
惨无人道!清朝专治宫女与太监的十大酷刑
-
【家风家训】古时文人家训
-
日军在中国放弃拼刺刀? 日军白刃战疑踪历史档案解密
-
孙殿英盗挖慈禧墓时,把遗体衣服都扯了下来,他为何这样做
-
揭秘:十大元帅中,有七人当过副总理,哪三个人没当过?
-
故事:遗腹子参军报国,光宗耀祖,总算将自己的父亲迁进了祖坟
-
这些女子奇丑无比,其中有一个硬是丑到了极限,但是其本领却很大
-
历史上真的有熹妃这个人吗?她又扮演着什么角色
-
清朝真没修过长城?就靠那一道边墙挡的住游牧民族吗?
-
如果从汉代起不用儒家而用道家,中国现在会怎么样?
-
揭秘李小龙父子皆离奇死亡之谜
-
五帝之一的颛顼——颛顼高阳氏的首任帝
-
张国焘叛逃后,最后为何去了加拿大,他的晚年又是如何度过的?
-
胭脂盒碎“粉”留香——“片面之瓷”话宣城之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