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未解之谜 > \

广东潮州在唐代曾有大象成群出没 “象鼻炙”是当年一道潮州美味

             

广东潮州在唐代曾有大象成群出没 “象鼻炙”是当年一道潮州美味

 

本次展出的一根泡在特制溶液中的大象牙。

 

广东潮州在唐代曾有大象成群出没 “象鼻炙”是当年一道潮州美味

 

模拟场景:成都平原也曾是大象栖身地。

 

广东潮州在唐代曾有大象成群出没 “象鼻炙”是当年一道潮州美味

 

金沙遗址象牙发掘现场。

“古时候地处岭南的广东省潮州一带也曾经是野象成群,频繁出没;直到唐代,中原地区大象绝迹,但在岭南,大象仍然成群结队。”昨天,就南越王博物馆《巫与神的世界——三星堆金沙珍宝展》中市民最关注的话题之一——逾千根大象牙来源问题,记者采访了广东省档案馆研究员黄菊艳博士,根据她的研究,曾经湿润的成都平原完全是符合大象生存的环境,鲜为人知的是,潮州一带历史上还曾经出现过成群大象。

“远古的北方,气候温和,到处都生长着和南方一样的树木和竹子。后来,随着气候逐渐变冷,荒地大量开垦,生长在北方的动物才逐渐南迁,因此古代广东潮州还发生过象患,当地百姓发明了对付大象的捕象法,‘象鼻炙’还成为潮州一道美食。”黄菊艳说。

唐代《岭表录异》有记载:

“象鼻炙”是当年一道潮州美味

“唐代刘恂所著的《岭表录异》说,‘广之潮、循州多野象。潮、循人或捕得象,争食其鼻,云肥脆尤堪作炙。’在当时‘象鼻炙’还成为潮州的一道美食。”黄菊艳解释,在唐代,中原地区大象多已绝迹,但岭南地区的大象仍结队出没。唐末的刘恂到广州做官,后来留居岭南,他在《岭表录异》一书记述了对岭南风俗的所见所闻。“唐末潮循人(潮循指今天的梅州、潮州地区)捕象,当时只是从保护农作物角度考虑,被猎获的大象成了百姓的美味佳肴。‘炙’就是将象肉放到火上烧烤。”

“南宋的吴萃在其笔记《视听抄》中,详细地记述了潮州的象患和当地的老百姓制伏野象的办法。”

潮州人制象有妙法:

点火把赶象用象鞋套象

黄菊艳说,当时,成群的野象经常闯入老百姓的田园,菜蔬瓜果,鸡禽谷物,无一幸免。

潮州的夔江岭是潮阳到内地的必经之路。这里常常有野象出没,令行人无一不提心吊胆。人们通过试验发现野象特别害怕烟火,一有烟火大象马上会掉头逃跑。于是家家户户平时都会准备一支接在长竹竿上的火把,一旦望见象群的影子,大家便一齐点亮火把,呐喊着冲向象群,将野象吓跑。为了赶远象群,一般都要追出三四里地之远。 

“潮州人还通过象鞋套象。”吴萃的《视听抄》记载提到, 象鞋是潮州人发明的有效捕象工具,就是在一块厚厚的木板上,凿出一个能容下象足的深坑,把一个锋利的铁锥,锥尖向上,嵌入坑底,最后,将坑口四周凿成光洁的锅状的斜坡。在象群经常出没的地方,用草掩蔽将象鞋安置好。路过的大象一旦踩到象鞋,势必滑入深坑。大象身躯沉重,加上象鞋中锋锐的铁锥洞穿其足而不能自拔,顷刻之间,它就得仆卧地上。一旦套住大象,就要经过几天等待让其消磨体力,等到上套的大象奄奄一息时才上前制伏它。

多数学者认为:潮湿成都平原曾是大象栖身地

“逾千根象牙分布在金沙遗址地下呈多层分布,数以吨计,每一根长度都超过1米,而最长一根达到1.85米。”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副馆长朱章义介绍说。“逾千根象牙应当取自500多头亚洲象,足以组成一个庞大象群。自古蜀道‘难于上青天’,若象牙都是舶来物,又是怎样来的?”记者查询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进展,发现多数学者赞成这些象牙是本地所产。

学者徐中舒在《甲骨文字典》中提出,殷商时期河南一带气候温暖,适合象群的生存。远古时期的象群可能有着极为广泛的分布,北到黄河流域,西到成都平原都有象群的足迹。也许,千年之前,气候潮湿、树木茂盛的成都平原便是大象的栖身之所,尔后随着气候的变化,象群才逐渐向南方迁徙。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