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名人资料 > \

鲁迅论管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管仲拜相的故事

鲁迅有一次谈及朋友时,他写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同怀视之。”意思就是说:人一辈子会遇到很多朋友,但能够有一个知心朋友就足够了,今生今世两个人就象一个人一样。如果说鲁迅的同怀朋友是瞿秋白,那么管仲的同怀朋友就是鲍叔牙了。

鲁迅论管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管仲拜相的故事

管仲年轻的时候跟鲍叔牙凑钱做小买卖。赚钱了,管仲分钱,往往自己取大份,留给鲍叔牙小份。鲍叔牙对此毫不在意,倒是别人看不惯了,说管仲这人眼里只有钱财没有友谊。鲍叔牙知道后解释说,“管仲不是贪财,而是他家里实在太穷。把钱多分一些给他,我是心甘情愿的。”

后来管仲到部队上当兵,打仗冲锋的时候,他总是躲后面;往回撤了,他又冲在前面。这还不说,他居然还先后当了三次逃兵。对此人们议论纷纷,当成笑料。鲍叔牙劝阻他们不要嘲笑管仲,说:“管仲他不贪生怕死,而是家里有年老力迈的母亲,不得不如此啊。”

开始管仲没有鲍叔牙混得好,只是在他下面做了一个员工。虽然管仲很努力地工作,但十有八九会把事儿搞砸,还给鲍叔牙增添了不少的麻烦。别人都怀疑管仲的办事能力。这时还是鲍叔牙站出来为老朋友两肋插刀,说:“你们错了,管仲不是没有能力,而是没有找到发挥的机会罢了。”

管仲听说这些事情后,感叹地说:“虽然是我妈妈生了我,可只有鲍叔牙才真正理解我啊。”

俗话说:时来运转。管仲和鲍叔牙被齐国君王齐襄公的两个弟弟,公子纠和公子小白分别聘请为师傅,从此在政坛上崭露头角。这里岔开说说齐襄公的事儿。众所周知,齐襄公是一个有名的花花公子,在登上王位前就跟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文姜勾搭成奸。文姜被父亲许配给了鲁桓公后,两个人还念念不忘旧情,想方设法相聚寻欢。当时齐国强大,鲁国弱小,鲁桓公对此虽有所察觉却也无可奈何。齐襄公还不满足,找个机会叫鲁桓公来喝酒,趁酒醉之际将这位姑爷杀害了。

在齐襄公的统治下,朝政混乱。鲍叔牙劝告公子小白远离这是非之地,否则有朝一日难免惹祸上身。小白询问去哪儿最好,鲍叔牙说:“就在莒国吧。它国家弱小,不敢怠慢您,又离齐国很近,将来有事可以迅速返回。”公子小白依言而为。

没过多久,公子纠也在管仲的劝说下去了鲁国。算起来,鲁国君主鲁庄公还得管公子纠叫舅舅,所以,待他甚是优厚。

果然,齐襄公的种种倒行逆施激发了大臣的反叛。公元前686年,大臣连称、管至父伙同高干子弟公孙无知杀了齐襄公,公孙无知被拥立为王。第二年,公孙无知到小国雍林度假,没想到雍林人对他弑君自立的行为相当不感冒,突袭了他的卫队,将他就地解决。雍林人干掉公孙无知后,发出帖子,声称公子小白与公子纠谁先赶回齐国都城,谁就是齐国新CEO。

这帖子一出,公子纠与公子小白两人那是披星戴月,以70码的速度马不停蹄地往回赶。

管仲盘算到,鲁国离齐国远,莒国近,如果双方都撒腿跑,公子纠肯定是跑不过小白的。怎么办?那就给小白制造一点麻烦吧。于是管仲带领一支鲁军抄近道拦截小白。远远地看见小白的车队在官道上疾驰而过,管仲不慌不忙,拉圆了弓箭,射出去,说时迟那时快,那箭在空中划过一道漂亮的弧线,正中小白胸口。只听小白大叫一声,跌落车下。

管仲冷冷地笑了一声,转身离去。

正是暮晚时分,残阳似血。

管仲把射死小白的消息告诉给公子纠,公子纠大喜。反正心腹之患已经被除去,早一天,或者晚一天到达齐国都城就没什么区别了。于是,他们一行人就放缓了脚步。
 

6天后,公子纠赶到齐国都城,他以为齐国人会夹道欢迎新CEO。没有。迎接他的是弟弟公子小白。小白皮笑肉不笑地说:“承蒙哥哥谦让,这才让小弟做了CEO。小弟代表齐国人民谢谢你。”

鲁迅论管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管仲拜相的故事

公子纠咋一看到小白,眼睛珠子都快掉出来。他一把揪出管仲,喝问:“你不是说已经干掉他了吗?怎么他还好好的站在这儿跟我说话?”

管仲也很纳闷,心里也直嘀咕。好在公子小白及时宣布了谜底。原来他的确被管仲射中了,只不过射中的是他衣服上的带钩,为了迷惑管仲和公子纠,他索性演了一场戏,剧名叫《装死》,自导自编自演,嘿,没想到还真骗倒了不少人……这场戏没能让他获得奥斯卡金像奖,却如愿以偿做到了齐国的CEO,世称齐桓公。

亲兄弟,明算账,既然双方都撕破了脸,那就挽起衣袖开打吧。公子纠由鲁国军队护送,底气还是很足的。倒是齐桓公初登王位,号召力似乎还嫌不够,心里没有把握,问鲍叔牙咋办。鲍叔牙简洁地说了八个字:“水来土淹,兵来将挡。”

在鲍叔牙的策划下,齐桓公迅速获得了齐国贵族国、高两氏的支持,集合军队打败了鲁军,把他们赶回了鲁国。

打了胜仗之后就有了谈判的本钱。齐桓公没顾得上开香槟庆祝登基,写了一封信给鲁庄公,说:“公子纠是我弟弟,不好意思亲自动手,就劳驾您了;至于管仲,这小子太坏了,我非得亲自将他处死不可,因此您就把他送回齐国吧。”

按照齐桓公的本意,这两个人都让鲁国人处死算了。但鲍叔牙不许。鲍叔牙说:“您可不能把齐国未来的丞相杀了啊。”

齐桓公一愣:“他可是我的大仇人呢,怎么能轻易放过他?”

鲍叔牙说:“大丈夫能屈能伸,不要为了一点小事儿埋没了人才。您若能忘掉射构之事,他日管仲必能为您射得天下。”

齐桓公说:“就算我肯放过他,这丞相的位置不是给你预备得好好的吗?”

鲍叔牙摇头说:“如果您只想平平安安地治理齐国,我倒可以勉强为之;而如果您要成就霸业,就非得依靠管仲。”

齐桓公权衡再三,终于接受了鲍叔牙的建议。

鲁庄公刚刚吃了败仗,又收到齐桓公来信,吓得不得了,马上就派人杀掉公子纠,抓住管仲,准备给齐国送去。此时大夫施伯劝谏鲁庄公说:“管仲是世间少有的奇才,齐国如此急迫地索要回去,多半不是要处死他,而是要利用他的才能建立功业。这样一来,齐国必将成为鲁国的心腹大患,不如现在就处死管仲,免得他为齐国所用。“

应该说,大夫施伯的眼光是相当锐利的,而且出的计谋也十分毒辣。假如鲁庄公听从了他的计谋,此后春秋各国的局势定会截然不同,历史也必会为此而改写。

鲁庄公被败仗吓破了胆,哪敢违抗齐国的命令?他拒绝了施伯的计谋,把管仲押回齐国。在路上,管仲害怕鲁庄公反悔,派人来追杀,就编了一个小曲儿,让押送他的士兵边走边唱。这小曲儿越唱越精神,越走越快,本来两天的路程,一天就走完了。后来鲁庄公果然后悔,派人追赶管仲,却已经迟了。

管仲平安到达齐国。

齐桓公很快召来管仲谈话。齐桓公直截了当地问:“俺想做武林盟主,你有啥秘籍?”

鲁迅论管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管仲拜相的故事

管仲说:“秘籍俺也没有,只有两个字可以相赠,民心。得民心者得天下。切记切记。”

齐桓公问:“那要怎么样才能得到民心呢?”

管仲说:“要得民心,首先就要爱惜百姓,让他们过上富足稳定的生活。民福则国安,民穷则国乱。”

齐桓公说:“国家富裕了,兵力却不足,咋办呢?”

管仲说:“兵贵精而不贵多。一支士气高昂,充满活力的军队自能横扫天下。”

齐桓公说:“军队训练好了,但是国家财力不够充足,咋办呢?”

管仲说:“这就需要我们大力发展有齐国特色的封建主义市场经济了。经济一发达,国家的财力自然而然就充盈了,您就等着数钞票吧。”

这一番话说得齐桓公眉开眼笑,仿佛武林盟主的帽子已经戴头上了。管仲恰到好处地泼了他一盆冷水:“大王您可不能心急,这称霸的事情是一场持久战,不能一蹴而就。只要民富,国强,社会安定,齐国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这下齐桓公彻底信服了管仲。不久,他举行隆重的拜相仪式,拜管仲为齐国丞相,主持军国大事。于是乎,在鲍叔牙的帮助下,管仲就甩开膀子折腾,喔,不,改革了。

管仲的改革可以分成几块来看。

在行政上,管仲实行国野分治的方法,国都为国,其他地方为野。这样做的好处是明晰了中央和地方的权限和职责。地方官有足够的权限进行政务管理,又要各尽其责,向中央负责。按照教科书上的说法,这就是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步向“大一统”的封建制度靠拢。

在经济上,按土地分等征税,禁止贵族掠夺私产。根据齐国自身特色,大力发展盐铁业,从而增加国家税收。管仲实行了粮食“准平”的政策,避免富人抢夺穷人的粮食,缩小贫富之间的差距。齐国在当时所有诸侯国中,基尼系数最低,这样的改革政策自然能够得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拥护。

顺便说一句,管仲被历朝历代的性工作者(俗称妓女)称为祖师爷。这是什么原因呢?原来,管仲曾经设立一种叫“女闾”的职业,将战俘,或者罪犯的寡妇充于其间,并向她们收税。这应该是中国最早有性工作者活动的文字记录了。

在军事上,管仲实行军政合一、兵民合一的的制度,规定依法服兵役是齐国公民一项光荣的义务。管仲还组建了中国最早的民兵队伍,农闲时进行军事训练,打仗时就直接派往前线,这样国家就不用承担庞大的军费开支。

鲁迅论管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管仲拜相的故事

由于打仗时齐军里充斥着许多杂牌军(民兵),为了防止到时候敌我不分,管仲还规定居民不得随意迁徙,这样大伙儿平时里都熟稔了,在战场上就不会发生误会。这种禁止居民迁徙的规定是不是现在中国城乡二元化制度的根源,待考。

过了几个月,管仲的改革初见成效,国家综合实力得到了相当地提高。齐桓公很高兴,跃跃欲试。管仲劝他还忍一忍,齐桓公不听,调派大军开始称霸的征途,第一个目标就指向新仇旧恨:鲁国。公元前684年,齐国派兵攻打鲁国。

鲁国在诸侯国里算一个中等规模的国家,比陈、蔡、卫等小国强,比齐、郑等大国又弱。面对来势汹汹的齐国大兵,鲁庄公有些心慌。好在乱世出英雄,就在这危急关头,一个叫曹刿的隐士站了出来。后面的事情大伙儿应该知道了:曹刿率领鲁军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将齐国大兵打得落花流水。这场著名的以少胜多战例不但诞生了一个成语“一鼓作气”,还堂而皇之的进入高中语文课本,让高中生们伤透了脑筋。

挨了一次揍之后,齐桓公就老实了很多。接下来的几年,齐国人民群众纷纷深入学习、贯彻和实践管仲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把管仲同志的改革思想同齐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坚持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从而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GDP排名跃居世界第一,军事实力也不断增强。因此,选举齐桓公为武林盟主也逐渐推向了议事日程。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这样的:宋、陈、蔡、卫、郑等国家或者因为与齐国属于睦邻友好关系,或者迫于齐国强大的军事压力,均投了赞成票;只有老对头鲁国不鸟他,而且,受到鲁国的影响,另外两个小国家谭国和遂国也持坚决的反对意见。谭国和遂国太小,不禁打,几个回合下来齐国就把他们从地图上抹去了。

于是,又轮到与鲁国对垒了。

在齐国争霸的路上,鲁国可谓是最大的绊脚石。在两军交战中,齐国大兵没有捡到什么便宜,互有得失。但发生在公元前681年的曹沫劫盟事件,让齐桓公大失脸面,而且还被迫归还了鲁国的被占领土。(很奇怪,似乎曹家人就爱跟齐桓公过不去,第一次是曹刿,第二次轮到曹沫。)

打又打不垮,劝也劝不服。这让齐桓公相当地郁闷。针对这一情况,管仲为鲁国量身打造了一场经济战。

鲁国与齐国是邻居,经济来往很密切。鲁国生产一种细白的绢布,叫“鲁缟”,以薄著称。有一句成语“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可见其知名度。管仲让齐桓公和众大臣带头穿用鲁缟做的衣服,在齐国引起一股以穿鲁缟衣服为荣的流行浪潮。管仲还下令禁止齐国人织缟,所有布料全部从鲁国进口。这样一来,鲁缟就供不应求,价格猛增。鲁国百姓见织缟有利可图,比种田划算多了,便主动放弃了农事,一窝蜂的织起缟来。

这还不算,管仲又添了一把火。他派人张贴公告:鲁国商人给齐国贩来一千匹缟,可以获得三百金;贩来一万匹,可以得到三千金。顿时,鲁国从上到下,掀起了“家家纺机响,户户织缟忙”的纺织狂潮,无人耕种,那些肥沃的田地就自然而然荒废了。

鲁迅论管仲: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管仲拜相的故事

过了一年,正当鲁国人沉浸在挣大钱的喜悦之中时,管仲突然下令,停止进口鲁缟。

这可把鲁国人害苦了,堆积如山的鲁缟再也卖不出去。要命的是,由于没人耕种,粮食严重短缺,鲁国人只好盯着堆积如山的鲁缟饿肚皮。鲁庄公毫无办法,只好到齐国去采购粮食,可这时管仲就把粮价一提再提,提得鲁庄公吐血不止,最后只能以一纸赞成票换取宝贵的粮食。

老实说,管仲的这种做法有点“阴损”。不过,能够利用经济手段“不战而屈人之兵”,实在是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一大奇迹。而且,这种办法还屡试不爽。后来,管仲又用类似的办法搞掉了楚国等大国,为齐国的称霸铲平了道路。

春秋时期,诸侯国称霸比较好玩儿。都是召集各国元首到某地开武林大会,让他们投票承认自己为盟主。投赞成票的,咱就签订友好协议;投反对票的,咱就回去收拾兵器打仗。最初,齐桓公召开武林大会,反对者众;到后来反对的声音越来越少,开到高潮时,连东周天子都要派人来祝贺他。

但晚年的齐桓公日益昏庸。他非常宠幸三个人:一个是把儿子杀了让齐桓公尝一尝人肉滋味的易牙;一个是背叛父母和祖国的卫国公子开方;一个是为了亲近讨好齐桓公而阉割自己的竖刁。他想在这三个人中间选一个接管仲的班。

齐桓公问:“你看易牙这个人怎么样?”

管仲说:“杀子以适君,非人情,不可。”

齐桓公再问:“你看开方这个人如何?”

管仲说:“背亲以适君,非人情,难近。”

齐桓公又问:“那么竖刁呢?”

管仲说:“自宫以适君,非人情,难亲。”

非人情,即不符合人之常情,在管仲看来,一个人干事要符合人之常情,否则,这样的人很容易给国家带来极大的灾难。齐桓公对此不以为然。当然,事实证明,他是错的。管仲病逝之后,老弱的齐桓公竟然被这三个亲信活活饿死。临死之际,他用衣袖挡住脸,说无颜在九泉之下面见管仲。

管仲不但是一位政治家,还是一位作家,著有《管子》一书,传世至今。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