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名人资料 > \

[图文]革命者秋瑾就义百年祭:秋风秋雨愁煞人

[图文]革命者秋瑾就义百年祭:秋风秋雨愁煞人

 

秋瑾

"当大街上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必定是女性。"这是共产国际女领导人卢森堡的名言。说明巾帼不让须眉,女人对自己的信仰,也许更坚贞,更执著。

我们熟知的女烈士,如赵一曼、投江八女、江姐、刘胡兰等,都是女中之豪杰。但作为中国近代女革命家,首先要数秋瑾。秋瑾比卢森堡小4岁,却比她早牺牲12年。

 

今年7月15日,是秋瑾就义百年忌日。一个世纪过去了,中国发生何等天翻地覆的变化!但秋瑾为了追求祖国富强,而赴汤蹈火的大无畏精神,她那种大义凛然,宁愿牺牲自己也要唤醒民众的革命意志,依然在支撑着我们民族的灵魂。

秋瑾的身世,大家已十分熟悉。只是她牺牲前的情景,正如卢森堡所描绘的。那是1907年春,她回到绍兴主持大通学堂,同徐锡麟秘密组织"光复军",准备相继在安庆与绍兴举行武装起义。7月6日,徐锡麟在安庆起义中失败牺牲,其弟徐伟供出秋瑾。10日秋瑾得知消息,明白清政府马上要来追捕,众人劝她速离绍兴,但她却把所有同志安排撤离,唯自己独自一人,孤守在大通学堂。她说:"革命要流血才能成功。"用行动实现自己加入"同盟会"时许下的诺言:"危局如斯敢惜身?愿将生命作牺牲。"

 

7月13日下午,政府军把大通学堂围得水泄不通。但正如卢森堡所言,大通学堂"只剩下最后一个革命者,"这个革命者果然是女性,她就是秋瑾。被捕后经三次过堂审讯,她未作任何口供,仅挥毫书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个大字。表达一位女革命家忧国忧民,壮志未酬,面对死亡的悲愤心情。这七个字,是秋瑾引用清代诗人陶澹如的诗句。全诗为:"篱前黄菊未开花,寂寞清樽冷怀抱。秋风秋雨愁煞人,寒宵独坐心如捣。"

 

1907年7月15日(农历六月初六)凌晨,秋瑾被押到绍兴轩亭口刑场,她目别祖国蓝天,慷慨就义,年仅31岁。她以一腔热血,终于唤醒了中华民族。仅4年后,辛亥革命的炮火,就响遍武昌城头。连绵几千年的封建王朝,终成历史。秋瑾一生还留下许多著作,包括120多首诗,38首词。她以天下为己任,大义凛然,气势豪迈,文词朗丽高亢,音节嘹亮。为了普及革命,她还写过白话文,谱歌曲,甚至编弹词,来向广大群众传播革命的道理。这些皆收于《秋瑾集》中。

 

秋瑾牺牲后,遗体被草埋于绍兴卧龙山下。后来他哥哥雇人,把灵柩寄存在严家潭。第二年初,她的好友徐白华及吴芝瑛等,将灵柩运至杭州,于2月25日葬在西湖孤山的西泠桥畔,并做了墓碑,写了墓表。这是因为当年秋瑾与友人游西湖,在凭吊岳飞墓时,曾感言自己生后,若能埋于此地,将终身无憾。人们就是为了实现她"愿埋骨西泠"的遗言。

 

这件事又引起清政府的恐慌,忙勒令把墓迁走。烈士灵柩又被运到绍兴,后又送回湖南湘潭。辛亥革命成功,1912年元旦成立中华民国后,才把秋瑾灵柩由湖南运送到上海。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然后用火车护送到杭州,重新安葬于西泠桥下。1931年孙中山到杭州,亲自赴秋瑾墓致祭,并题写"巾帼英雄"之匾额。荒唐的是"文革"除"四旧"时,居然又把烈士遗骸当作"四旧",迁至杭州鸡笼山中。直到1981年,才复葬于原址。如今在岳飞墓旁,西泠印社前,人们可看到墓址上秋瑾的立像,她凝视着祖国的大好河山,心中定会涌起欣慰的波澜。

 

秋瑾就义已经百年,世事沧桑,当今中国已不再是血与火的革命斗争年代。但秋瑾的精神,依然具有时代意义。

 

首先,她那种忧民忧国,为了祖国独立富强,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用鲜血来唤醒民众,就是一种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当今我们在发展的征途中,同样充满困难与风险,必须居安思危,充满忧患意识。因此,我们需要弘扬这种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其次,百年前旧中国,封建礼教思想的黑暗统治是那样顽固。她作为一个弱女子,敢于如此冲破思想牢笼,打碎封建精神枷锁,去崇仰真理,追求光明,主张共和,坚持男女平等。这种敢于把自己从旧思想、旧习惯中解脱出来,是一种大胆革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当今,我们同样仍需不断解放思想。因此我们要学习秋瑾,弘扬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第三,她面对腐朽没落的社会,满腔热血,一身正气。为求得社会正义而奔走呼号,直至从容就义。她的女侠气概,就是正义的化身。当前,我们同样要把社会正义,作为社会主义国家的首要价值。现实社会中,仍存在阳光下的黑暗,有些邪恶势力和腐败现象仍在滋长。我们就应学习秋瑾这种见义勇为的大无畏精神,为弘扬社会正义,勇于斗争,敢于献身。

 

因此,秋瑾依然是我们精神家园中一颗璀璨的明珠,永远闪耀着时代光芒。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