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程万军:大明才子解缙的官场迷信

原标题:程万军:大明才子解缙的官场迷信

洪武二十四年即公元1392年,朱元璋摆了一次大型酒局。这场酒局的名字叫“百叟宴”。

“百叟宴”是古代中国官方传统酒局,历代帝王为表示尊老敬贤,不定期地邀请各地寿星贤达,前来官府或皇宫赴宴。朱元璋作为大明开国皇帝,彰显尧舜之君状,也沿袭了这一作法。而且,他还有另外盘算——利用此次“百叟宴”,解决一个心腹之患。

程万军:大明才子解缙的官场迷信

朱元璋特意吩咐手下,要请一个人。这个人务必请到。这个人是谁呢?

他就是江西道监察御史解缙的父亲解开。

解缙美滋滋迎着老父亲进了京城。他以为这是父亲沾他这个儿子光,皇帝肯定会当着父亲面夸自己一番。

殊不知,这次酒局对他而言,恰似鸿门宴。

酒会上,酒过三巡,菜过五味,朱元璋招呼解开到身边来,老解也本以为皇帝要夸赞儿子,不料,皇帝突然对他说了这样一句话:把你的儿子领回家吧。明史记载,朱元璋的原话是这样说的:“大器晚成,若以尔子归,益令进,后十年来,大用未晚也。”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朱元璋说,常言道:大器晚成。你的儿子太年轻了,不要着急趁早出名,那未必是好事。把你儿子领回家,修炼十年再来,届时朝廷还可重用他,时间不晚。

朱元璋这句话的潜台词,其实就是给解缙短暂的政治生涯做了评语。认为解缙政治悟性不高,不懂规矩,油梭子发白——欠练。

虽然朱元璋没有治罪解缙,表面看才子没有违法大明王法显规则,但实际上却触犯了龙颜——个性与皇威犯冲。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到了迟暮之年,显然,他此生是不准备再用才子解缙了,他的洪武王朝,给才子划上的,是句号。

酒局上,解开听了皇帝那番话,立刻明白了朱元璋的意图,马上叫来儿子,回家。解缙一听是这个通知,尤如五雷轰顶。完了,这不是被单位开除了吗!没想到,想不通,但皇令就是天命,敢不执行!于是父子一起向皇帝辞行。朱元璋还算给出路,没有将才子赶尽杀绝,他当场宣布,给解缙十年长假,还给了才子一大堆书,什么《宋史》《元史》,让解缙回家别闲着,做朝廷的编外撰修。

本来,解缙还想在皇帝面前说点什么,他对庙堂表现了无限的留恋。 他志在政坛,心有不甘。一个少年得志的才子,入仕不到三年,就被打回老家,硬要大器晚成,心里是何等的痛苦。现代的年轻人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话:成名要趁早。而解缙 19 岁成名,不可谓不早,但好景不长,仅仅三年, 22 岁的他便成了回锅肉。

自洪武二十四年起,解缙返乡内修,一修就是八年。

这八年解缙主要做的事是奉旨修史,这个他是非常在行的。作为史志的朝外编辑,其编撰之功炉火纯青。但志在庙堂的才子仍难耐一颗虎落平阳驿动的心。

洪武三十一年即公元1398年六月,在家闷了八年的解缙突然听到从京城传来的一个重大新闻:洪武大帝驾崩,朱元璋死了。而解缙老母也恰在本月刚刚去世,正是解缙守孝之际,解缙父亲解开已90高龄,而且,此时离朱元璋的“十年回炉期”约定还差两年。

一边是情同义父的国君去世了,一边是刚辞世的家母,一边是与先皇时间的十年回朝约定,一边是九十岁高龄的老父子孝不待,在君臣父子等级森严的礼法社会,解缙应该做出何种抉择?

在经历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之后,解缙的决定是:启程离家,赴京归朝。

为什么解缙非要回到朝廷不可?

有人认为,解缙是官迷,名利心太重。如此就过于庸俗化了才子。我们当然不能排除解缙的名利之心,但才子回京,除此之外,还是有着更深刻的原因。这更深刻原因,我认为主要有两个。而这两个原因,也可以说是决定古代中国才子的命运的主要因素。

一是志向。解缙生在书香门第,从小接受的是儒家正统思想教育。儒者的人生价值理想的实现是九个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所以,古代不管属于哪一类才子,他们的最高理想大都是作官。只有官场失意乃至当官无望时,他们才会选择做一个“专职作家”或者“田园诗人”。从这个意义上讲,古代中国的诗人作家自由撰稿人,并非自愿的选择,而大多是仕途壮志未酬者。

例如先秦诗人屈原唐代诗人李白,都是因为官场失意,才流落民间,专职写作的。这些纵情山水的作家的无论身在何处,最关注的还是国家大事,最大的期望还是期望被君主召回,委以要职,实现政治理想。这是才子做官的第一个深刻原因,传统价值观决定。

第二个深刻原因,是经济问题。这个原因往往容易被人忽略,但却是非常敏感和重要的。

还是拿屈原李白来说。 为什么屡遭打击,才子李白仍仍恋恋难舍从政之路?除了从政是他的最高理想之外,固定的俸禄、优裕的生活,恐怕也是仕途对李白始终没有丧失吸引力的主要原因之一。 李白的“野外生活”水平,远不如入仕为官。漫游是要花钱的,不为官了,旅差费从哪里来?虽然也有些官员出于附庸风雅给他馈赠,但靠人救济,总非长久之计。

可见,李白为官,更有出于经济地位考虑的生活所逼。在唐玄宗身边当翰林时生活优裕,而一被开除生活就陷入困顿。离开朝廷后诗仙云游各地,看起来很潇洒,其实就是“寻求爱心”之旅,到处写诗赠诗,广交朋友,广泛交友作甚?很大一方面,就是为了借钱度日。何致如此?究其根本,就是朝廷不发工资就没生活来源。

这就是中国才子的通病——攀上权贵就得意,离开权贵就落魄,究其根本,是没有独立经济地位所至,独立的经济地位是他们的死结。所以,当那些才子的独立人格屡遭质疑时,当他们渴望豢养的科举心态总是挥之不去时,我们不能不从经济地位这个基础上寻找答案。大一统封建专制社会,用俸禄的饵食把才子牢牢限制在圈中,即使在动乱年代,因为他们找米下锅的依赖性,所以不是为地主所用、就是再次转而依附在造反的农民身上。如此的经济弱势地位,深化的是“求用于老爷”的意识;巩固的是先天的软弱与依赖性。

解缙的情况不比屈原,而比前辈李白好不了多少。朱元璋在令解缙返乡编书这段时间,俸禄是不是照常发,史书没有记录,我想即便解缙能按月领工资,也是相当微博的。在朝没有额外补助的明朝官员,工资是低得可怜的。

于是,解缙义无反顾地折回庙堂,畅想梅开二度。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