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名人资料 > \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武圣关羽的十大耻辱:在电视新三国中,相信不少人对关公这角色感到有些气恨,说白了就是脑袋瓜子不好使,有啥事就扭到一根筋上。其实,关公一生做了那么多错事,丞相诸葛亮早就对他不满。不叫他守荆州偏逞能,到荆州破坏了蜀吴联盟,落了个失荆州、走麦城,身首异处的下场。凭这些就不能给他谥号。

真实历史上的关羽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在小说《三国演义》里将关羽塑造成为一个忠义仁勇的武将形象,出场时与刘备张飞桃园结义,打造兵器后参加镇压黄巾起义的战争中,而后虽然与刘备东奔西走,颠沛流离,但仍能斩将杀敌,大显神威。未报曹操之恩于白马坡时斩颜良诛文丑,并告诫曹操三弟张飞更有万夫不当之勇,后于华容道又不忍杀害曹操将其放走。襄樊之战时与庞德大战被其暗算,导致后来与徐晃单挑时右臂少力无法取胜,又因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关羽腹背受敌,败走麦城,后被杀。死后魏蜀吴三个国家都为其举办丧礼。

在传统戏曲中,关羽属于"生"角,脸谱也非常有特色,面生七痣,眉心中间三粒,鼻子左右各两粒;七粒朱砂痣,红似点血,因此显得格外威风。以关羽为主要角色的京剧故事有《斩熊虎》、《桃园三结义》、《温酒斩华雄》、《虎牢关》、《屯土山》、《月下斩貂蝉》、《过五关》等等。

但他是刘备的结义兄弟,诸葛亮只好伏案写了谥号"壮谬",就是大谬人的意思。

关羽一生,其功劳远抵不了他的过错。说刘备的统一大业就是葬送在他手里也殊不为过作为"千古名将",关羽之"奇",还"奇"在他的高傲自负。史书上称关羽:"刚而自矜"、"性颇自负"。当然,自负到自矜的地步,那确实是过头了。 关羽的这一性格特点,在小说里表露无遗,很多人都看得很明白。比如诸葛亮就曾对刘备说:"云长平生傲上而不忍下"。所谓"傲上而不忍下",是说关羽自以为能力超人,虽然对刘备没有特别表现出傲气,但是对诸葛亮等上层的人则随时表现他的傲气;同时对待手下,关羽却往往不知有所体恤。关羽超人的力量和致命的弱点,都根基于与众不同的高傲和自负。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当然,凡高傲自负的人,都有过人的本领或才华,否则就是狂妄自大,牛皮大王。 当时所有人都对关羽刮目相看,关羽非常自豪地说:"天下英雄,闻吾之名,尽皆缩颈而奔。"大家一听到我的名字,脑袋都缩到脖子里头,像乌龟一样逃走了。关羽的名声能起到吓退敌兵的作用,不用像张飞在长板桥大喝三声。关羽名声远扬,可以先声夺人。

连曹操这样的英雄,早在"温酒斩华雄"时就为关羽的勇猛所深深折服,一生都对他怀有崇拜之情。直到关羽死了,曹操都要感叹:"关将军真天神也!"因为关羽有这种过人的本领,所以他的高傲才是有本钱的高傲,他的高傲才是他真正个性的一种表现。 一个人的性格,他的长处很可能同时就是他的短处。关羽的这种高傲自负,使他勇往直前,智勇双全,无人可敌,这是他的长处;同时也造成他的短处,就是过于高傲,过于自负,对自己的胆力和才能深信不疑,目空一切,总是瞧不起他人,与他人较劲儿。

下面是网友总结的关羽一生十大耻辱纪录,虽然也反对者不少,但细细看来也不无道理。

一、拼纪灵,久攻不克,原形乃现。

"纪灵事件"是关羽武力遭到质疑的一个重要因素。关云长30合战不下的纪灵却被张飞不到10合刺于马下。

关羽与纪灵一战的始末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关公战斗特点:力大刀沉,属于力量型选手。攻击冲击力压迫力超强,尤其是刚交手那几回合犹如泰山压顶。另外从别的战例可以看出关羽对一流高手的持久战并不占上风甚至稍占下风。因而关羽与人对决最大的可能是幺麽刀起头落,幺麽久战不下。另外关羽还有赤兔马快的优势,在一些特殊场合不可忽视。

对关公战斗特点有所了解,我们可以再看其与纪灵一战。

那纪灵乃山东人,使一口三尖刀,重五十斤。是日引兵出阵,大骂:"刘备村夫,安敢侵吾境界!"玄德曰:"吾奉天子诏,以讨不臣。汝今敢来相拒,罪不容诛!"纪灵大怒,拍马舞刀,直取玄德。关公大喝曰:"匹夫休得逞强!"出马与纪灵大战。一连三十合,不分胜负。纪灵大叫少歇,关公便拨马回阵,立于阵前候之。

同样先看背景情节:刘备被胁迫犯袁术边境,纪灵处于保土卫疆的名正言顺的位置,而刘关张则为受人胁持,并不想真心对抗袁术,所以,双方心态上关某处于下风。而且,很有可能刘备并不想杀袁术大将而使双方结下不可调和的梁子,因而关羽只是击退对方而已。

从战斗特点上看:

1、 纪灵使刀,于刀法上有很高造诣,于是使大刀的关羽在武器上失去了神秘感。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2、 纪灵大刀重50斤,虽然没有关二爷的大刀沉,但翻翻演义即可发现,老罗对武器斤两的说明并不多,即便连颜良文丑也只是说明其使刀是枪而不说斤两,可见,纪灵的50斤三尖刀在当时还是很重的。由此可以推理,纪灵的战斗特点也是力大刀沉。于是在战斗特点上关某又无太大隐秘优势可言。

3、纪灵撑过了关羽的前几合,于是关羽失去了"刀起头落"的最佳时机。之后的关羽,

其战力应该只是一般的超一流武将水平,虽然相对纪灵仍保持整体优势,但完全没有前三合那种战斗力大爆发式的"超强绝伦"的优势。

二、对黄忠,老将留情,保全性命。

关羽轻视诸葛亮的介绍,轻视黄忠,带五百校刀手杀奔长沙。结果,与黄忠大战打成平手。后来关羽不杀马失前蹄的黄忠,而黄忠射箭没杀关羽。太守韩玄大怒,欲杀黄忠,但被魏延所救,献了长沙。黄忠就归属蜀国了。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第一场,双方比试刀法。黄忠出场之前,长沙郡校尉杨龄主动请战,被关羽两三个回合砍于马下。罗贯中是要用杨龄的速败衬托关羽的强大,但同样,也证明了黄忠武力的强大。黄忠提刀纵马,冲向关羽。两人交战,"斗一百余合,不分胜负"。书中又写"韩玄恐黄忠有失,鸣金收军"。一般在写到恐某某有失,是说这个人的武力要弱一点。但此处是个例外,因为后面还有一段关羽的心理活动:"老将黄忠,名不虚传:斗一百合,全无破绽。来日必用拖刀计,背砍赢之。"关羽在心中承认,以正常的方式作战,自己没有任何取胜的机会-;-;黄忠全无破绽-;-;至少可以证明黄忠的武力和关羽相当,甚至在关羽之上。要知道关羽一向心高气傲,武力能够被其认同的人,除去黄忠就只有张辽、张飞了。可是,我们却没有看到黄忠暗地里称赞关羽。

第二场,许多读者的印象中,是关羽凭借拖刀计获得了胜利,然后义释黄忠。其实不然。

书中写到,两人交战五六十个回合,胜负不分。关羽如此力战,一方面是为了让自己的拖刀计更像一点,另一方面也是想试试自己有没有能力不用拖刀计取胜。事实证明,不行。于是关羽调转马头,假装落败。黄忠追赶,"云长方欲用刀砍去,忽听得脑后一声响;急回头看时,见黄忠被战马前失,掀在地下"。原来,并非关羽用拖刀计砍翻了黄忠,而是黄忠自己的战马被绊倒,黄忠被掀翻。之后,关羽举起刀,大喝,说自己暂且不杀黄忠,让黄忠换马再战。

也就是说,黄忠之败,并非败于关羽的拖刀计。至于关羽的拖刀计能不能打败黄忠,还是一个未知数。

第三场,黄忠换了太守韩玄的一匹青马,青马并非名马,而是青色的马,应当比寻常的马稍微好一点,但距离赤兔马,甚至的卢马那都差了许多。黄忠骑着这样的战马又和关羽大战了三十回合。之后黄忠诈败,关羽追赶。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像这样一员将领在前面跑,而关羽在后面追的情景,演义之前也有出现。关羽斩杀文丑,就是文丑在逃跑时被脑后一刀。此时关羽也是骑着赤兔马快马赶去,却丝毫奈何不了黄忠。一方面是黄忠箭术了得,一旦关羽接近,一箭射去,关羽必然遮挡,速度就要受损,另一方面却也可以证明,黄忠是一位攻守兼备的出色将领,关羽虽然马快,却很难突袭成功。而第三箭黄忠射中关羽头盔缨根,更证明就算关羽再怎么遮挡,黄忠依然可以射杀关羽。

三场战斗下来,我们可以这样归纳。正常作战,关羽和黄忠平手,关羽不能用其擅长的突袭取胜,拖刀计能否获胜还不知,黄忠却可用其箭术取关羽性命。长沙之战中,关羽PK黄忠,当是以关羽落败,黄忠胜出告终。

若非是韩玄要斩杀黄忠,而魏延又杀掉韩玄,救下黄忠,献上长沙,以关羽的武力、兵力,根本不可能夺取长沙。

而在这长沙一战中,黄忠的种种言行,也为后来关羽厌恶黄忠埋下了祸根。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黄忠虽然年老,却和关羽一样,是一个非常自信或者说自负的人。当关羽来攻打长沙,韩玄很担心,毕竟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天下闻名,可黄忠却说,主公不用担心,凭自己手中这张弓,这口刀,一千个来一千个死,根本没有把关羽放在眼里。当关羽和黄忠第一次见面的时候,关羽问:"来将莫非黄忠否?"黄忠说:"既知我名,焉敢犯我境!"活脱就是关羽的口气嘛。关羽还从没有见过有人这么狂妄,这么看不起自己,于是大怒,说,我特来取你首级!于是两人作战,可最后的结果却是关羽根本无法取胜。

三天战斗中,关羽占优势的是第二战,而关键的最后一战,却以黄忠的胜出结束。当世人评价长沙之战的时候会怎么说呢?多数人只会记得最后,是黄忠放走的关羽。

三、战吕布,死缠烂打,恬不知耻。

论吕布,尽管曾当过主薄的文官职位,但是他重女色,不听臣子的意见,此国必亡于关羽也。

论关羽,刘备和孔明曾放心让他独守荆州,可知此人在战略上比较有头脑,唯一缺点就是自大,死的时候也死在他的性格上害了他。

关羽战吕布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话说虎牢关下,诸侯云集.天下豪杰,奉先神威。两军阵前,吕布身着红锦百花袍,身披兽面吞头连环铠。手持方天画戟,坐下嘶风赤兔马。真是人中吕布,马中赤兔。布大喝一声"吕布在此,谁人前来送死!"话音未落,幽州公孙瓒,舞动铁槊直取吕布,前去送死。吕布挥戟,战不三合,公孙招架不住,拨马败退。吕布纵马直追,危急关头.忽闻一声怒吼,"三姓家奴吕布休要猖狂,燕人张翼德在此!"

诸侯军阵之中,一将飞出,圆睁环眼,,怒声如雷,手持丈八蛇矛,正是张飞张翼德! 吕布舍弃公孙,疾取张飞。二将大战五十余合,不分胜负,势震八方。诸侯喝彩,声盖九天!士兵看得痴呆,鼓手擂得手酸!

当时恼了虎将关云长,瞪起丹凤眼,竖起卧蚕眉。手提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催马上前,夹击吕布。刹那间,刀若闪电,矛似流星,奉先画戟,更犹若猛虎搜山,神龙出海。时有兵刃撞击,响彻八方,声闻于天!关张奋力,三将酣战三十回合,战不倒吕布。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乱世之中,才知豪杰笑傲。

三人战得难分难解之时,诸侯军中,奋起一将,手持雌雄双剑。刘备刘玄德,一马当先,前来助战。三英合力攻杀,意欲将吕布斩于军前!虽吕布雄勇无双,无奈独力难支。大战多时,遮架不住。画戟带风,急取刘备,玄德急忙闪躲,再凝神看时,奉先已然纵马杀出。正是放开玉枷脱蛟龙,反身飞上虎牢关。

虎牢关前,神将天威。桃园三英,兄弟扬名。

四、无头脑,荆州不守,比武马超。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由于庞统的意外死亡,诸葛亮只好带着大部分人马开赴西川战场,使关羽成为荆州荆襄九郡的唯一管理者,拥有了刘备集团几乎所有的领土,而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由于他自己断送了整个荆州的一段很长的时间里,关羽的位置都无人撼动,而且无人可比。

但是,即使这样的显赫地位,依然没有满足关羽的虚荣心。

当马超投降刘备之后,关羽妒忌心又起,要求与马超比武。此时,关羽地位和名气已经可以说是登峰造极,无以伦比了,他怎么还要与马超比武呢?

马超这个时候的名声,应该说引起了关羽的虚荣心的爆棚。马超在此之前,曾经带领西凉兵马杀得曹操丢盔卸甲,英名传遍天下,而在马超投降刘备之前又和张飞杀了个昏天地暗,不分胜负,这让关羽很不爽。

在关羽心中,他自己就是独一无二的战神,没有人可以并肩相比的。但是,关羽心中的永远的痛就是张飞和赵云,因为这两个人也是天下公认的英雄好汉,而自己却没有机会证明自己比他们两个人要强,而且是强很多。自己也不好意思提出和自己兄弟比高下的要求,所以一有这样的机会关羽总是想证明一下自己确实是个超人。前面在攻打长沙时,关羽已经这么做了,张飞赵云要带三千人,自己就只带五百人,现在知道马超和张飞打了个旗鼓相当之后,关羽就坐不住了。

首先,关羽觉得大家肯定都认为在武力上张飞和他自己是一个档次上的,相差不多,这可好,又来了一个和张飞不分上下的马超,我关羽岂不是越来越没有价值了?其次,要是能够打败马超,那不是证明也能够打败张飞吗?谁还不承认自己天下第一呢?要不是诸葛亮拍了一下关羽的马屁,让关羽很受用,还不知道这场戏怎么收场。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在信中,诸葛亮告诉关羽,马超和张飞一样,有的只是勇猛,而没有智慧,不像你关羽,智勇双全,超凡脱俗,同时告诫关羽荆州的重要性。这封信不但没有让关羽反省自己,反而让关羽更加的目空一切。

不但没有反思信中的嘱咐,反而把信拿给手下人看,炫耀自己,而这样的事情,不久之后又发生了一次。

五、战曹军,勇而无谋,成为俘虏。

关羽被曹操俘虏,初被拜"偏将军",获封"汉寿亭侯" 。关羽一心跟随刘备,刘自封汉中王时,拜关羽为"前将军" 。关羽生前职务,大抵如此 。他绵绵无尽的荣光,却都是在"死去元知万事空"之后,后主刘禅追谥他"壮缪侯",绵延到了宋代,宋徽宗封他为"忠惠公",再到后来,关羽这张名片上的称谓就越来越长,由"武安王"到"显灵义勇武安英济王",再到"协天护国忠义大帝",至清朝达到巅峰,"忠义神武灵佑仁勇威显护国保民精诚绥靖翊赞宣德关圣大帝",一下子26个汉字 。生前至多是一"侯"而已,随着一千多年的增值,由侯而王,由王二帝,由帝而圣,关羽终于不是 一个人了,他彻底被"神话"了 。

历史上的关羽,并不如后来被《演义》和民间的推崇那般完美,关羽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神化是在清代,满清入关后宣扬忠义而大大神化关羽,使关羽崇拜到达顶峰。正史上的曹操与关羽:其实他们俩是情敌在元末参加过农民起义,经历过战场的罗贯中后来在写《三国演义》时,七实三虚,对正史做了不少改动,为了戏剧性,着重刻画了三个人物:曹操、关羽、诸葛亮。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其中关羽虚构的几件大事,如过五关斩六将,华容道,很有意思,全是和曹操有关的,而且都是有情有义:曹操为关羽保驾护航,即使被斩将夺关也不在乎。关羽为曹操违抗军令,宁可被斩首也要报当年知遇之恩。小说写到这个份上,这两人就算牢牢的给联系在一起了,也给了今天的电影创作者和有特殊癖好的文艺女性们关注的素材。

不过历史上的关羽和曹操,是否真的这么和谐呢?其实,事实和演义有着很大的差别。曹操和关羽的真实关系其实是情敌?这可不是乱讲,在正史《三国志》中有记载,""朗父名宜禄,为吕布使诣袁术,术妻以汉宗室女。其前妻杜氏留下邳。布之被围,关羽屡请于太祖(曹操),求以杜氏为妻,太祖疑其有色。及城陷,太祖见之,乃自纳之。"

意思就是说,刘备和曹操围吕布,关羽向曹操请求,破城后娶吕布部将秦宜禄之妻杜氏,曹操见关羽这么着急,疑心这个杜氏有多么漂亮,于是打败吕布之后,"自纳之"了。后来,刘备为曹操所败,关羽投降曹操(土山约三事则无,是创作出来的),曹操待关羽极厚,但关羽还是挂印封金,找刘备去了,大概这个"夺妻之恨"不能忘也是原因之一吧。

六、对庞德,关平保驾,死里逃生。

关羽战庞德时双方所担忧者不同。魏军担心的是"庞德有失",给人的感觉是庞德武艺方面令人担忧;关平担心的是父亲年老,因此所忧虑者,关羽的体能也; 魏军对庞德的关心,应逊于关平对其义父的血肉相连一般的关心程度。因此,按常理推之,当两人处於同等凶险境地之时,必然是关平首先鸣金。但是此战却以魏军首先鸣金而高结束,可见庞德当时的凶险程度高于关羽的凶险程度。也就是说,关羽对庞德的威胁要高于庞德对关羽的威胁; 还有朋友会说:庞德此前先与关平连战两番,首战即战了30合,次战不详,因此体能已有相当损耗。

这一证据对於"关场面略优"的判定的确会起到弱化作用,但此证据本身也遇到其他挑战: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1关平、庞德交锋地点距关羽大帐约为15里,如果是两战之后关羽才得到消息并马上出发赶至交锋地点的话,再加上关平接入并介绍战况的时间,庞德应有半个时辰左右的时间休息(原文本有(关平、庞德)"两家各歇"的字样)。因此庞德体能消耗很有限。

庞德正值壮年,体力恢复较快;更兼其素以体能好、耐久战著称。前者于58回时即有步战力保韩遂杀透重围的出色表现,后来在七军被淹后居然自深夜直杀至次日日中,还"勇力倍增"。因此,区区数十合的消耗,对於一个体能如此超卓的武将来说,对其武力发挥影响不大;更何况他还歇息了一段时间呢。

因此,这一对"关场面略优"起弱化作用的证据,本身也遭到了弱化,我们还可以找出其他证据以强化"关场面略优"的判定:

1关羽此时身份类似于一镇诸侯,而庞德不过一中级武将,因此关羽为以大击小,庞德是以小搏大。由於双方这种身份地位的巨大落差的存在,庞德在场面不利时更容易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来,而关羽则不愿与其拼命。由於这种情况,关羽有可能比较吃亏,而庞德有可能比较占便宜;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2庞德在出征前曾发誓,如果自己砍不了关羽,自己也决不活着回来。因此关庞对刀时,庞德的决死之心远远高于关羽。这也令庞德在场面不利时更易把出同归于尽的拼命招数,以逼退关羽的凌厉攻势; 综上所述,关羽与庞德战至百合,确实抢得一定优势。而且此战较关黄长沙之战,明显要凶险得多,双方对对方的威胁都极大;关羽对庞德的威胁更大一些,以致魏军火急鸣金以终止这场惊心动魄的交锋。 再说了,一个人厉害与否,也不单单指武艺而言。

七、并徐晃,败相已露,鸣金保命。

徐晃是五子良将之一,也是曹魏时期的名将。徐晃一生最值得称赞的一次胜利,就是在襄樊之战的末期,带兵战胜了关羽,达到了徐晃人生的顶峰。

在襄樊之战前,徐晃刚刚在汉中之战中大破蜀将陈式。后来夏侯渊意外身亡,汉中局势急转直下,曹操不得不放弃汉中这块鸡肋,引出了汉中的军队。而此时荆州形势恶化,关羽在孙权北伐合肥,后顾之忧减少的情况下,大举攻打襄樊,曹操又派遣刚刚从汉中拔出的徐晃部前往荆州救援曹仁。

从"晃所将多新卒"的记载来看,徐晃在汉中之战中应该是损失不小,在路上补充了很多兵力。徐晃并没有在第一时间赶到樊城前线去救援曹仁,而是驻扎在宛城休整,另一方面也是训练新兵。正因为徐晃没有急着去樊城救援,所以躲过了一劫,不久,汉水暴溢,樊城下平地水深达十一二米,前去救援的于禁、庞德等七军都被大水淹没,三万魏军被关羽俘虏,简直是曹魏的一场浩劫。曹仁和满宠的军队也被水淹了很多,最后只剩下几千人在坚守樊城。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曹操当时被关羽的英勇表现所震慑,一下失去了于禁、庞德等名将,损失了七军,三万士兵被俘,曹操不愿再让徐晃冒险去跟关羽单独对抗,于是曹操派出将军徐商、吕建等人去传达指令,让徐晃先按兵不动,并增派了殷署、朱盖等十二营的兵力增援徐晃,让徐晃等待援军到达以后再采取行动。同时,曹操从东线合肥调动张辽的兵马前往支援,而且当时刚刚回到洛阳的曹操,马不停蹄,已经准备亲征关羽。此时的曹操已经是65岁的高龄,这可能是他人生中最后一次亲征了(实际上,这就是他最后一次上战场亲征,次年曹操就病逝了),此时的曹操也早就知道自己已经是行将入土的人了,自己的墓地位置都选好了。不过,曹操虽然打算亲征,但是由于谋士桓阶的劝阻,曹操只是带兵驻扎在摩陂,为徐晃遥为声援,并且方便探知最新战况,并没有继续向前线行军。

14 of 19关羽的襄樊之战能让已近暮年的曹操决定做最后一次亲征,而且曹操不敢让徐晃轻举妄动,可见关羽此战的确表现极为耀眼,达到了他人生的顶峰。但是,徐晃很快让关羽从顶峰跌入了谷底。

徐晃看到前线情况危急,虽然自己手下大多数是新兵,很难跟士气正盛的关羽匹敌,但是徐晃还是带兵前往阳陵陂,直接与关羽的军队正面对峙。阳陵陂在樊城北,东南十里左右有一座郾城,是一个军事要地,此时郾城已经被关羽军所占领。也就是说,此时的徐晃实际上已经到达了战场的最前线,与关羽军只相距不到十里。

《读史方舆纪要》:"偃城府北五里。《括地志》云:古郾子国也。关羽围樊城,魏将徐晃自宛赴救,至阳陵陂时,羽遣兵屯偃城。晃诡道欲绝其后,遂得偃城。即此地。《记》云:阳陵陂,在偃城西北十里。"

古代作战,两军驻扎一般都是拉开一定距离的,比如官渡之战时,袁绍所驻扎的阳武,实际上与曹操驻扎的官渡相距约25里。那么此时徐晃与关羽的前锋只相距不到十里,应该说是已经打算跟关羽正面对抗了。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徐晃在大队援军到达之前,也不敢采取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与关羽决战,但是也不愿意干坐着。徐晃打算先取得郾城,把关羽的前锋击退。他并没有强攻郾城,而是假装在郾城的南边挖一条深沟,截断关羽前锋的退路。关羽的前锋兵力并不多,如果不依靠城防,而跟徐晃军硬碰硬的话,根本不是对手。而且前锋的作用只是阻挡一下北方来救援的魏军,他们生怕被截断后路,孤立无援,所以只有放火烧掉军营撤退了。就这样,徐晃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费一兵一卒就得到了郾城。

15 of 19此时战役的形势发生了意想不到的变化,孙权违盟,欲袭关羽身后;董昭建议曹操把孙权违盟的消息传播开来,最好能迫使关羽退兵,与孙权互斗。曹操接受了董昭的建议,命令徐晃把孙权写给曹操的投降密信复抄多份,用弓箭分别射到关羽的军营和被关羽围困的曹仁军营中。

董昭此人不愧是一流谋士,他的计策很快就收到了良好效果,曹仁的军队看到了破敌的希望,士气大振;而关羽在得到后方被偷袭的消息,也开始犹豫,是否应该撤军。

此后的局势逐渐对徐晃有利,而关羽却不甘心就此撤军,依然打算顽抗到底。他没有想到江陵、公安会不战而降,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吕蒙拿下。

徐晃得到了郾城,以郾城为大本营,分东西两翼,继续向前推进,直逼关羽军营,直至与关羽用鹿角木做成的防御工事相距居然只有三丈的距离!一丈是十尺,而西汉时一尺仅为0.231米,并不是现在的三尺一米。这样换算下来,徐晃的军营距离关羽前部的鹿角围仅有不到7米的距离,简直是近在咫尺,这样也有利于徐晃用弓箭把孙权的密信射入关羽的军营和曹仁的军营。

八、攻曹仁,再次中箭,险些落马。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赤壁过后,魏国上下士气低落,曹操却选择把曹仁留守襄阳,在缺兵少将,军心低下的情况下,仍然没有令荆北陷落,更是在南郡令周瑜中箭,周瑜这一代明帅之死,直接原因就是曹仁的铁壁防守在关羽最顶锋之制,曹操都想迁都,曹仁却依然在樊城力拒蜀军,纹丝不动,最终等到了吴国的围魏求赵。关羽之死,在于其骄傲自大,看不起马超,不屑陆逊,所以,并没有想像中那么完美,而更根本的原因,在于久攻不下曹仁,无法回防。

襄阳城在赤壁过后十年,魏国低潮时期,蜀兵远多于魏兵的情况下,一直没有陷落,这正是曹仁比关羽强大的最好证明。能令吴,蜀两国二把手直接致死的,唯大将军,魏忠侯,曹子孝已。

九、丢荆州,没处落脚,四处乱串。

"大意失荆州"的三国故事耳熟能详。人们通常认为,关羽是因为大意而丢失了荆州,实则不然,荆州的丢失决非关羽一时之疏忽,而是他"狂傲"的性格造成的。无论是对敌人,还是对"同志",关羽狂傲到了几乎忽视了所有人存在的程度,这样的唯我独尊自然不会有好结果。

从某种意义上说,关羽的失败是自捣坟墓,几乎是从他单独掌管荆州的那一刻起,他就已悄悄抡起了挖掘自己坟茔的"镢头"。也就是说,注定的失败早晚会到来。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称万人敌,为世虎臣。然刚而自矜。"这是《三国志》中对关羽性格的精辟总结,作为大哥的刘备早就看出了这一点。殚精竭虑"借到"荆州后,在派谁驻守这个战略要地时,刘备颇费踌躇,最后才定下由诸葛亮和关羽联袂共守。后来,由于身边忠实干将庞统不幸命殒落凤坡,刘备不得不将诸葛亮调至西川。这样,驻防荆州的重任自然全部落到了关羽身上。少了诸葛亮的监控,无形中让关羽成了脱缰的"赤兔马",更是天马行空了,骄横之气只能是有增无减。

关羽对外自以为是,伤害盟友感情乃至自尊。就当时的局势而言,东吴方面还是颇为看重关大将军的。孙权为联刘抗曹,当然也是出自成就大业的需要,将自家小妹嫁给刘备;同时,孙权又想把关羽之女娶为儿媳,本来这样的强强联合,就算剔去政治含意,也应该是不错的天作之合。即使关公疼爱唯一的爱女,或者说压根就瞧不起孙权,也完全可以婉言谢绝,没必要一点面子都不讲。而关羽却当着孙权使者的面,居然说出了"虎女岂配犬子"这样有辱他人人格的话语。那孙权岂能真的是"犬"?他能不在"大怒"之后再寻找机会以报一箭之仇?

关羽对内舍我其谁,骄横跋扈,不得人心。建安十九年,刘备攻打益州时,声名显赫的虎将马超主动归顺,刘备大喜过望,当即封他为平西将军,地位大致与关羽相当。远在荆州的关羽听到这个消息十分不满,写信质问诸葛亮: "超人才谁可比类?"轻视马超之意跃然纸上。精明的诸葛亮虚与委蛇,谁都不得罪,在夸奖马超"雄烈过人,一世之杰"之余,笔锋一转:"当与益德并驱争先,犹未及髯(关羽)之绝伦逸群也。"把关羽差点捧上了天。关羽看到这样的回信,岂不更忘乎所以?他将信"以示宾客"之后,也就打消了与马超比武决斗的念头。 也许诸葛亮为了内部的安定团结,才采用这种手段息事宁人,但殊不知更加增长了关羽的骄横之气。而换言之,假如关羽是谦恭之人,他也不会为此专门修书发难。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自称关中王,欲重用黄忠为后将军。本来就担心关羽不高兴,便派费诗往关羽处,委任关羽为前将军。面对这种情况,关羽居然怒发冲冠,口出狂言:"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按理说,刘备的做法,足可见他用人上的良苦用心,但关羽还是不领情。纵令刘备不会忘记桃园三结义时的深情厚谊,关羽的这种做法,刘备也会耿耿于怀,只是不便明说罢了。关羽这样目空一切,同僚们谁还会支持他呢?只是敢怒而不敢言。连毗邻荆州的江陵和公安两地的守将都深知关羽瞧不起自己,关键时刻,谁都不愿意拉关羽"兄弟"一把。这种情况在襄樊之战中就得到了验证。

而孙权早就对关羽的一切了如指掌,便有意欲擒故纵,先给关羽以甜头,于是,就有了关羽晚年"决战庞令明"、"放水淹七军"等辉煌战绩,使得已过花甲之年的关羽以为自己"廉颇不老",还是英雄少年呢!飘飘然中,似乎已忘却自己已然两鬓染霜。事实上,他岂能真的与东吴后起之年轻人匹敌?不失败那才是不正常的。

江山代有才人出,从周瑜、鲁肃到吕蒙、陆逊,东吴将领人才辈出,经历了几代人,想必关羽对此心知肚明。然而,关羽却一直苦撑着,不是身边没有人才,而是关羽不服老,认为自己还能行,不去发现和培养青年将领。就算刘备、诸葛亮早已萌生了让关羽引退之意,但谁敢去捅这个马蜂窝? 诸葛亮一生行事格外谨慎,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聪明睿智无人可及,用人上坚持原则而近乎苛刻,惟独对关羽多有顺从,甚至还有屈尊迎合之意,纵令他考虑到了关羽与刘备的特殊关系,但更主要的是与关羽不可一世的性格有关。

 

武圣关羽一生中十大耻辱 最后落下身首异处的下场

 

当一个人骄横到了让他精明无比的上司都迁就他的地步,恐怕也就意味着这个人的日子要到头了。关羽失败的道理当该如此。 观今宜见古,无古不成今。毛泽东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假如真有时空隧道的话,关大将军读到后世伟人的这句话时,该作何感想?是不是会在总结自己的失败教训时,羞愧至脸红,而后变成真正的美髯公呢?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