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雷响万物长
今日,惊蛰。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标志着仲春时节的开始。“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唐代诗人韦应物的《观田家》一诗,生动地描写了惊蛰的气候现象及对农事的指导作用。春雷响,万物长,惊蛰节气叫醒了酣睡一冬的春天,给大地披上旖旎的绿意,让坚冰消融春水荡起涟漪,更呼唤着人们进入春耕季,开启新一年的丰收序曲。
蛰虫惊而出走矣由来
惊蛰到,仲春始。每年3月5日或6日,太阳到达黄经345度时为“惊蛰”。惊蛰,古时称为启蛰,成书于战国时期的古籍《夏小正》曰:“正月蛰,言发蛰也”。到了西汉汉景帝时,因其名为启,为了避讳而将“启”改为了意思相近的“惊”字。南宋经史学者王应麟在《困学纪闻》就记载道:“改启为惊,盖避景帝讳。”“惊”为惊醒,“蛰”为蛰伏,“惊蛰”就是惊醒入冬藏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古人认为,动物、昆虫入冬藏伏土中,不饮不食,称为“蛰”;到了“惊蛰节”,天上的春雷惊醒蛰居的动物,称为“惊”。这时,天气转暖,春雷初响,此时过冬的虫卵也将开始孵化,由此可见“惊蛰”是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一个节气。然而真正使冬眠动物苏醒出土的,并不是隆隆的雷声,而是气温回升到一定程度时地中的温度。
古人将惊蛰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意思是惊蛰节气的头五日,桃花感阳和之气生发,自此红色渐盛;再五日黄鹂叫鸣,古人认为黄鹂是感春阳清新之气而初出的鸟类。再过五日鹰开始悄悄地躲起来繁育后代,而原本蛰伏的鸠开始鸣叫求偶,古人此时节没有看到鹰,但发现周围的鸠好像一下子多起来,于是他们就误以为是鹰变成了鸠。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正是大好的“九九”艳阳天,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了东北、西北地区仍是银装素裹的冬日景象外,大部分地区已是桃花红、李花白,黄莺鸣叫、燕飞来的时节。故惊蛰时节,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春耕季节。自古以来,劳动人民就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总结出很多农谚,如“过了惊蛰节,春耕不能歇”。惊蛰节气正处乍寒乍暖之际,有的谚语根据冷暖预测后期天气,如:“冷惊蛰,暖春分”、“未过惊蛰先打雷,四十九天云不开”。惊蛰时节的风,也有用来作预测后期天气的依据,如“惊蛰刮北风,从头另过冬”、“惊蛰吹南风,秧苗迟下种”等。还有根据惊蛰时的天气状况预测收成的,如“雷打惊蛰谷米贱,惊蛰闻雷米如泥”“惊蛰有雨并闪雷,麦积场中如土堆”。
保春耕,祈福长习俗
每逢惊蛰节气,在很多地方都有惊蛰日吃梨的习俗。这是因为古时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低下,而惊蛰时节气候多变容易生病,吃梨是提醒大家小心并预防、远离病害的侵袭。在陕西、山西及苏北一带,就流传有“惊蛰吃个梨,一年都精神”的民谚。到了惊蛰这一天,全家都要吃梨,以祈求身体康健全年无病无灾。其实,惊蛰吃梨是有科学道理的,此时节乍暖还寒气候比较干燥,很容易使人口干舌燥、外感咳嗽,生梨性寒味甘,吃梨有“生者清六腑之热,熟者滋五腑之阴”的效果,不仅助益脾气,还令五脏和平,可以增强体质抵御病菌的侵袭。
每年惊蛰时期,山西地区还会举行传统的梨花庙会,据碑文记载起源于北魏年间,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历史,还有数株唐代的梨树存活至今。古代走西口者也取“梨”的谐音“离”,多有“离家创业”之意。后来,山西的人们惊蛰日吃梨,亦有“努力荣祖”之念。
另外一种说法就是“梨”和“犁”同音,古人播种用犁,春天万物复苏,也意味着要开始播种了,惊蛰节气吃梨,意即提醒大家春天到了要开始去播种了。还有一种说法是由于“梨”和“离”是同音的缘故,据说,这天吃梨可让虫害远离庄稼,还能保证全年都能丰收。
惊蛰时节,有些地区还有祭白虎的习俗。民间传说,白虎是是非之神,每一年在惊蛰来临之时都会出来觅食,人们都非常害怕被白虎给吃了,百姓们为了自保,只能在惊蛰这一天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纸老虎一般为黄色黑斑纹,口角画有一对獠牙,用肥猪血来喂纸白虎,用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巴上,使其吃饱后不再出来伤人,也不再说是非。
古时惊蛰,人们会手持清香、艾草,熏家中四角,以驱赶蛇、虫、蚊、鼠,久而久之,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驱赶霉运的一种祈福形式,亦即“打小人”。民间传统打小人,一般是将纸小人放在砖头上,手执一只旧鞋,妇人一边用鞋拍打纸小人,一边口中念念有词:“打你个小人头,打到你有气无地走……”手起鞋落打得啪啪响,打完再把纸小人烧为灰烬,意即霉运散尽。
此外,古时惊蛰还有蒙鼓皮的习俗。古籍《周礼》卷四十《挥人》篇上说:“凡冒鼓必以启蛰之日。(注:惊蛰,孟春之中也,蛰虫始闻雷声而动;鼓,所取象也;冒,蒙鼓以革。)”古人想象雷神是位鸟嘴人身,长了翅膀的大神,一手持锤,一手连击环绕周身的许多天鼓,发出隆隆的雷声。惊蛰这天,天庭有雷神击天鼓,人间也利用这个时机来蒙鼓皮。之所以选在这个时候蒙鼓皮,取的是“天人合一”、“顺应天时”的意思,古人相信顺应天时而作,能够取得事半功倍的奇效。
《左传?桓公五年》云:“凡祀,启蛰而郊,龙见而雩,始杀而尝,闭蛰而?A。”古人在四季交替时要举行祭祀祈福活动。春天的郊祭,就在惊蛰时节举行。
《闻雷》:“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余客方寸,依旧似寒灰。”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诗,写的是惊蛰节气到来时的景象,诗人用自己的所见所闻来突出惊蛰的特征。
唐代孙思邈所著的《千金月令》记述:“惊蛰日,取石灰糁门限外,可绝虫蚁。”石灰原本具有杀虫的功效,在惊蛰这天,洒在门槛外,古人认为虫蚁一年内都不敢上门,这和闻雷抖衣一样,都是在百虫出蛰时给它一个下马威,希望害虫不要来骚扰自己。
《寄孙朴》:“相逢语笑夜踌躇,烹煮梨栗羞肴蔬。”宋代文学大家苏辙这首诗,记录了当时人们惊蛰日家家吃梨的景象。
惊蛰到,农业春耕始。
一声春雷,桃花红,梨花白,黄鹂歌唱燕归来。春种、夏长、秋收、冬藏,农人一年的希望,寄予在播下的种子里,萌发在万物复苏的惊蛰时节。
剪纸作品《惊蛰》,作者董伟生于1964年,剪纸擅长以新疆风物、人民生活场景为题材。其作品形象丰富、细腻逼真,很有艺术美感,曾多次在剪纸大赛中获奖。
相关文章
-
【党史天天学】瞿秋白:“肯用脑子想问题”
-
周恩来提议刘伯承为中共前敌委员会参谋团参谋长
-
马未都:司马光砸不了缸,宋代烧不出大缸!最后被一成语打脸
-
曾是红军俘虏,却成了开国少将,徐向前所向披靡全靠有他,周恩来搞外交离不开他
-
谍战剧《前行者》并不是影视新宠,两宋时期的谍战故事更精彩
-
“文革”时期周恩来坚持生产绝不能停
-
王昭君:西域千里路迢迢 谁怜汉女思故乡
-
打好一手烂牌
-
中国古代智商排名前5,诸葛亮垫底,第2名每晚都会梦到
-
八宝山的这个无名墓,唯有主席总理知道是谁,31年后才被世人所知
-
“指挥棒”到底该咋挥?
-
铁哥们欠150万用传家宝抵债,大哥来鉴宝,专家:我想认识你朋友
-
吕布大战赵云视频 吕布大战赵云的结果是什么
-
建党一百周年组诗《百年炬光》552-554吴建国梁英瑞丁晓兵
-
大唐江山热电开始集中供热
-
他是彭老总手下一大将,一战带走红5军一半兵力,后竟下落不明!
-
失传千年的“奇书”,现身贵州一老人家中,韩国专家:一定要买下
-
少林三渡连谢逊都愿意点化,为何要打死昆仑掌门何太冲夫妇呢?
-
抗战中,被中国军民打死的日本最高将领有哪些,都是怎么死的
-
铭记历史,缅怀先烈
-
古代最清廉的宰相,穷到皇帝都看不下去:爱卿,你多少贪污一点吧
-
刘尊棋:恩来同志支持我们办《联合日报》
-
汉武帝才是精致的猪猪男孩
-
金正日17年统治下谜一样的朝鲜:不顾人民死活!
-
解放军王牌军军长指挥对越反击战,感叹这仗打得像是在剿匪
-
虞允文墓的守墓人,祖辈已经看守八百年,还有不一样的待遇
-
明代的国家祭祀是什么样的?
-
唐代诗人元稹悼亡诗悲切感人流传至今,原来他对妻子的眼泪是假的
-
北京展区的月季花为何提前绽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