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写材料的苦辣酸甜
谈及写材料,是一个宽泛的话题,能够驾驭材料,写好材料,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谓“宽”,是指除了文学、文艺作品,作文之外的所有表达形式;之所以“难”,是因为这些文字材料,大部分是代表机关、团体、组织、领导、上司以及为他人代劳,而且层次不一,内容繁杂,文体多样,表述风格各异。
我从1974年进入县委办公室写材料,先后担任资料组长、分管资料副主任,笔耕13年。后来当农工部长、宣传部长,人大主任,虽说好些文字材料不再亲自捉刀起草,但在文字斟酌修改上也没有少费脑筋。这几十年历经艰辛,耗费了不少心血,与写材料结有不解之缘,饱尝苦辣酸甜。
在很多人眼里,在机关写材料,是一件风光的差事。被称之为“秀才”、“笔杆子”、“材料将”、“领导的脑袋、心腹”等等,整天出没在领导身边,与领导亲密接触,被人们高看一眼。可是谁都不知道写材料的苦处,只有同行才能领略。人们形象逼真的形容写材料的是:“蘸墨汁、喝胆汁、绞脑汁、流汗汁”的“四汁人才”。
提起写材料,有的望而生畏,观之却步;有的谈虎变,心有余悸,避而远之;有的初生牛犊不怕虎,勇敢上阵,但一操起笔杆,抓耳挠腮,对天长叹,被墨水呛得晕头转向,逃之夭夭;有的心力交瘁,精疲力竭,劳心伤肺,积劳成疾,病倒在笔下;有的驾轻就熟,得益于笔耕,升迁于笔杆。
写材料,是一项创造性的脑力劳动。材料要写得好,有文字功底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要有思想。这就需要在平时多调研、常积累、勤思考。所以写材料人的大脑,一天到晚都没有闲着的时候,时刻都在思考。关键是写材料的常常没有主动权,任务在领导手里,举无定时,每当任务下达,犹如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了心上,走路在想,吃饭在想,就连睡觉的时候也在想,不管迟早,突然有了灵感,再困再累也要爬起来记在纸上,生怕一觉醒来忘了。
写材料,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不管冬夏春秋,昼夜不分。凡材料都有要求,多数都是急活儿。特别是在那“革命年代”,县里决策层开会大都在晚上,好多工作,议论来讨论去,大家都觉得很重要,事不宜迟,于是一把手拍板定案:明早召开黎明会,办公室电话通知并写好领导讲话,早五点交给主讲领导。这时,往往已是深夜十一、二点,甚至凌晨一、两点,领导去休息了,我们写材料的只能挑灯夜战,静心伏案,苦思冥想,绞尽脑汁,将方块字一个一个地填到稿纸上的方格里,一行行,一页页,艰辛地往前爬行,就象打仗攻山头一样,只许前进,不能后退,跨过一丛丛荆棘,越过一道道壕沟,攻克一个个碉堡,直到最后达到胜利的颠峰。待材料完成时,已累得头晕眼花,浑身瘫软,连话都不想说了。特别是那个年代,机关办公条件简陋,没有空调、电扇、暖气。夏天靠一把扇子祛暑,冬天用煤火炉取暖。即便是一些不太急的材料,白天几个人一个办公室,干扰较多,不便集中精力,大部分材料都是靠晚上“赶写”,所以加班鏖战、“连轴转”,是家常便饭。那时没有微机电脑,全靠手写,字迹必须工整,要不然领导不认识就会惹麻烦。特别是一些临时应急材料,四、五个小时,甚至更短,三、四千字的讲话稿,根本没时间二次抄写,只能一起哈成,其劳心费力,可想而知。
写材料,最头疼的是“憋”材料。党政机关材料涉猎面广,政策性强,尤其是改革开放前,实行“一元化”,几套班子,一套人马,党政青妇武,工农商科文卫,无所不包。写材料的人不可能样样精通,有些工作不熟悉,肚里没货,领导却突然让写,不懂也得写。只能是临阵磨枪,四处找材料,想观点,找例子。有时枯坐半天,搜肠刮肚,难着一字,急得抓耳挠腮,大汗淋漓。但不管怎么着,必须想方设法完成任务,这种“憋材料”之苦,是常人难以想象和忍受的。
写材料,开始有两种:一种是凭灵感,先打好腹稿,另一种是先列好提纲。万事开头难,一篇,未动笔之前,冥思苦想,好像在深海中漂游,找不到边际。动笔以后,第一页往往需要几个回合,稿纸撕了一张又一张,揉了一次又一次,才能进入境界。一旦打开思路,撕开了缺口,就如同滚木礌石,挥笔疾书,一泻直下,倒也痛快;文章要结尾了,才如释重负,回身轻松。
写材料,有一定的规程,要讲究规矩。作文或文学作品,只要华丽的遣词造句,章理通顺即可。但是机关文字材料,既不能有违法规政策,又要有可行性、可操作性;既要有鼓动性,又不能信口开河;既要通俗易懂,又要表述严谨,朗朗上口。譬如领导讲话,开始讲明会议主旨,接下来大体分为三块: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明确任务标准及方法、步骤;加强领导,狠抓落实.最后是几句号召性的话。又如工作总结,材料的如笔,先是引言导语,接着是成绩和经验、采取的措施,然后查找存在问题和不足,往下写下步工作的打算。其它公文,也有相对格式,不再一一赘述。
写材料,还要讲究灵活性,不能千篇一律。不同的目的和接受对象,决定材料的不同风格:有的单一,只就一事进行陈述;有的综合,要求内容全面完整;有的简单,无需说理铺垫;有的则要求创新,需要大费一番脑筋进行总结、提炼,并上升到一个高度。在写作各种不同类型的材料时,写作者就像面对形形色色的人,分别使用不同的词句、不同的语气、不同的话题,甚至不同的思维。说白了,就是在写材料时也要讲究“对什么人说什么话”,阳春白,下里巴人,看人下菜单,目的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沟通与领会。
写材料,必不可少的是,要参考一些上级的或其它平级单位或以往的材料来理思路。有的可以搬来引用,比如上级出台的政策,领导的精炼语句,就是平时说的“抄”,常言说,天下文章一大抄,就看会抄不会抄。当然要搞一个大材料,如大型会议的工作报告、部署工作的文件、向上级的工作报告,典型经验材料等,光靠抄是绝对不行的。必须把握工作要点、疑点、难点和重点,全面而准确地掌握当地工作情况,熟之于胸;把握领导意图,掌握领导的思维习惯,将领导意图在文稿中体现出来,并协助完善;把握领导思想的闪光点,进行深入的加工,使之进一步得到深化;把握领导决策的广度,进行综合归纳,提炼出合意的观点。
能不能写材料,会不会写材料,真的要有一定的功底。就像妇女生孩子,肚里有孩子才能生出来。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写材料,脑袋里必须有材料,这些材料,不是凭拍脑袋胡乱编造,必须平时注意搜集、储存。
写材料,还必须不懈地勤奋学习,特别是现代社会,千变万化的新情况,层出不穷的新经验,无处不在的新矛盾,日新月异的新发展,不断废除和出台的新法规,瞬息万变的新科技,日益增长的新需要,追赶形势的新名词等,一时不学习,就可能落后,甚至出错。要广学博学,厚积薄发。既学理论知识,又学业务知识;既学现代知识,又学历史知识;既向书本学,又向实践学;既向身边同事学,又向基层群众学;既从正面经验中学,又从反面教训中学。尤其要利用在领导身边工作的有利条件,多向领导学习,学习他们观察分析问题的视角和处理解决问题的方法,学习他们丰富的领导艺术和驾驭全局的能力。力争面宽一些,钻研的深一些,思考的透一些,联系实际紧一些,悟性高一些,真正实现以学习提高素养,以理论指导实践,"从读悟写"。
写材料,既有艰辛,也有甘甜。当看到自己苦心堆砌的文字酿成一篇思惟丰硕、气势恢宏的文稿,印成一摞摞崭新整洁、散发出油墨香味的材料,被众多人捧在手中认真地阅看时,当自己的调研报告得到领导好评并进入决策时,当自己代表组织或领导撰写的经验体会被上级机关内刊或新闻媒体刊发时,当自己起草的讲话稿在会上引起强烈反响时,当自己起草的文件下发到基层并对工作有所推动时......心中都有说不出的自豪、快慰、喜悦。一切苦涩、沉闷、倦怠,全都抛到九霄云外了。即使是在平时的写作过程中,也常有融于其间。有时思绪顺畅、奔放,有了神来之笔,得意之词句,就会悠然而乐,沉醉于兴奋之中。
我在县委办13年,可以说受尽笔耕之苦,但也享受笔耕收获,从一般干事升任组长、副科、正科级,与努力笔耕有关。在以后的工作变动中,又从正科提升为副处、正处级。不论在那一个岗位上,都能很快进入角色,驾驭主动权,开创新局面,其中重要的一条是得益于写材料。
写材料,确确实实是一件伤脑子、费精神、耗损体力的苦差事,但有乐必先苦,有苦必有乐,苦乐相倚;苦中有乐,虽苦犹乐,其乐无穷;苦尽甜来,苦有所得,苦有所值。
如今,我离开政坛3年多了。我十分怀念那些艰苦而快乐的日子,怀念那些和我一起挑灯夜战、同甘共苦的同事们。我认为,敬业是一个人良好品行的表现。业精于勤,而荒于嬉,人只有奉献才能得到快乐。我愿用这样的话同所有以文字为职业的朋友共勉。
(完稿于2013年9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