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关于上古十大魔神刑天的考证 究竟刑天从何而来?

甲骨文和金文的记载,刑天为一人形符号,为氏族部落的象征图腾。刑天原本是华夏族无名神祇,被断首后才被称作"形天"。在《山海经》的原本记载,称作"形天",而"刑天"之得名,相信为陶渊明所改,根据《太平御览》引用《陶靖节集读山海经诗》,"刑天"意为"形体夭残",但可能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陶潜此诗写成后,"刑天舞干戚"一词,因传抄错误而有"刑天舞干戚"与"形夭无千岁"二说。

关于上古十大魔神刑天的考证 究竟刑天从何而来?

北宋宣和六年,曾纮于《陶靖节集》后作跋,提出了他的看法:渊明读山海经诗有"形夭无千岁,猛志固有在"之句,竟莫晓其意,后读《山海经》云:"刑天,兽名也,好衔干戚而舞。"乃知五字皆错。形夭乃是刑天,无千岁乃是舞干戚耳,如此乃与下句相协。

南宋时,周必大(1126-1204)于《二老堂诗话》书中提出反驳。他认为:余谓纮说固善,然靖节此题十三篇,大概篇指一事。如前篇终始记夸父,则此篇恐专说精卫衔木填海,无千岁之寿,而猛志常在,化去不悔。若并指刑天,似不相续。又况末句云:"徒设在昔心,良晨讵可待。"何预干戚之猛耶?清中叶之际,陶澍(1779-1839)重刊《陶靖节集》,他倾向曾纮之说:既云夭矣,何又云‘无千岁’?夭与千岁,相去何啻彭殇?恐古人无此属文法也。民初,鲁迅于《且介亭杂文二集》〈题未定草六〉文中,采用"刑天舞干戚"的说法,以此来证明陶渊明"并非整天整夜的飘飘然",而存在"金刚怒目式"的风格。然而,郭沫若于晚年写的《读诗札记四则》,却赞成周必大的看法,他说:这样明白晓畅的诗,宋人曾却于节外生枝,谓"形夭无千岁,猛志固常在"疑其上下文不相贯,遂把"形夭无千岁"校改为"刑天舞干戚"。

到了后世,引申意义。刑天成为勇猛将士的象征,各朝各代之中,更是被比喻作战斗之神。几千年后,晋朝的大诗人陶渊明在《读山海经》中写诗赞颂说:"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同物既无类,化去不复悔。徒设在昔心,良辰讵可待!",赞扬刑天虽然失败,仍然战斗不已的精神。诗中的"干"就是盾,"戚"就是斧的意思。刑天,象征着一种精神:永不妥协!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虞啸卿曾引用此句激励龙文章等川军团的士兵,表示要奋勇抵抗日本。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