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中国古代爵位,为什么要命名为“公侯伯子男”?

原标题:中国古代爵位,为什么要命名为“公侯伯子男”?

大家周末好,这里是书评君的音频栏目“大家小书”,我们将继续挑选该系列丛书中有意思的经典段落分享给大家。本周要与大家分享的是历史学家傅斯年《民族与古代中国史》中的《论所谓五等爵》。中国的封爵制度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商周时间。最基础的五等爵位在西周时期便已经成型。而“公、侯、伯、子、男”这五个字,具体有哪些涵义,为什么要用这五个字给爵位命名呢?

—— 点击收听 ——

中国古代爵位,为什么要命名为“公侯伯子男”?

《民族与古代中国史》

傅斯年 | 著

北京出版社

— 作者介绍 —

中国古代爵位,为什么要命名为“公侯伯子男”?

傅斯年

(1896.3.26—1950.12.20)

著名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专家,教育家,学术领导人。五四运动学生领袖之一、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创办者。曾任中山大学、北京大学等校教授,北大文科研究所所长、代理校长(1945-1946)和台湾大学(1949-1950)校长。主要著作有《东北史纲》(第一卷)《性命古训辨证》《古代中国与民族》。

— 书摘 —

公,君也。《左传》所记,邦君相称曰君,自称曰寡君,而群下则称之曰公。是公君之称,敬礼有小别,名实无二致也。

侯者,射侯之义,殷周之言侯,犹汉之言持节也。侯非王畿以内之称,因王畿以内自有王师,无所用其为王者斥侯也。而亦非一切畿外有土者之通称,因有土者不必皆得受命建侯。必建藩于王畿之外,而为王者有守土御乱之义,然后称侯。

伯者,长也。伯即一宗诸子之首,在彼时制度下,一家之长,即为一国之长,故一国之长曰伯,不论其在王甸在诸侯也。至于伯之异于侯者,可由侯之称不及于畿内,伯之称遍及于中外观之。由此可知,伯为泛名,侯为专号,伯为建宗有国者之通称,侯为封藩守疆者之殊爵也。若子,则除蛮夷称子外,当为邦伯之庶国。

子者,儿也。以子称有土者,已见于殷,微子箕子是。子者,王之子,故子之本义虽卑,而箕子微子之称子者,因其为王子,则甚崇。至于蛮夷之有土者,则亦为人称子,自称王工侯伯。

男者,附庸之号。男既甚卑,则称男者应多,然《春秋》只书许男,而许又自称子。此由许本鲁之附庸,鲁之势力东移,渐失其西方之纲纪,许缘以坐大,而不甘于附庸之列。(有删节)

点击图片,查看“大家小书”历史类套装

中国古代爵位,为什么要命名为“公侯伯子男”?

新京报书评周刊·听见文艺

阅读需要主张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