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公汀】带你走进老市府大楼,揭秘前世今生,2022年将变身办公场地
今年2月,上观新闻记者独家报道了位于江西中路的“老市府大楼将重现芳华”的消息。在经过保护性综合改造后,老市府大楼将变身为办公场地,成为上海高端服务业的承载地,建筑中央将辟出公共广场,让市民游客可以走进来,近距离感受老大楼的风采。记者26日从项目负责方——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获悉,该项目前期征收腾空工作已基本完成,设计方案在最后的论证中,整个地块目前进行保护性施工前的封闭管理(即“保护性监护”),预计在2022年大楼建成百年时与市民、游客再见面。
老市府大楼,原名工部局大楼,始建于1914年、1922年竣工,最初为上海公共租界的最高市政机关工部局办公总部,拥有400个房间。建筑外形为英国新古典主义风格,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装饰,其设计水平、审美取向和施工技术都代表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正在施工中的老市府大楼
1949年上海人民政府成立,新旧政府的交接仪式就在这幢大楼举行,同年10月2日在此升起了上海市第一面五星红旗,该楼继而成为新中国上海市政府大楼,直至1956年上海市政府搬迁至外滩源汇丰银行大楼内,原工部局大楼改名为“老市府大楼”。此后,市政府部分委办局仍留在此处办公。1989年,原工部局大楼被列为市第一批优秀历史建筑和市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也曾是上海城市最高水平的人文艺术殿堂。1879年,被誉为“远东第一乐队”的“上海公共乐队”在此诞生,比德国柏林爱乐乐团还早三年;世界著名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曾于1923年1月1日莅临大楼,在大礼堂用德语演讲相对论;上世纪50年代,其内的礼堂成为上海市接待国际文化交流演出的重要场地。
因其历史辉煌又历经多次变迁,项目团队在历史资料排摸时花了不少功夫。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朱亦峰告诉记者,项目团队不但从上海市城市建设档案馆、上海市档案馆调取了相关历史图纸资料,还不远万里到英国皇家档案馆调取资料,并请上海市社科院专家配合整个项目工作。几乎翻遍了与公共租界工部局相关的历史资料,最终汇集编辑出版了图书《一座楼、一座城》,该书是目前对上海市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资料最为详实的出版物。
主楼内部完整保留的精美装饰
通过对历史资料的排摸,项目团队发现,工部局大楼原初的设计是围合型平面,由于西南角的公共租界巡捕房直至1936年才拆除,公共租界工部局一直未能完成工部局大楼的整街坊合围的初始设计,这成为这一建筑的一大遗憾。
整个项目通过国际方案征集,由富有历史建筑改造经验的国际建筑大师戴卫·奇普菲尔德领衔设计,华建集团、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联合设计。基于前期严谨的资料排摸,戴卫·奇普菲尔德等在设计方案中提出,保护性改造将对西南角长期空缺的部分进行弥补,以实现整个街坊历史性的合围,完善城市空间界面。
陈毅市长办公室
此外,戴卫·奇普菲尔德对改造还有三个重要想法:一是恢复设计最初的大庭院理念,未来主建筑中间会有足球场面积大小的公共空间;二是增加地下空间、利用屋顶平台,引入更多餐厅、咖啡馆等商业,带来更多活力;三是在庭院的中间建造宴会厅、表演会场、社交区域等。总之,让这栋建筑重回城市,成为老百姓能走进来的城市社交场所。
为更好地留存下这幢老建筑的历史资料,项目团队还采用了业内最先进的“三维激光扫描”,对老建筑从外到内、一砖一瓦进行了三维“复刻”,留存了珍贵的三维扫描和影像,并建立三维电子模型,作为项目全过程BIM技术运用的基础,精细化程度可比拟巴黎圣母院的激光数据采集。
老建筑的历史韵味,也体现在那些精致的内部构件上,项目团队对其进行了精心保护。章明建筑设计事务所建筑师林沄介绍,在征得文保局等相关部门同意后,项目团队对历史建筑中所有门窗五金件进行了统一清点、整理,将部分容易在后续施工过程中被碰坏的构件小心卸下、编号成册、装箱保护,待后续复原后,这些“宝贝”将被重新装回。
历史回眸:
一座楼·一座城
1898年,美国爱迪生公司来沪拍摄,其中一幕为位于此处的中央巡捕房,属于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这是现存上海最早的历史影像。后来在这里所建造的工部局大楼,上海解放后成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地。几代人在这里工作、治理城市,见证了上海城市的历史变迁。
上海开埠于1843年,曾同时存在公共租界、法租界、华界。公共租界的市政管理者为工部局,成立于1854年,主要负责市政建设、治安巡逻等工作。工部局成立初期,在今河南路汉口路处的地块,修建中央巡捕房、中央救火站等建筑。
由于工部局办公地点分散,空间不足,在1904年的纳税人年会上,工部局总董提出“将汉口路、江西路、福州路、河南路所围合而成的街区全部买下,用于扩大办公场所”的提案,获得通过。
工部局大楼要有市政建筑的精神气质,又要满足各部门办公需求。1910年,工部局大楼委员成立,负责大楼的设计、建造等工作。在陆续买下167、171册地后,设计方案经英国皇家建筑学院院长布隆菲尔德的建议,于1914年初完成最终方案。
方案的设计师是特纳,英国人,根据每年出版的《字林西报行名簿》记载,特纳于1905-1925年在工部局任职,担任建筑师。他设计的作品还有汉璧礼男子公学、育才公学等。
工部局大楼的承建者,是此前默默无闻的裕昌泰营造厂,因采用当时最先进的混凝土外墙装饰替代石料的新思路,大大降低工程费用,故而一举中标。
1914年10月21日,大楼建设工程拉开帷幕。地基挖掘于1915年初便全部完工,水、煤气、电话等线路、管道也陆续铺设完毕。1916年
6月,大楼低压热水供暖系统方案从伦敦寄来,由为伦敦郡政厅做设计的供暖工程师诺布斯(W. W. Nobbs)完成。
第一次世界大战旷日持久的进行,1916年下半年开始,从国外定购的许多建筑结构配件不能按时抵沪。工程推进开始放缓。直至一战结束后,大楼建设才恢复正常。
在大楼最初的设计图中有一座高耸的塔楼,因地基沉降问题无法解决,塔楼的建造方案被否。
这段是1935年的航拍,画面中可以看到一幢规模宏大的围合型建筑群落,便是当时的上海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
截至1922年底,工部局各处室先后搬入新大楼。这幢拥有400个房间的新楼,集合了工部局各个部门800余名中外籍员工。
近代上海以开放的胸襟吸引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才以上海为家,日本学者榎本泰子称上海为“乐人之都”,伴随城市跨过三个世纪门槛的交响乐团,奠定了上海在中国音乐艺术领域地位。
1879年,“上海公共乐队”成立,这是整个亚洲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交响乐团,被誉为“远东第一乐队”,比德国柏林爱乐乐团还早三年。
1918年,正在进行环球巡演的意大利钢琴家梅百器来到上海。工部局董事会邀请他执掌上海公共乐队。1919年,梅百器出任上海公共乐队指挥。他信奉“音乐无国界”,促使音乐会向中国观众开放。1927年工部局乐队首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中国第一代小提琴手谭抒真以实习生身份加入。
1938年,谭抒真、黄贻钧、陈又新、徐威麟四位中国年轻人正式加入乐队,成为乐队首批中国演奏员。同时,许多流亡在上海的俄罗斯籍、犹太籍音乐家加入乐队,成为骨干。上海良好的音乐氛围,高水平的乐队,吸引许多世界知名的音乐家把上海作为全球巡演地之一。成为中国著名的音乐之城。
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曾于1923年1月1日莅临大楼,在工部局大礼堂,用德语演讲相对论。
还有许多世界名人曾来过大楼。法国霞飞元帅曾参加在工部局举行公宴;著名大法官费唐,曾在工部局大楼总办处341号房间办公两年多,《费唐法官研究上海公共租界情形报告书》在这里成稿。
抗战胜利后,这里成为光复后的国民党上海市政府。9月12日,钱大钧正式上任上海市市长,对“伪上海特别市政府”实行了接收。1946年5月20日,国民党上海市政府新市长吴国桢到任。
在1947年刊印的《上海市行号路图录》,可以看到市政府各部门空间布局,福州路一侧的对面,有警察局、民政处等机关单位。
许多国民党名人政要曾到访这座大楼。1946年2月10日,宋美龄代表蒋介石在上海市政府市长办公室举行授勋典礼。2月11日,蒋介石莅临上海巡视。13日,蒋介石、宋美龄等在市府礼堂接见中外记者。就在当年,国民党发动内战,国统区一片混乱。这座大楼、这座城市,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了1940年代的最后几年。
1949年5月24日,解放军攻入上海市区,时任国民党上海市政府代市长赵祖康下令,要求警察不要进行任何抵抗,务必保护好市府大楼,市政府升白旗,向人民解放军投降。
5月26日中午,中国人民解放军先遣部队进驻国民党上海市政府,全面接管大楼的警卫工作。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上海市军事管制委员会宣告成立,陈毅任主任,粟裕任副主任。
5月28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陈毅为市长。当天下午2时,陈毅来到位于大楼二楼的市长办公室,举行接管国民党上海市政府的仪式。随同参加的有潘汉年、宋时轮等。赵祖康将旧市政府的两枚印章呈交陈毅。陈毅对赵祖康的行动表示嘉许,并嘱咐赵祖康及旧市政府本部全体人员,各安职守,服从命令,办好移交,争取为人民服务,并作出贡献。
6月17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在该楼召开第一次政务会议,陈毅向全世界宣告上海已变为人民的城市,中国共产党接管上海就是要建立人民的政权。明确指出,“改造旧上海,建设新上海”,就是人民政府的宗旨。
这座大楼也是上海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的地方。1949年10月2日,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天,五星红旗在上海市人民政府大楼升起。
在上海解放一周年之际,陈毅题字:“上海人民按自己的意志建设人民的新上海”。
为了使大楼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上海市人民政府于1950年,将曾经作为修车棚的市府礼堂改建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大礼堂”,以开会为主,兼文艺演出、放映电影。礼堂成为上海市接待国际文化交流演出的重要场地。据统计,有印度、美国、英国、法国、苏联、朝鲜等十几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在这里演出舞蹈、歌舞剧和芭蕾舞,国内各省市艺术院团及上海市院团也常在此演出,年均演出百余场,最多一年达250场左右。
1956年5月1日,上海市人民委员会有关单位,从江西中路215号迁至外滩中山东一路10~12号原汇丰银行大楼内办公。整整六年,这幢大楼作为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大楼,见证了共和国初期这座城市属性的深刻变革,上海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民的上海”。
自市人委机关搬迁后,老市府大楼成为上海市民政局、园林管理局等单位办公地,继续为城市管理发挥作用。2007年,上海市历史博物馆曾借用大楼作为临时办公场所。
1994年,世界著名指挥家祖宾·梅塔与以色列爱乐乐团,来沪也在市府礼堂演出。作为上海重要文化地标的市府礼堂,逐步落后于时代的要求。1995年,宣布停业。2003年3月7日晨5时许,空置中的市府礼堂毁于一场大火。
城市空间是一个有机体,应不断更新,以延长生命。历经沧桑的老市府大楼也亟需进行保护。为“加强优秀历史建筑和历史文化风貌区保护,加快推进核心区域城市更新工作”,使外滩区域历史建筑“重现风貌、重塑功能”,变“古旧”为“经典”。2014年,黄浦区人民政府、上海地产集团联手,成立上海外滩老建筑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推进工部局大楼的保护性综合改造。
2015年5月28日,上海市文物局出具了《<关于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原公共租界工部局大楼开展保护修缮工作的申请>的批复》,对“外滩老建筑公司”负责原工部局大楼的保护修缮工作进行了确认。
2018年12月30日,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改造项目试桩开工仪式举行,大楼的保护修缮工作正式拉开帷幕。
(摘自《一座楼·一座城》)
来源:上观新闻
相关文章
-
美国大兵随意凌辱杀害越南女孩 事件曝光后拍成三部电影
-
德国为什么会出现统一问题?第三帝国又是怎么回事?
-
新加坡发现两艘海底沉船内有大量中国古瓷器
-
者阴山战役中我军学生军官有多强?20分钟就带队攻下敌军阵地
-
运输黑奴时,为什么奴隶贩子不给黑奴衣服穿,而是仅围一块帆布?
-
母亲为了反对女儿约会,将她囚禁了25年
-
虎门海战:大清海盗张保仔的最后狂奔
-
新冠疫苗副作用大?这些你应该知道!
-
征伐这个部落,商人的国家开始建立
-
[图文]希特勒所谓“战斗英雄”美名只是后来纳粹“造神运动”的产物
-
考试了大半个贾府的多姑娘,为何会败在贾宝玉身上?
-
84年前,那位不向纳粹敬礼,还露出不屑笑容的德国市民,后来怎样
-
抗战老兵洪正春的心事:远征缅甸活着走出野人山(1)
-
老照片:图1是姐妹花,图2是银座舞女,图8是50年前的迷你裙
-
“贵州脱贫攻坚百米画卷”讲述丹青颂伟业
-
唯一加入欧盟的亚洲国家,北方闹独立却仅有一国承认,现富得流油
-
《松江教父》即将上演一部江湖纷争!
-
为躲避兵役墨索里尼四处逃亡穷得叮当响为抢面包动了杀心
-
持之以恒,绽放光彩
-
中国陵墓几乎被挖空,为何韩朝陵墓却无人敢盗,原因其实很简单
-
扬州大明寺《重修平山堂记》与清末民初旌德旅扬绅商的活动(二)
-
[图文]苏格兰和英格兰长达几个世纪的恩怨是怎么来的
-
军官培养走后门、靠关系!英国皇家海军为何还能称雄大洋?
-
人类需要像蚂蚁一样的“超稳定社会”吗?
-
专家学者齐聚川大深挖地图文献为成渝协同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智力支持
-
一战后的土耳其,为什么称为西亚病夫?
-
二战时,日本为啥让女人都把和服的袖子剪去?
-
屁股决定脑袋的日本近代对外战争
-
二战时,美国往日本投了几颗原子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