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数码科技 > \

全联网发展与应用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原标题:全联网发展与应用高峰论坛在京举办

12月28日,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办,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互联网域名管理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互联网域名系统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中科全联科技(北京)有限公司共同协办的全联网发展与应用高峰论坛(互联网基础资源创新发展论坛)在京召开。

第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工业和信息化部原副部长刘利华在致辞中表示,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加速演进,数据已成为重要基础性战略资源,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代表的新型基础设施成为支撑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心。要把握好全联网带来的新机遇,通过数字经济持续发展与经济社会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在此背景下,需要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突破,培育产业发展生态,构建安全可信的发展环境,开展全联网治理研究。

工业和信息化部信息通信管理局副局长王鹏表示,互联网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作为互联网行业主管部门,不断推动我国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行业综合实力再上台阶,网络服务供给能力显著增强,互联网基础资源逐步拓展,跨领域融合发展不断深化。面对新形势、新要求,我们要把握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立足新发展阶段,要强化关键技术创新引领,增强互联网基础资源供给,丰富融合发展应用模式,培育产业良性发展生态。

原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周宏仁在《突破全联网发展的瓶颈》报告中提到,全联网发展面临的难点主要有:如何与先进制造业相结合,复杂大系统的设计、管理和协调挑战,“物计算”的发展挑战,构建统一全联网标识体系,如何辨识规模化、体系化的全联网应用系统等方面。为突破全联网发展瓶颈,他提出了物联计算机的概念,解决物的传感、联网和计算的功能。物联计算机和个人计算机有很大的相似性,可以将其定义为新一类通用微型计算机,主要具有五大功能:可识别、可定位、可计算、可通讯、可操控。物联计算机主要目标是将全球的“(有联网需求的)物”无障碍、简易地连接全联网,同时又最大限度地满足“物”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计算需求,支撑“物的计算机化”的实现。

中国工程院院士张宏科指出,传统网络缺乏高级智能和智慧的能力,使网络的灵活性、管控性以及服务质量等方面受到了限制。同时,随着通信网络的发展,多形态网络需要相互连接,然而由于异构网络深度融合受限、跨网资源调度困难等问题,造成网络利用率和传输效率低。针对上述难题,提出了三层两域的“标识网络”原理、机制及体系架构,研发了相应设备和系统。目前已在特定行业进行了探索性应用,有效满足了行业用户的急需。

江苏省无锡市副市长高亚光表示,无锡作为全国首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实现了从测试验证到技术引领,从区域试点到区域覆盖,从场景打造到应用落地,从项目建设到产业培育的跨越。无锡正不断扩展各类基础设施,协同开展数据融合应用,大力推进产业培育。她提到,车联网规模之困、技术之忧、运营之难是目前无锡乃至全国发展车联网面临的挑战,未来无锡将进一步发展和深化车联网数字基建在智慧城市建设中的同规划、同建设、同投用,完成车联网全域覆盖、交通数据全面汇聚,加速车联网政策法规与技术创新,挖掘车联网社会和经济价值,推进车联网产业化与商业化进程。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主任曾宇表示,近年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持续加强技术产品、基础设施建设和关键技术突破等方面的研究,形成了标识解析总体架构、多标识转换原型系统、“网域链”平台、互联网基础资源大数据平台等多项研究成果,并重点在新型域名解析关键技术、多标识融合解析与防护、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大数据分析等方面进行突破。未来将在核心技术、行业示范应用、产业发展方面积极推进,进一步围绕全联网标识解析架构与系统、全联网新型数据交换中心、全联网新型网络架构、行业应用示范推广等重点任务,积极应对技术和管理挑战,推动和促进产业生态的形成。

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党委书记廖方宇提到,万物互联时代接入对象和载荷内容都在不断变化,标识技术需要支撑包括用户、主机、物品、服务、数据、算力等定义和访问控制。围绕唯一性、持久性、兼容性、互操作性、动态更新等核心需求,标识技术从支持主机系统到支持多元数据对象发展。IP协议需要与标识技术进行同步演进,从单纯的服务定位寻址,扩展至支撑资源调度、数据流通、流量管理、内容管控等综合治理工作。在数字经济的支撑性方面,要求网络基础资源能够支撑好数据要素流通。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