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忠臣不事二主,魏征多次改换门庭为何被后世铭记?

原标题:忠臣不事二主,魏征多次改换门庭为何被后世铭记?

文/傅华轩

唐朝的魏徵在历史上名气之大,是其他同时代的著名文臣没法比的。为什么呢?就因为魏徵和太宗李世民之间有很多吸引人的,脍炙人口的,大胆进谏与善于纳谏的故事。在此不一一赘述。

魏徵,生于北周时代的静帝大象二年(如今河北晋州市人)。他出生于书香世家,父亲是一位博学多才的人,曾经出仕隋朝,做过地方官,但很早就去世了,所以,魏徵年轻时候的家庭生活十分清贫,但他刻苦读书,勤奋学习,在学问和政治才干上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当魏徵三十来岁时,正值隋朝末年天下大乱,各地英雄豪杰纷纷起兵反隋。魏徵先是参加了元宝藏的起义军,干了一段时间后,觉得心中茫然,不知所从,便出家当了道士,以避一时之乱。

后来,另一支起义军的首领李密非常赏识他,派人把他请去,让他掌管军中的文书,这时的魏徵已经三十八岁了,那个时候的三十八岁已经是中年人了。

忠臣不事二主,魏征多次改换门庭为何被后世铭记?

在李密的军中,魏徵的地位很低,没有任何发言权。当时,李密的瓦岗军声势浩大,占领了隋朝最主要的粮仓——河南的洛口仓、回洛仓和黎阳仓,并开仓救济饥民,使起义军发展到了全盛阶段。然而,隋朝大将王世充据守洛阳,对起义军展开了拼死抵抗。魏徵清醒地看到了起义军中的许多不足,曾经主动进谏说:“起义军虽有重大胜利,但伤亡也很大,军中费用紧张,储备有限,且赏罚不均,不宜于同隋军硬拼硬打。目前之计,在于深沟高垒,以待敌军粮尽,等敌军撤兵,再行追击,可获大胜。”李密决定速战速决,自以为稳操胜券,大军列阵也不设垒,连营扎寨,声势浩大,结果被王世充火攻加奇袭,惨遭失败。经此一役,瓦岗军彻底覆灭。

李密被迫率残部投降了李渊,开始他尚受重用,后来渐被冷落。李密心有不甘,又到洛阳一带招抚旧部,重新起兵,反对李渊,不久,即兵败被杀。

魏徵分析了当时的形势,认为李唐政权较有前途,就投靠了李渊,这是魏徵第二次更换主子。魏徵随即向李渊请求前去招抚李密的旧部,取得了很大的成功。后来,他在征得了李渊的同意之后,以国君之礼安葬了李密,并为李密撰写了《唐故邢国公李密墓志铭》,把他比作垓下失败的项羽,意即虽然失败,也还是一位大英雄。魏徵如此评价李密,竟不怕李渊的追究。对李密,魏徵不以屡次被拒纳正确建议为忤,而是实事求是地描述其一生,这种态度和精神得到了时人和后人的赞扬,并没有人指责他背叛李密,投降李渊。

忠臣不事二主,魏征多次改换门庭为何被后世铭记?

后来,魏徵又到起义军首领窦建德的队伍里干,在其军中历时一年半。这是魏徵第三次换主子。

随后,窦建德、王世充被李世民打败,魏徵就又再次投奔李渊。又回来了。

魏徵因为原先招抚李密旧部有功,所以李渊就收留了他,但是因为在窦建德的军中一年半,再度归唐后就很难被重用。太子李建成听说魏徵既有才华又有才能,就把他找来,给了他一个管理图书的小官,叫作洗马。在这一阶段,魏徵虽有文名,实际上并未发生多大的作用,只是给李建成提过一个建议,让他带兵去攻打不堪一击的刘黑闼,既可建立军功,又可暗结豪杰,太子采纳了他的建议,结果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忠臣不事二主,魏征多次改换门庭为何被后世铭记?

李唐政权掌握天下大势之后,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了哥哥太子李建成、弟弟齐王李元吉,自己当了太子。李世民也知道魏徵既是李建成的心腹,又非等闲人物,就立刻召见了他,责问他说:“你为什么挑拨我们兄弟间的关系呢?”魏徵没有辩解,而是据理回答,“人各为其主。如果太子早听信了我的话,就不会有今天的下场!我忠于李建成,又有什么错呢?春秋时管仲不是还射中过齐桓公的带钩吗?”

李世民听他说得既坦率又有理,尤其他举出了管仲射小白的历史故事,自己不能显得没有气度,就赦免了他,并封他为主簿,这是魏徵第四次换主子,至此魏徵结束了他不得其主的生涯。

李世民即位为皇帝不久,就提升魏徵为谏议大夫,这真是得其所哉!唐太宗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成就了魏徵的名声;魏徵敢于犯颜直谏,促成了唐太宗善于纳谏的性格。魏徵的进谏和唐太宗的纳谏同样名垂青史,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忠臣不事二主,魏征多次改换门庭为何被后世铭记?

谏议大夫的职责是向皇帝提意见,这是个很奇特的官,既无足轻重,又重要无比;既无尺寸之柄,但又权力很大。而这一切都取决于谏议大夫的意见皇帝听还是不听。唐太宗任命魏徵为谏议大夫,表现了唐太宗对他的才能的认可和对他本人的信任与尊重,后来又把他提升为尚书丞,就更能使他随侍左右,时时处处提醒规劝自己了。

后来,魏徵年老病重,太宗送医送药。太宗还和太子一起去他家探望,把自己的女儿衡山公主许配给他的儿子魏叔玉。魏徵去世后,太宗命朝中九品以上的官员都去吊唁,并亲自为之撰写碑文,刻于石上。太宗对他思念不已,跟左右的大臣说了如下的名言:

“人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见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魏徵没,朕亡一镜矣!”

忠臣不事二主,魏征多次改换门庭为何被后世铭记?

这恐怕是历代大臣中所享受的最大的荣耀了!

人们都说“忠臣不事二主,好女不嫁二夫”,如果以这种观点来看,魏徵当然不是“忠臣”。然而,他却是名垂千古的“良臣”!因为他不是为了个人的名利或是苟延残喘而去朝秦暮楚。他的心中有一个准则,那就是上安君国,下报黎民。他是“大忠”,而不是“小忠”。孟子说:“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是孟子对武王伐纣的评价,周武王姬发本来是殷商的下属部落,是纣王的臣子,结果臣子姬发灭了殷商,杀了纣王。按说这是犯上作乱,可是孟子对这件事的评说是“我只听说姬发杀了独夫民贼,不知道姬发弑君的事啊”,这就是说忠国不忠君,忠民不忠人。察魏徵之忠,可谓圣人之徒矣!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