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泾人翟青松的外交生涯

原标题:泾人翟青松的外交生涯

泾人翟青松的外交生涯

叶彩霞

《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微信版105期

翟青松,字健人,清同治九年(1870)出生于上海,祖籍为安徽泾县桃花潭水东翟村。其祖父翟蕴山以馆教为生,族中子弟多受其训蒙。洪杨之乱后,翟村族众大多流落外地。翟蕴山习得范蠡之术,携眷避居上海。

当时中国因落后而列强之辱,签订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翟青松自幼受祖父翟蕴山教诲,知国家之耻辱。在其稍长后,应试“广方言馆”,研习各国文字,以求有成报国。

广方言馆,亦称“上海同文馆”,清同治三年(1863)11月,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仿北京同文馆例设立广方言馆于上海,同月20照准。广方言馆列榜招收十四岁以下学童学习外语及自然科学,聘西洋人傅兰雅、林乐知为教员,以华人徐雪村、叶若订为翻译,教授学生外国语言。翟青松入学后,刻苦钻研,精通英语、德语、俄语、意大利语等多国语言,并以优等毕业,奉派驻德意志国使馆实习外交礼仪及熟练外交事务。

泾人翟青松的外交生涯

翟青松照片

翟青松实习期满后,回国授封八品京官,任理藩院主事,并娶同邑人舒氏为妻。光绪二十六年(1900)发生了德驻华公使克林德被杀事件。为致歉,醇亲王载沣出使德国。翟青松因熟悉德国事务,以德语翻译随同出访。

同年七月,清廷改组总理衙门,设立外交部,电令翟青松留任意大利罗马。因襄办交涉成绩颇著,翟累保至二品顶戴,荫封三代,并授予三等双龙宝星勋章。

在翟青松外交事务繁重的同时,舒夫人病逝于异国,归葬泾县水东翟氏祖茔。翟蕴山为孙子续定亲事,女方是泾县落星王村人王良月。清王室因念及翟青松久居外国、勤于王事,令外交部将王良同护送至意大利,为其完婚。光绪三十二年(1906),由护送的钦差使者主婚,王良同与翟青松在罗马喜结良缘。

翟青松驻罗马期间,兼管丹麦、荷兰两国外交事务。王良同因夫的业绩被诰封为二品夫人,随丈夫游历欧洲诸国,在此期间,为其所生的一子二女取名为翟丹生、翟义(意)媛、翟和(荷)媛,以此纪念中意、中丹、中荷之间的友好关系。

光绪三十五年(1909),翟青松任满归国,因不满清政府的腐败,退隐寓居于北京东城区千面胡同52号私邸。该住宅是中西合璧的建筑,前院、中院为中式建筑,有平房20余间,后院是一幢西式二层洋楼,有房十余间,大厅内悬挂一幅俄国著名画家列宾的油画,这是翟青松归国时,途径俄国时花八百两银子所购。

泾人翟青松的外交生涯

民国初年,翟青松好友颜惠天、孙宝琦、陆徵祥、刘式训等,均出任要职,诸公不忍埋没翟青松的才智,先后至府迎聘。翟青松东山再起,就任外交部秘书,随后奉命调任驻丹麦国公使。因功勋卓著,民国政府授予二等嘉禾奖章。

泾人翟青松的外交生涯

1917年,翟青松任满归国,途径莫斯科时,接外交部电令,出任驻俄使馆一等秘书。1918年,应国务总理段祺瑞之邀归国,出任参事厅参事,旋任通商交际司代办,不久又迁升国务院秘书,成为皖系首领段祺瑞的智囊。

1920年7月,直皖战争爆发。由于奉系张作霖倒向直系一方,皖系战败,段祺瑞被迫下野。因不甘心失败,段祺瑞一面游说张作霖,一面联络孙中山,建立反直联盟,并派泾县人翟青松、王达回皖,执掌经贸大权,以控制八皖财政,增加自身实力。

1922年翟青松出任安徽省烟酒事务局局长,携家眷回归祖籍,并亲至泾县水东翟村祭祖。翟青松一行受到翟氏大宗祠祠主翟善元的热情款待。

泾人翟青松的外交生涯

翟青松手迹

1924年第二次直奉战争爆发,直系皖将冯玉祥发动“北京政变”,推翻了曹锟的直系政府,段祺瑞再次入京维持局面,并当上临时执政。翟青松则奉调外交部,派驻比利时公使。翟青松立志以外交报国,不想军阀当政,以出卖国家主权来维护自己的地位和利益。翟青松不甘为私人之谊而弃国家、民族利益于不顾,拒绝出使比国,再次归隐不出,时年54岁。其妻王良月相夫教子,后因积劳成疾,经北京德国医院抢救无效,于1921年4月离世,翟青松在万安公墓购买了50亩义田,将王厚葬于此。坟墓周围砌有条石玉柱,墓前设有两米长的玉石香案,上摆石雕香炉,墓门为铁门,两侧植有青松,庄严肃穆。

为照顾府上老人,翟青松续娶浙江绍兴名门之女周昆珍。1937年日军进攻北平,翟青松令自己成年儿女或南下援效国民政府,或西行归附延安,自己与周夫人困守孤城。北平城陷,翟青松深居简出,不为五斗米向日军折腰,不失民族气节。终因贫困无济,于1940年6月病逝于北平。周夫人将其葬于万安公墓翟氏义地,与王良月夫人合葬。直至1947年,方请海宁朱凤蔚为翟青松撰写墓志铭,并请泾县有名的书法家查旭书写碑文,由吴江雕刻家杨天骥篆刻碑文。其碑高2.5米,宽1米,雄浑壮观。周夫人1991年7月病逝于上海,其后人将其移葬于北京万安公墓,与翟、王合葬。

泾人翟青松的外交生涯

翟青松与王、周二夫人合葬墓

(作者系泾县档案局副局长、宣城市历史文化研究会会员)

童达清制作:

更多文章,请关注《宣城历史文化研究》公众号(xclswh999)。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