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大校训的三个渊源
(▲浙大西迁线路图。图:梁淑怡,来源:南方周末)
摘要:竺可桢以“求是”为浙大校训,有三个渊源:文化传承、哈佛校训、革命视角。
竺可桢以“求是”为浙大校训,有三个渊源。
第一个渊源是文化传承。浙大前身为1897年创建的杭州“求是书院”,1927年转为国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中“修学好古,实事求是”。明代大儒王阳明称,“君子之学,岂有心乎同异,惟其是而已。”竺可桢认为王阳明这句话,“正是‘求是’二字的最好注释,我们治学做人之最好指示。”
竺可桢钦佩王阳明,多次在演讲中以其学说开导学生。因为王阳明出生于浙江余姚,曾带兵在江西、广西平叛,后触怒宦官权贵谪居贵州龙场两年,与浙大西迁路线吻合;更因为他“在学问、道德、事业,与其负责报国的精神,都有崇高的成就”,“艰苦卓绝穷而益奋的精神,更是我们最好的典范。”(竺可桢《王阳明先生与大学生的典范》)
1939年8月4日,竺可桢在第十二届毕业典礼上演讲时,引用王阳明两段名言,倡导学生树立独立正确的人生观,不应盲从或人云亦云:“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昔之君子,盖有举世非之而不顾,千百世非之而不顾者,亦求其是而已,岂以一时之毁誉,而动其心哉。”(竺可桢《出校后须有正确之人生观》,又见《科学之方法与精神》)
第二个渊源是哈佛校训。竺可桢母校哈佛大学的校训“Veritas”,拉丁语义即“真理”。浙大以“求是”为校训,英文是“Faith of Truth”,就是追求真理,与哈佛校训一脉相承,“可谓不约而同”(竺可桢《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竺可桢本人教育经历是中西文化合璧。他自幼接受扎实的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教育,阅读《大学》《论语》《孟子》《近思录》《王阳明先生全集》等经典儒学著作,有深厚的国学功底;留学美国尤其是在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时,对西方现代民主、科学文明有深刻的切身感受。所以把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求是”与哈佛大学的校训融合,赋予新的涵义,作为浙大办学理念的内核。
第三个渊源是革命视角。他认为,“求是”精神包含着奋斗精神、牺牲精神、革命精神、科学精神,“求是”就是“排万难冒百死以求真知”。
1939年2月4日,他对一年级新生训话,称赞“唯有中山先生不但鼓吹革命,而且实行革命,这革命精神,正是源于求是的精神。”
同时对“求是”精神内涵进行拓展:“所谓求是,不仅限于埋头读书或是实验室做实验。求是的路径,中庸说得最好,就是‘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单是博学审问还不够,必须审思熟虑,自出心裁,独著只眼,来研辨是非得失。”(竺可桢《求是精神与牺牲精神》)
他也不认为科学与革命有矛盾之处,而是和谐共处。“科学是求真理,革命是求幸福,二者并行不背。要达这两种目的,统需要伟大的爱。”(竺可桢《科学与革命》)
(2018年12月9日02:41一稿,12月15日21:18二稿。本文为《竺可桢:“东方剑桥”之父──“师表校魂”大学校长系列竺可桢史评之事功篇》连载第2节。)
相关文章
-
展现千年科举历史的广东惠州古代科举制度陈列馆开馆
-
蒋孝文吃喝玩乐不干正事,在美国期间竟被驱逐,失去接班人地位
-
历史上夫妻恩爱的帝后 不是所有皇帝都风流
-
四大美人谁最美?貂蝉吗?来看看描写她的绝美诗词
-
叶挺与高敬亭被枪决案(下)
-
此人多次打败秦军和匈奴,却被自己大王给宰了,国家也跟着亡了
-
[原创]汪建新:诗人毛泽东的江西情缘
-
数万口古井记载老城千载烟火
-
与黄帝合作的炎帝—榆罔
-
古代打仗,站在第一排士兵难道不怕送死吗
-
他曾给毛泽东当警卫,为保护周恩来而牺牲,周恩来两次为他落泪
-
耳背传令兵听错号令,把撤军听成进军,结果1万人马灭掉1个国家
-
他曾获得2次一等功,8次二等功23次三等功,部队以他名字命名
-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高泰向前秦国君苻坚指出了治国之本
-
唯一健在的大将夫人,养育8个子女皆是栋梁,一百岁高龄至今在世
-
中央红军长征为何选择从于都出发?
-
毛泽东说:“传达我命令,大将除外,从上将到少校都要学会游泳!"
-
狄仁杰和张柬之谁权利大:难以区分(同为宰相分工不同)
-
晚清最后一位太监的特殊怪癖,从来不洗澡,临终前说出心酸原因
-
七次被捕的工农运动英雄乔国桢
-
公子扶苏的母亲是谁?传闻是楚国夫人(也有郑夫人之说)
-
李炎:时间是所有英雄的宿敌
-
南唐后主李煜亡国之谜 李煜怎么死的
-
民国江湖防诈骗指南——读过的人必称之为“奇书”
-
人民西南服务团先驱宫家和在涪陵逝世
-
民国四大无耻文人:郭沫若/老舍/臧克家/冯友兰(四大文人败类)
-
重庆谈判周恩来让毛泽东戴考克帽传达重要信息
-
太平天国覆灭原因分裂短视
-
崇文弘教——周瑛的广德之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