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美军找到拉登后,本来可以轻松活捉并审判他,为何却直接击杀

原标题:美军找到拉登后,本来可以轻松活捉并审判他,为何却直接击杀

2011年5月1日,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在电视上发表安全讲话:“今天,我可以向美国人民和世界报告,美国执行了一次军事行动,击毙了“基地”组织的头目、杀害成千上万无辜男女和儿童的恐怖主义分子奥萨马•本•拉登”。

这个时间点距离“9·11恐怖袭击事件”整整过去了10周年。

美军找到拉登后,本来可以轻松活捉并审判他,为何却直接击杀

(奥巴马旧照)

我们先来还原一下拉登被击毙的过程。

2010年,美国从关押在关塔纳摩监狱的“基地”囚犯那里获得情报,锁定了拉登的一位近身侍卫。通过跟踪这名侍卫,最终确定了拉登的藏身地点,位于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郊外一个小村庄里,随即美国出动了四架直升机和数十名海豹突击队员,包围了拉登的住所。

美军士兵几乎没有遭遇任何有效的抵抗,就轻松地清除了拉登的外围守卫。当地时间凌晨2点左右,突击队员冲进了拉登的房间,当着其只有12岁女儿的面,先是一枪击中拉登的前额,然后又对着他的头部补了一枪,据说拉登的头部被子弹爆成了“V”字形。

美军得手后,乘坐直升机,躲过了巴军方的追击,迅速低空掠过巴基斯坦边界,带着拉登的尸体和众多秘密资料,返回了美军基地。

从上述过程可以看出,美军士兵根本没打算活捉拉登,而是直接当场狙杀。

照理说,按照美国一贯标榜的人权和法治理念,应该将拉登交给法庭审判,由法院依据相关证据来定罪,但美国人却选择了将他就地击毙,这是为什么呢?

美军找到拉登后,本来可以轻松活捉并审判他,为何却直接击杀

(本•拉登旧照)

一、美国人为了泄愤。

本•拉登历来憎恨美国的霸权主义,由此策划了一系列针对美国的恐怖袭击。

1998年5月,他一手策划了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美国使馆爆炸案,导致数百人死亡,数千人受伤。

当然,本•拉登针对美国干的最大的一票,就是广为人们熟知的是“9·11恐怖袭击事件”。

“9·11事件”对于美国人来说,是一个永远的痛。美国人一直认定这个惊天大案是本•拉登所为。对此,拉登本人既没有承认,也没有否认,算是默认。

这次事件,给美国人民带来的伤痛是刻骨铭心的。双子塔的轰然倒塌,导致了数千人无辜丧身,无数家庭失去亲人,整个国家因此而改变。“9·11事件”注定会成为美国人挥之不去的梦魇,激起美国人对恐怖威胁的无比憎恨。

因此,将美国人心中的“恶魔”就地正法,符合美国人民的意愿,也解了他们的心头怨气。

美军找到拉登后,本来可以轻松活捉并审判他,为何却直接击杀

(塔利班圣战者)

二、本•拉登心中有太多的秘密。

拉登和美国人还颇有渊源,早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时,美国为了自己的全球战略利益,对阿富汗的抵抗者提供了很大的支持。美国中情局和巴基斯坦的三军情报局为了共同的目标倾情合作。美国提供资金、武器、战略物资,阿富汗则为抵抗组织提供场所。

美国中情局还专门在巴基斯坦设立办事机构,拉登就是这个机构里的主要负责人之一。在整个阿富汗战争期间,美国共计斥资60亿美元巨款帮助游击队购买武器、修建营房、训练“圣战者”。甚至美国人还为本•拉登提供“毒刺”导弹,以对付苏联的直升机。

在美国的支持下,本•拉登帮助美国遏制了苏联的全球扩张战略,让阿富汗战争成功地拖垮了苏联,也为美国在中东的成功布局赢得了时间。

结果,在苏联撤出阿富汗后,这对曾经的密友反目成仇,相互敌视,欲置对方于死地。而拉登对美国在苏联入侵阿富汗战争中的所作所为心知肚明,美国人为了让这些秘密成为永久的秘密,下定决心杀人灭口,不给拉登在法庭上开口的机会。

同时,美国人也吸取了审判萨达姆的教训,给了萨达姆太多说话的机会,抖露了一些美国人不希望听到的话。搞得美国下不了台,迫使美国连换了3任法官,才将萨达姆按照他们的意愿判处了绞刑。

美军找到拉登后,本来可以轻松活捉并审判他,为何却直接击杀

(击杀本•拉登,图取其意)

​三、奥巴马的政治需要。

美军发动阿富汗战争虽然和当初苏联入侵阿富汗有区别,是打着“反恐”的旗号。但作为“帝国坟场”的阿富汗,同样让美国人吃尽了苦头。奥巴马早有从阿富汗撤军的打算,而击杀本•拉登,无疑是这场战争象征性的结局,这样美国人就可以宣称取得了反恐的胜利,为自己的体面撤离找到了充足的理由。

同时,奥巴马要寻求连任,本•拉登就是他送给选民最好的礼物。枪杀本•拉登,符合大部分美国选民的意愿,也是奥巴马拉拢选民的最好手段。

至于其他诸如本•拉登持枪反抗,拒捕等说辞,不过是美国人欲盖弥彰而也。

不过,美国人打死了本•拉登,并没有让基地组织和恐怖活动就此销声匿迹,反而落入了“越反越恐”的怪圈,不断有新的本•拉登涌现出来。

从这点上来讲,不经审判就枪杀本•拉登,对美国人而言究竟是祸还是福,还真的没法判断。

(参考资料:《本•拉登传奇》)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