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贵山云雾深千姿百态共一“绿”

原标题:贵山云雾深 千姿百态共一“绿”

中国西南,贵州凤冈,洞卡拉。

浪潮退去,海滩上,一根不足1米长的羽状扁平枝条,露出海面。

这是4.28亿年前,地球上最早的陆生植物“黔羽枝”,在贵州自在生长的平常一瞬。“黔羽枝”化石在凤冈的出土,被称为茶树“远古的第一声呼唤”。

贵山云雾深千姿百态共一“绿”

凤冈仙人岭茶园

如今,凤冈所在的乌江中游茶区已经是贵茶重镇,贵茶“三绿一红”品牌中的“两绿”——绿宝石和翠芽,都出自这个茶区。

从亿万年前“地球上的第一抹绿”,到百万年前那一枚孤独的“茶祖先”茶籽,及至沧海变桑田,贵州终于进入“百茶争鸣”的新时代。

贡茶求变

建国初期,贵州茶学家刘其志先生曾将贵州划分为五大茶树品种生态区——黔北大娄山茶区;以湄潭苔茶等为代表的乌江中游茶区;以石阡苔茶等为代表的黔东武陵山茶区;以都匀、贵定中叶茶为代表的苗岭茶区;以安顺平坝竹叶青为代表的黔中高原茶区。

这些茶区,都是传统的古茶区,也是贵州知名贡茶的聚集地。

饮茶之风兴于盛唐,而16个唐代贡茶州郡中,贵州占四席。湄潭茶,又是其中声名最盛者。

贡茶,是光环,但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时,也必须走下“神坛”,接受大众消费者考验。

贵州茶人,主动求变。

贵山云雾深千姿百态共一“绿”

湄潭茶园晨韵。周访华 摄

曾被茶圣陆羽盛赞的湄潭茶,早在民国时期,就演绎了贵茶华丽转型的最佳范本。

1939年,民国政府中央农业实验所实验茶场落户湄潭。1939年至1948年十年间,茶场征集到了全国13个省区的数百个茶品种资源样本。

以湄潭原有的苔茶群体品种为原料,吸纳全国优良茶资源之精华,经历数代贵州茶人的良种选育接续努力,湄潭翠芽,最终成为贵州最畅销的名优茶之一。品质上佳的翠芽,香气物质可达60多种。

如今,以湄潭为代表的乌江中游茶区,几近占据贵州十大名茶半壁江山——湄潭翠芽、凤冈锌硒茶、绿宝石茶、遵义红。

古茶新生

古茶求变,迎来新生——类似的故事,在贵州并不难寻。

建国前,受连年战乱影响,部分贵州传统名茶,产量实际上已经跌至冰点。湄潭实践,又点燃了贵州茶人的希望。

可以说,湄潭的农业实验所,在贵州古茶区开启了现代茶产品研发之先河。

自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贵州恢复生产部分历史名茶。以1915年曾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优奖的都匀毛尖为例,经多年试验、研制,都匀茶场在硕果仅存的少量流传技术基础上,于1974年成功恢复了历史名茶的品质特征。

1982年,都匀毛尖在全国第一次名茶评比会上,获“中国十大名茶”称号(排第二位)。

贵山云雾深千姿百态共一“绿”

都匀螺蛳壳茶山上的采茶老人。杜军 摄

都匀毛尖所在的苗岭茶区,还孕育了中国另外一支历史名茶——贵定云雾茶。

贵定云雾茶,又名“鸟王茶”,是历史上唐、宋、元、明、清的“五代贡茶”。乾隆时期,云雾茶被列为全国八大名茶之一,现贵定云雾镇鸟王村还存有乾隆五十五年立于关口寨的贡茶碑。

谁也没能料到,两百余年后,古老的贵定云雾茶依旧活跃在中国茶舞台上,且愈战愈勇——原本只供皇家的贵定云雾茶,走入寻常百姓家后,现在已经发展成数亿的大产业。

百茶争鸣

在贵州古老的茶区中,能够强势崛起的古茶品种,基本都经历了一条和云雾茶相同的路——自带优良基因、现代工艺改良、规模化规范化生产等等。

古茶“翻红”的这份名单可以列很长——

梵净山翠峰茶,明朝即是贡茶,2018年跻身全国百强区域品牌,产值突破16亿;

贵山云雾深千姿百态共一“绿”

石阡五德镇茶园。崔卿 摄

石阡苔茶,历代贡茶,被誉为“茶中味精”,周恩来总理亲赠“茶叶生产,前途无量”锦旗,两获“世界绿茶评比”金奖,现在也是当地脱贫的主要产业……

当然,在中国唯一兼具低纬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雾、无污染的全境高原茶区里,想要成长为一片被世人记住的茶叶,道路也不止一条。

“贵州十大名茶”之一绿宝石茶,没有“贡茶标签”背书,是2003年经贵州本土茶叶专家牟应书先生研制成功的创新茶品类,也是国内为数不多的采用一芽二三叶为原料获得国际金奖的绿茶。另一款贵州名茶雷公山银球茶,同样属全球首创。

新旧交融,“百茶争鸣”,在贵州高山云雾中,千姿百态共一绿,不正是对亿万年前,“地球上第一抹绿”最好的回应吗?(刘流 申歆)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