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这些“国宝级”古籍,在他们手中修复...

原标题:这些“国宝级”古籍,在他们手中修复...

它们经历了水火、蠹蚀、战乱,保存至今实属不易。

它们中,有儒家经典、史志宗谱、中医典籍、艺苑图珍等多种类古籍特藏,其中又以地方历史文献的收藏独树一帜,形成了具有浓厚地域文化特点的藏书体系。

它们的外表朴实无华,内在却蕴藏丰厚历史积淀和文化价值。

这些“国宝级”的文献典籍是见证中华文明重要的一部分,代表和传承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崇高的精神。

在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第六批《国家珍贵古籍名录》和“第六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名单”中,安徽省图书馆、安徽博物院、安徽师范大学图书馆三家单位的8部汉文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自这份名单公布以来,合肥悄悄兴起了“古籍热”,珍贵古籍“迎新生”。

这些珍贵古籍如何收藏?

都制定了严格的保护措施

安徽省图书馆是首批“全国古籍重点保护单位”。2016年“国家级古籍修复技艺传习中心安徽传习所”在省图书馆挂牌成立,让这一古老技艺传承得以绵亘不断。馆内所藏40余万册历史文献,其来源有购买、移交、征集、捐赠等多种渠道。

这些“国宝级”古籍,在他们手中修复...

传统手艺与科技“相逢”,让珍贵古籍“迎新生”。

如民国初年,省图书馆接收清末安庆各衙署遗书2000种;1954年接收各地古旧文献3.59万册等。在省图书馆的古籍藏书体系中,还有很重要的一部分是章伯钧先生及家人的捐赠书,本次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的《玉海》就来自章家的捐赠。

历史文献饱经沧桑,历水火、蠹蚀、战乱而保存至今实属不易。如1937年日军来袭时,省图书馆馆员张丹九负责运输69箱30000余册古籍从安庆到桐城罗家岭,1941年又运至桐城黄家铺,1943年再运至金寨流波疃,1945年运至合肥。途中历经艰险,抢救落水图书,扑灭火灾,护书事迹令人动容。

这些“国宝级”古籍,在他们手中修复...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