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历史文化中的“盐”
全文共4566字 | 阅读需9分钟
本文系中国国家历史原创文章,转载请联系小编微信号zggjls01,欢迎转发到朋友圈!
盐的历史就是一部人类文明史!
在上篇《中国历史文化中的“盐”》中,讲述了中国盐的起源、食盐专卖制度、盐税与国家治理、清代盐商与文化传承等内容。
今天的下篇把眼光投向世界,看看盐在世界历史长河中的一些“故事”。
“盐”与世界
一、由“盐”派生的词语
无论是古代中国,还是古代西方,盐都是非常珍贵的,甚至一度扮演过货币的角色。在古罗马时期,军队把盐作为军饷的一部分,按日实行定量配给。用食盐配给的这部分饷金拉丁文叫salarium(由sal派生而成)。以后,尽管食盐这种实物军饷为金钱所取代,但salarium一词却保留了下来。法语借用了该词,写作salarie, 14世纪后进入英语,以salary的形式出现,而且词义被扩展了,用以泛指“薪金”“薪水”。比如说be worth one’s salt :配得上他领到的盐,意思为称职、胜任;earn one’s salt: 自己挣盐吃,意思为自食其力。从这两个习语中看到salt(盐)和salary(报酬)的历史痕迹。另外,拉丁词汇sal (盐)进入法语后演变为solde (意思为支付),再演变为英语中的solider(士兵),显示出盐和军事之间的密切关系。
由于盐在人们的生活中一直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大多数情况下salt (盐)都指极其重要或是非常有价值的事物。在古代,盐很珍贵,中世纪英国上层社会宴会,餐桌上盐瓶的摆放位置就在主人座位的上首,坐在盐的上首(sit above the salt)即坐在离主人最近的地方,受到主人格外的尊敬,相当于“尊为上宾”,而坐在下首的( sit below the salt)则是些微不足道的小人物、一般客人。
在习语eat one’s salt 中,“吃了别人的食盐”意思是“受人款待”,不可忘恩负义,更不可反过来讲人家坏话或伤害人家。早在古希腊、古罗马时代,要是来访者在主人地盘内食用了主人提供的食物,主人与来客之间就通过食物形成了“主客关系”,确认了“宾客权利”,双方就要相互保证对方人身安全,即使有家族血仇,双方也不能动刀动枪,否则将遭到神的诅咒、众人的唾弃甚至集体讨伐。 英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George Gordon Byron,1788-1824)在他著名叙事诗《海盗》(The Corsair, 1814)中曾写:“你为何不吃食盐?那神圣的誓言一旦实现,便能使争斗的双方握手言和,能使宿敌看上去如同亲兄弟一般。”就是对古老的“宾客权利”传统的讴歌。
吃了咱的盐,就是铁哥们!
英语中的习语“the salt of the earth”, 字面直译是“世上的盐”,“earth”指人类世界,“salt”一词是比喻的用法,表示像往食品中加盐一样,意思是“社会中坚、精英人士”。这个习语出自圣经《新约·马太福音》第五章第十三节。原文是“You are the salt of the earth (你们是世上的盐,盐若失了味怎么能叫它再咸呢?以后无用,不过丢在外面被人践踏了。”
斯拉夫民族将面包和盐作为最珍贵的礼物献给最尊贵的客人
二、盐与战争、独立
根据传说及专家考证,中国最早的战争就是华夏始祖黄帝、炎帝、蚩尤三大部落为了争夺山西运城地区的盐池而进行的。钱穆在《中国文化史导论》一书中提出,解县盐池是当时古代中国中原各部族共同争夺的一个目标,谁占据了盐池,便表示他有了担任各部族共同领袖的资格。黄帝对炎帝和蚩尤发动战争,根本上是要控制盐这一极为重要的民生与战略物资。由于黄帝先后战胜了炎帝和蚩尤,占有并控制着盐池,其部族日益强大,最终成为中华始祖。
尧、舜、禹先后成为统一华夏的帝王后,不约而同地选择在盐池附近的平阳(今山西临汾)、蒲坂(今山西永济)、安邑(今山西运城北)筑城,史称尧都、舜都、禹都,正是出于保卫盐池的考虑。
由于同音的缘故,浊卤(盐)-涿鹿-逐鹿有递次演变的关系,后人把我们祖先争夺盐(卤)池的战争称为“逐鹿中原”,这个词语后来变成了战争的代名词了。
逐鹿中原原来是为了“抢卤子”啊!
在古代中南美洲曾产生过高度发达的玛雅文明,公元前一千年,玛雅人就能在尤卡坦半岛利用太阳能蒸发生产海盐。16世纪初,玛雅人拥有和盐相关的庞大产业和广泛贸易,贸易的范围不仅包括盐,还包括用盐加工的腌制品,如咸鱼、皮革等。玛雅文明是由于盐的生产与贸易而繁盛起来的。同样,也正是因为争夺盐资源,才爆发了连绵不断的战争,最后导致了玛雅民族消亡、文明湮灭的历史悲剧。
在美国独立战争中,英军通过切断盐的供应严重削弱了华盛顿领导的大陆军的战斗力,制约和迟缓了美国独立的进程。在美国南北战争间期间,林肯领导的北方军队通过破坏南方的盐场,造成南方食盐极度短缺,严重影响了南方部队的战斗力,加速了战争进程。
在英属印度殖民地,只有英国政府才有食盐的生产权,他们用盐控制印度的财税和人民。1930年3月,圣雄甘地和他的追随者,为了抗议英国政府对盐的垄断管理,举行了为期23天的大游行。甘地率领游行队伍步行到达沿海城市丹迪后,煮了一大块盐土,以此表示对英国殖民者的抗议。这次游行就是著名的“丹迪盐路长征”,成为印度独立斗争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此后,印度人民开始自制食盐,反抗英国的食盐专卖制度,印度的独立运动也一浪高过一浪,最终迫使英国不得不放弃对印度的殖民统治,让印度独立。
三、 盐与美食、存储
在冰箱发明之前,人们没有很好的储存易变质、腐烂食物的好办法,使用盐加工、存储是唯一的途径。盐有两种主要的保存食物的方法,一种是以颗粒的形式保存,就是把盐涂在肉的外面,这是最古老的肉类腌制方法,比如用盐腌制的火腿。
邓诺火腿
另一种是以盐水的形式保存,用盐水腌制蔬菜,像是原产我国,后来被朝鲜民族发扬光大的泡菜等等。在古代,用盐水腌制鸡蛋解决了鸡蛋运输过程中容易变质的问题,后来发展演变成了中国独有的松花蛋。
在古代埃及,人们用盐来加工和处理鱼、肉类和鸟类,但是他们对用盐水腌制蔬菜情有独钟,考古学家曾经在世界上最早的纸莎草中发现了写有“没有比腌制的蔬菜更好吃的食物”这样的语句。
埃及人把腌制和保存食物的高超技艺发扬光大,应用到保存尸体上,这就是闻名世界的古代埃及木乃伊。古代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一书中详细记载了制作木乃伊的方法。19世纪,随着欧洲人在埃及进行大规模考古发掘,大量的木乃伊出土,当许多来自塞加拉和底比斯墓穴中的木乃伊被送到首都开罗时,在进城门口的时候,这些木乃伊被当做“腌鱼”缴纳了税款。
按照“咸鱼”标准被扣税的木乃伊
其实,中国古代也有过类似古埃及法老的“木乃伊”,不过不叫这个名字,叫做“帝羓”,获此殊荣的就是辽太宗耶律德光。公元947年,耶律德光统帅大军南下攻宋,兵临汴梁城下,但是战事不利,被迫引军北返。此时正值中原夏日酷暑,到达峦城时,耶律德光因水土不服、身染重病,不治而亡。随行的大臣急忙派人禀报辽国的述律太后,太后降下“生要见人,死要见尸”的懿旨。栾城距离辽国的都城上京还有很遥远的一段距离,此时又处于炎夏时期,如何保存耶律德光的尸体是个巨大的难题,众大臣思来想去都没有结果。就在此时,一位御厨提出把耶律德光做成“羓”。所谓“羓”是北方游牧民族用来储存牛羊肉的一种方法,指在夏季时节,把牛羊肉的内脏掏空,用盐腌制,牛羊肉便可以长久保存,不会腐烂。这个方法固然好,却有把皇帝当做牲畜处理的意思,众大臣犹豫不决。可耶律德光的尸体渐渐发臭,众大臣万般无奈,最后还是采纳了御厨的建议,把皇帝做成了“羓”,因为是皇帝所做,故称为“帝羓”。耶律德光成了我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位“木乃伊”皇帝。
一代英主辽太宗,最后被制作成了“腊肉”
在古代罗马人的餐桌上,盐瓶是必不可少的。平民把盐盛放在一个简单的海贝壳中,而在贵族的宴会上,盐则装在一个精心装饰的银质盐瓶中。由于盐象征着一项协议的达成,如果在宴会上没有盐瓶,会引发与会者不够友好的猜忌。用盐保存橄榄,是古代罗马人的主食和劳动阶层的基本食物。在贵族阶层中,用盐腌制的鱼是待客的主菜,摆放在餐桌的中央,用盐腌制的火腿和香肠也非常受欢迎。火腿并不是罗马人的发明,首先用盐对猪腿进行加工处理后制成火腿的是古代凯尔特人。
意大利火腿
在中世纪的欧洲,天主教会禁止在宗教节日内食肉,大斋戒的日子最长被增加到40天,所有礼拜日和耶稣受难日也包括在内,这样算下来,一年中有大约一半的日子不能吃肉。根据当时英国法律规定,对于礼拜五吃肉者的惩罚是处以绞刑。所谓“吃肉”主要指吃红肉,不包括水中生物的肉类,海狸、水獭、海豚和鲸鱼肉可以食用。新鲜的鲸鱼肉价格不菲,只有富人可以食用,对于穷人来说,用盐腌制的鲸鱼肉尽管非常僵硬,但总比饿肚子要强。
由于对鲸肉的大量需求,推动了捕鲸事业的发展。先是公元7世纪开始,巴斯克人的捕鲸已经发展成为一套非常完备的体系。到了公元九世纪,古代维京人从巴斯克人那里学会了捕鲸,并且青出于蓝,他们发现了比鲸更好的可以作为食物的鱼类——鳕鱼。鲸肉含有大量脂肪,脂肪能够阻挡盐分进入,腌制鲸肉非常麻烦,需要将其放入木桶内再用重物压紧压实,这样盐分才能渗入其中,而鳕鱼没有什么脂肪,直接将其放入盐中就能入味,比腌制鲸肉简便多了。相比鲸肉,鳕鱼脂肪少、制作简单、耐储存、味道和口感更好,价格也便宜。因此,在整个欧洲大陆,鳕鱼成为居民在禁食红肉的宗教节日里的主要食物。腌鳕鱼也是英国和法国海军的主要配给食品。
腌鳕鱼
古代地中海人就对青鱼有所了解,希腊人称它为alexium,这一词汇来自als,意思是“盐”。到了十三、十四世纪,盐的主要用途就是保存青鱼,腌青鱼也是欧洲大陆斋戒期间可以食用的主要食品,在中世纪的市场里,用盐腌制的青鱼具有压倒性优势。后来横行大西洋上的荷兰舰队的主要配给食物也是腌青鱼。
从中世纪到文艺复兴时期,在法兰西王室的皇家餐桌上摆放着巨大的装饰精美的船形盆,里面盛放着盐,盐既象征着健康,也象征着长久保存之道,传递了国王的身体非常健康且能永续传承的意味。
盛大的宴会中,盐是当之无愧的主角
俄罗斯对盐的需求量非常大,特别是在漫长且青黄不接的冬季,如果没有盐来保存肉类和蔬菜,是不可想象的,俄罗斯人最常见的用盐加工的蔬菜是黄瓜和卷心菜,至于其中能够加多少盐,不是取决于口味,而是取决于家庭的经济状况,因为盐非常珍贵。
俄罗斯传统食品——腌黄瓜
在17、18世纪的英国,食盐主要来源于外国,主要是敌对的国家法国,如何确保食盐供应不断档,是令国王非常揪心和头疼的问题。在英国,每位士兵都获得了很大的一份食盐,这是普通人可望不可即的。有了食盐,士兵就可以携带新鲜的肉类行军,必要时可以将其腌制长期保存,肉类提供的能量和营养保证了士兵具有较高的战斗力。
如果没有充足的食盐供应,英法战争不可能持续116年之久
目前,由于科技和技术的进步,以及食物的丰富多样性,世界各地对盐的消费量都在下降。据统计,20世纪欧洲人的食盐消费量只有19世纪的一半,虽然大家仍然还喜欢用盐腌制的鳕鱼、青鱼、火腿、香肠、橄榄、泡菜、鸭肉、鹅肉等美味,但已经不是主要的不可替代的食物了。
在中国的情况也差不多,现在国人讲究吃的安全、吃的健康,含盐量很高的腌制食品已经不是人们的首要选择了。但是,如果询问一下60岁以上的老人,在他们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家里的厨房里除了所剩无几的一点粮食外,恐怕就只剩下一个黑乎乎的咸菜坛子了,用盐腌制的咸菜是他们唯一的、弥足珍贵的佐餐之物了。两千多年前的《管子》中说:“无盐则肿”,无论贫富贵贱,谁能离得了盐呢?
“没有盐就没有力气,拉不动枪栓!”影片《闪闪的红星》中,潘冬子利用棉袄蘸水藏盐,突破敌人的封锁,将宝贵的盐送到红军手里
盐除了作为食品添加剂使用外,还有许多用途,包括制造药品、融化道路上的积雪、为农田施加化肥、制造肥皂、软化水质、漂染纺织物等等,据统计,经常被现代制盐业引用的数字是14000多种,盐是名曲其实的“万用之物”。
当您在超市的购物架子上拿起一包盐的时候,建议您好好端详和掂量一下,这包小小的食盐,可是影响人类历史和文明进程的“万用之物”啊!
▼
公号转载须经授权,并不得用于微信外平台
相关文章
-
34年前,山东一女子决意“称帝”!招童男建后宫,被联防队员剿灭
-
二战版“肖申克救赎”:600盟军战俘偷挖百米隧道,仅3人逃生
-
不丹现任“太上皇”,年少登基摆平政变,4位王后是同胞亲姐妹
-
美又威胁对中国产品加税,外交部:要谈就好好谈,威胁没用
-
为何说武田氏是日本战国时期最刚烈、最悲壮的大名?家督宁死不降
-
俄罗斯里海舰队是海军还是湖军?
-
日本人批评东条英机的同时,大赞一个中国伟人,“他不图虚名”
-
中国最大轰炸机高原起降,最大航程约8000公里,载弹量9吨
-
靖州:三桥村惊现疑似秦“镡成之岭”古城墙系列遗址
-
英国统治了苏格兰300多年,为啥还是无法同化苏格兰?
-
越南为何一战被中国打掉2个王牌师,越南人至今还想不明白
-
日本琦玉县频发珍贵盆栽被盗案疑有内行参与盗窃
-
抗美援朝,志愿军忍饥挨饿,为何不从敌人身上缴获?老兵说出实情
-
二战中的巧合:美国潜艇被自己的鱼雷击沉
-
白人穿汉服颜值高,看到黑人穿汉服后,网友:尴尬得抠了三室一厅
-
我国最特别的民族,重女轻男,重点是男女不通婚,以此方繁衍后代
-
70年前,129名战士为保卫祖国活活冻死,身体还保持着战斗姿势
-
日本在沦陷区普及日语,日本大学教授为啥反对?
-
这个日军军神战死后,日本和俄国都给他举行最高级别的葬礼
-
袭人和宝玉发生了关系,黛玉不嫉妒反恭喜,为什么却嫉妒宝钗呢?
-
苏德战争中的老照片:德军前期所向披靡,被俘苏军一脸哀伤
-
一战时的德国比二战还强大,最后为什么投降?
-
精神注入棒:日本军队森严的等级制度,被体罚也不能发出声响
-
萨达姆部下为何叛变?沙漠挖出乱葬坑,18万人惨遭屠杀,罪行累累
-
前苏“卧底之王”的前传,普大帝看了依然加入KGB
-
上甘岭战役,隐瞒了半个世纪的秘密,世界权威军事院校都把它做为战例写进教材
-
袭人对林妹妹有多刻薄?不仅背后说她坏话,还曾当面挑拨离间!
-
当一群长征战将遇到了一群西点名将,结果是这样的!
-
[图文]盟军何以明知纳粹狂屠犹太人为什么没有及时制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