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何新:关于粟裕在华野的指挥权问题

原标题:何新:关于粟裕在华野的指挥权问题

【老何解放战争杂记】

粟裕作为华野代司令仅有名义指挥权

何新:关于粟裕在华野的指挥权问题

粟裕同华东野战军领导在一起

左起:叶飞、丁秋生、韦国清、邓子恢、陈毅、唐亮、粟裕、陈士榘、谭震林。

【说明】

近年一些网络和文学宣传,认为华东解放战争的胜利主要是粟裕将军指挥的功绩,有一些不实事求是的过度溢美鼓吹。粟裕将军在华东战争中是重要指挥员之一,但并非华东解放战争的唯一指挥员,也不是华东地区解放军的主要指挥员。粟裕指挥的部队只是华东和中原解放军的组成部分之一而已。

【讨论】

在1947年7月华野按照中央内外两线作战的指示发生分兵后,陈毅、粟裕以及陈世榘率西线兵团西进南下,受军委直接指挥,离开山东战区进入中原地区,主要任务是策应刘邓兵团作战。

依照军委指示,原华野陈、粟兵团的编制此后即脱离华东解放军,而加入晋冀鲁豫解放军(后来的中原解放军)序列。

但是粟裕部队在此后的作战及对外活动时仍然习惯性地自称“华野”。在此后一年多的战争中,粟裕兵团的建制关系与指挥关系在中原局、华东局之间曾经发生多次交叉、重叠,因而造成后人的一些误解和歧义。

根据军委1947年9月及10月(22)的两次指示,原华野西兵团建制归入晋冀鲁豫解放军,由晋冀鲁豫中央局领导。转入晋冀鲁豫的华野此部包括两个集团,一是以原苏皖新四军叶飞、陶勇、王必成的部队为基础的粟裕兵团,一为陈世榘、唐亮、宋时轮的山东八路军部队为基础的陈唐兵团。这两支部队合称华野西线兵团,即西兵团;在1947——1948的战争中,西兵团的全部行动均受军委直接指挥,主要战略任务是配合刘邓兵团经略中原及挺进大别山的军事运动。

但是陈粟及陈唐的西兵团的对外示形,常仍称华东野战军,此事亦得到军委同意。

同时,按照军委指示,留在华东、山东战区作战的原华野东线兵团的名称也做了改变,不称华东野战军的东兵团,而成为“华东解放军山东兵团”了。军委还明确指示,山东兵团建制及组织受华东局领导。其军事活动,不受陈粟的原华野司令部的指挥。

军委同意西兵团仍称“华东野战军”,一是兵不厌诈,可以起威慑敌方的作用。二是对于华野的分拆,粟裕等人实际是有所异议的。而中央则从长计议,允许西兵团保留原称号,“对外仍可称华东野战军”。

但是,为了让华东野战军(西兵团)从建制上真正纳入中原序列,中央决定:

一、陈毅在中原局、中原军区、中原野战军担任主要领导职务,任中原局副书记、中原解放军副司令,二、粟裕任中原局委员、兼中原区下属的豫皖苏军区司令员,以及仅具有名义的“华野代司令、代政委”;三、以中原局委员、豫皖苏军区政委宋任穷任职粟裕部“华野”的副政委。四、将原属于晋冀鲁豫部队的王秉璋部也并入西兵团。五、粟裕西兵团的后勤补给及经费不由华东局管,而完全由晋冀鲁豫及中原区负责。

中央规定,西兵团出外线作战须受中原局领导人刘、邓、陈指挥。这样,当时的中原局、中原军区指挥下,实际包括了华东和中原两只野战军的部队。而作为华野司令员及政委的陈毅,则在1948年主要跟随中原局机关行动。

因此,在1947年的“7月分兵”后,粟裕部即“西兵团”的“华野”番号虽然仍未变,但其建制归属、作战区域与作战任务则都已完全改变。粟裕在此后即已不是华东地区战争及作战的主要军事领导人。这一事实非常重要,也是本文所主要想澄清的问题。

1948年1月,粟裕兵团按照中央指示,原准备作为南下派遣兵团,于1948年上半年渡江作战。

在1948年中央5月会议后,军委同意采纳粟裕关于华野西兵团暂缓渡江南下,而留在中原歼灭国民党军有生力量的建议。

在晋冀鲁豫中央局撤销改组后,陈毅即调中原局中央工作。于是中原局遂任命粟裕担任代司令员及政委指挥华野西兵团。

必须指出,作为名义的华野代司令及代政委,粟裕当时的实际指挥权仍只限于指挥西兵团的一部分(叶、陶、王纵队)。作为西兵团另一部分的陈唐兵团,在1947——1948年的多数时间中,亦为受中央军委直接指挥的一支战略机动部队。

1948年7月,粟裕履行5月会议上对军委的承诺,要在中原地区组织“打大仗”,准备寻机歼灭邱清泉兵团(国民党5军)。

在此战役的准备时期,中央于1948年5月7日曾经指示山东兵团及华东局——“你们有协助他们(指粟裕兵团)作战的义务。”

但因为歼灭邱清泉集团的战机其后并未出现,不久,军委即指示山东兵团及韦国清兵团仍然须独立作战(5月29日军委电),对粟裕兵团只做战略配合而非战役的联动。

此后陈唐兵团发起开封战役,粟裕兵团发动了濉杞战役。

1948年7—8月,粟裕指挥的濉杞战役,先胜后败,于帝丘之战受挫失利。粟裕部在仓促中不得不分散撤退,退回华东的鲁中南地区休整。

1948年9月,华东解放军山东兵团决定攻打济南。中央指示粟裕兵团、陈唐兵团与山东兵团、苏北兵团联合打此战。

军委考虑,如果攻城不克,敌军来援,阻援打援之战全面打响,则以粟裕为指挥员。但对于济南的攻城战役,中央则要求由许世友担任指挥员。

济南战役中,华野分为三部:攻城兵团,由许世友(许因卧病当时在华野并未有明确职务)及谭震林(时任华野副政委)指挥。阻援集团,则由陈世榘指挥。

实际上,在济南战役中,虽然粟裕名义上是华野的代司令及代政委,但其所实际指挥的部队则仍然仅为本部的西兵团。粟裕部当时承担的是待国军援兵出动后歼灭之的打援任务。

中央考虑,如果攻济战役进行中,国民党援军大举出动,则由粟裕全面指挥组织打援战。但这一情况由于济南城迅速被山东兵团攻克而并没有发生。

所以粟裕并未实际参加济南的攻城战役。实际上,当时身在距离攻城现场数百里之外等待伏击援敌的粟裕,在济南的攻城期间只是在坐山观虎斗而已。粟裕不是济南战役的实际军事指挥者。

济南战役后,许世友继续病休。华东解放军山东兵团由政委谭震林及副司令王建安指挥。

1948年11月淮海战役爆发。军委于11月初明确指定由刘伯承、邓小平、陈毅作为淮海战役的指挥员,后来补入了谭震林、粟裕两人组成淮海战役的五人总前委。

在淮海战役期间,粟裕直接指挥及参与的军事行动和作战仍然并不多。

淮海战役第一阶段歼灭黃伯韬集团是由谭震林、王建安指挥的。在战役中间,粟裕对徐州杜聿明部队的动向发生严重的判断失误,以至险些贻误战机。而在淮海战役后期,粟裕因生病处于休息状态。

因此,华东军队与中原解放军以联合行动而歼灭黄维集团及杜聿明集团的作战,粟裕并未完全参与,华野方面的军事行动主要是由陈世榘和谭震林等人指挥进行的。

所以,《粟裕回忆录》中不谈淮海战役,并不值得奇怪。

近年有一种论调称,淮海战役是由粟裕总指挥的,以及什么粟裕立下了淮海战役“第一功”云云,诸如此类的奇谈正如关于什么粟裕曾经“让帅、让司令”的神话,实属毫无史实根据的虚谬妄谈。

(2018-11-16)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