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名人资料 > \

李白外貌是怎样的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李白留给我们的那些诗句向我们展现的是一个性格豪迈、才高八斗、胸怀天下的男人形象。今人总喜欢用自己的思维模式去揣摩古人,李白是不是终其一 生都是这样一颗耀眼的明珠,始终被唐人景仰、被人们传颂呢?其实,李白的一生颇为坎坷,他的胸怀抱负,他的才气与他的境遇相比十分不匹配,他受制于那个时 代。也许正如世人所形容的,他是天上的谪仙,本不该属于这个世界。

对于李白,我们可谓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他的诗歌,中小学生谁不会背几首李白的诗歌呢?陌生的是他的生平、他的愤懑,以及他诗歌背后的故事。若让我们用一两讲就说清楚李白的一生是不现实的,所以我们就集中围绕他一生中的一些问号来讲述。

李白的外貌是怎样的

对于这样一位飘逸潇洒的诗人,人们想象中的他应该长得颇有灵气,颇有点仙风道骨才好。李白正是这样一个人。

李白外貌是怎样的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目前,史料中并没有什么可信的关于李白的画像流传下来,比较常见的出自明人《历代古人像赞》的那张画像,也并没有什么可靠的依据,纯属想象。我认为,真实的李白可能比这个画像还要更有灵气。

见过李白的人都说他的眼睛炯炯有神,比如魏颢的《李翰林集序》说他"眸子炯然,哆如饿虎",也就是说,李白的眼睛炯炯有神,像饿虎一样。崔宗之的《赠李十二白》说他"双眸光照人",眼睛是心灵的窗户,从这一点可以看出,李白是个眼神非常灵动,看起来很机智的人。

至于他的身高,他在《与韩荆州书》中说:"虽长不满七尺,而心雄万夫。"据此推测其身高大约在一米七以下,这个身高在唐朝算是个高个子。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科举制是中国古代政治文明的一大创举,甚至对全世界都产生了巨大影响。法国大革命前夕,那些启蒙思想家对中国的科举推崇备至,因为它打破了贵族对政府的垄断,使所有人都获得了参加政治活动的权利。而且,从某种程度上讲科举制也是现代文官制度的基础。

李白外貌是怎样的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科举制起自于隋,大行于唐,尤其是武则天和唐玄宗时期,参加科举已经日渐成为知识分子重要的仕途门径,全天下的知识分子无不以考上进士为荣耀。 唐代进士科科举考试主要是考经学和杂文。杂文即文学作品,李白文采甚高,这对于他来说应该是优势。而且唐代科举不实行糊名,也就是说考卷上考生名字是不用 遮掩的,考官对考生的信息一目了然。

也正因为如此,考生在科举前有没有社会名望是很重要的。所以当时的很多考生考试前常常去考官家呈送自己得意的文章,期 待留个好印象,这也就是所谓的"行卷"。李白诗名远扬,社会名望大,朝中很多人都知道他,这对于李白来说也是个优势,那么为什么李白不参加科举呢?

这不是李白不愿意,而是他没资格。关于李白的家世,目前历史学界还没有定论。李白家族的身份,其家族为何流落到西域碎叶,李白是不是出生在碎 叶,甚至他是不是有外族血统,都是众说纷纭的。这些问题我们暂且不去追究,单说李白家以何为业这一点。

在李白小时候甚或是出生前,李白家就已经从西域碎叶 迁居到了四川江油。西域农业不发达,最发达的是商业。而且古时重农抑商,商人往往被视为游手好闲者,被士大夫们瞧不起,加之李白对自己的家世讳莫如深,只 说父亲督促其读书云云,因此学者们认为李家是以商为业。

另外,李白很有钱,那时有钱人要么是官,要么是商人,李家肯定不是官,那么是商人的可能性就极大 了。李白终生不参加科举,估计就是受到这个家世的拖累。《唐六典》规定:"凡官人身及同居大功已上亲,自执工商,家专其业,皆不得入仕。"《旧唐书》卷四 三《职官志》也说:"工商之家,不得预于士。"意思是商人家的孩子和商人近亲,皆不得入仕。这样李白便没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了。他最后当了翰林待诏,还是 皇帝特批的。

李白有怎样的胸怀抱负

李白的胸怀抱负其实和当时多数知识分子没什么区别,那就是想当一个匡扶天下之人。

李白是绝不甘心于碌碌无为的,曾有朋友劝他隐居,但是他不肯,他不要出世,而要入世。而且李白有着强烈的当官欲望,他说:"欲献济时策,此心谁 见明。"(《邺中赠王大》)"济时策"就是安邦定国的政策方针,可见李白怀揣着一个得登相位的理想。

为了得到权贵的赏识李白也曾请托他人;在得知皇帝召他 入京时他也曾欣喜若狂,写下了"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诗句;后来被免官也曾垂头丧气。因此,李白的胸怀抱负与当时那些汲汲于功名的知识分子 没什么区别。

李白外貌是怎样的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尤其是李白自己才高八斗,当时就诗名满天下,备受世人欣赏,他也因此更渴望在官场上能有所斩获。但是现实很残酷,他一生所获得的最高职位就是翰林待诏,而且也仅是个陪皇帝吟诗作赋的闲职,与后世位高权重的翰林大学士有着天壤之别,所以他很失落。

我们能否就此说李白是羡慕权贵之人,从而降低对他的评价?

其实,李白追求当官无可厚非。古代社会,人生出路很狭窄,若想安邦济民、有所作为,除了当官别无他途。不像现代社会,要想对社会做出贡献,途径 很多,你可以当公务员,可以经商,可以办实业,可以当科学家,可以当教师,可以当一个优秀的工人、农民。所以李白积极谋求官位的举动无可厚非,反倒是他具 有社会责任感的体现。

当然,也正是这个抱负导致了李白人生的失意,他注定不属于官场,所以在这一领域可谓处处碰壁。这也注定了他的悲剧。后面我们会涉及这一点。

李白有什么样的性格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李白是一个外向型性格的人。首先,李白口才好。崔宗之夸赞李白口若悬河,令人绝倒。李白自己也记载了堂弟李令问他的话:"兄 心肝五脏皆锦绣耶?不然,何开口成文,挥翰雾散?"(《冬日于龙门送从弟京兆参军令问之淮南觐省序》)兄长啊,你的五脏六腑是不是锦绣堆成的啊?不然怎会 出口成章、文采飞扬呢?李白听闻很是得意,专门把这段话记录了下来。

其次,李白爱喝酒。有关李白爱喝酒这个特点,可谓妇孺皆知,我不再赘言。这里要强调的是:喝酒成就了他,没有酒量也就没有那么多文采飞扬的诗句;喝酒也害了他,这使得他仕途充满坎坷。

李白外貌是怎样的 李白为何不参加科举

再次,李白轻财重义。有学者认为李白家是商人家庭,可能比较富裕,李白出川之后云游天下,曾经在短时期内花光了三十万钱,开元中期一斗米十三 文,那么三十万钱可以买米两万三千斗,可见其当时极尽阔绰。

但李白绝非奢侈浪费、挥霍无度的富二代,他乐善好施,轻财重义,据他自己说,凡是看到有才气的 落魄公子,他都要周济一把。终其一生,李白始终把金钱看得很淡,这也就解释了他的千古名篇《将进酒》里的那段话:"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 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您不要以为李白这是把自己的马和裘皮大衣拿出去换酒,他卖的是主人元丹丘家的马和大衣:主人你为什么说没 钱了啊?这不是有五花马、千金裘吗?叫你家小儿拿出去换酒吧!放在今天您可能觉得李白脸皮真厚,其实,那个时代文人间讲究的就是视金钱如粪土,至少有追求 的文人是这样的,所以对于李白和他的朋友们来说,卖谁的东西并不重要,这就是轻财重义。

另外,李白身上还有侠气。李白曾在诗文中多次提到自己练剑,而且据说他还杀过人,并且自称行侠仗义。《李翰林集序》说他"少任侠,手刃数人", 意思是他青少年时曾经杀过几个人。李白自己写的《侠客行》也曾说:"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与名。"李白虽然没有明说这位侠客是他自 己,但是这很有可能就是在描述他自己的青少年时代。但问题是李白真的杀过人吗?他若杀人官府为何不追究呢?

这件事扑朔迷离,没有明确的史料来证明。《李翰林集序》的作者是魏颢,文中有关李白生平的内容都是来自李白的自述。所以这究竟是确有其事,还是 李白的夸大,已经无从知晓了。即便确有其事,大概也是事出有因,因为李白自称"任侠",这个词常见于史籍,扶助弱小、见义勇为叫作任侠,李白所杀之人极可 能是地痞、恶霸甚至强盗,否则他也不会如此大张旗鼓地宣扬,官府没有将其治罪,也许也是因为李白杀人属于见义勇为,所以网开一面。

当然,这只是推测,因为找不到其他史料来佐证此事,只能存疑。但是李白对此事如此津津乐道,可见其身上的确有很强的任侠作风。除此之外,李白还 是个道教徒,崇尚道教。这大约与他的生长环境有关。李唐王朝尊奉道教为国教,而李白的家乡蜀地又是道教色彩很浓厚的地区,所以他自小就信奉道教。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