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原标题: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引言:

那会儿,正是东汉顺帝爷在位期间,上头儿分派了六个“选官”名额到河南郡,时任郡尹的田歆向他的外甥讲:为了这几个名额,同僚、权贵们早有信来,又不便推脱;你即有“伯乐”之名,何不为我荐举一位,也是国举贤嘛。

这个嗑,唠在了《后汉书·种暠传》里,也正因此,方使我们有机会窥探到顺帝爷的官老爷们,如何将国家的权柄当作个人利益交换的筹码,玩弄于股掌的一斑!可叹的是,天下的寒士才俊们,什么时候才能有出头之路可走呢?——此为引子。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在今天,我们也要时常讨论起高考来;毕竟眼下又到了高考之际。“有学问”的人,自然不肯错过这个机遇,要拉上“科举”一块来讲。听得太多,也就不屑去深究了。以至于,我们总会糊里糊涂地,错将“选官儿”当作了“科举”;将“科举”又当作了“考试”。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秦灭六国后,本来因袭着受封来的土地、爵位,而掌握国家权力的制度,已然是入冬的蚂蚱,没得蹦哒了。(原六国的贵族们,便是这一制度的寄生虫,被秦始皇“吹灯拔蜡”,废了“封建”,众怒之下又灭了秦国,终究也不曾逃过被刘邦拆了族、收回土地,迁徙到关内的命运。)新兴的贵族们自然不肯甘于寂寞,找了个空子,通过控制“选举”的方式,俨然又世袭地掌握了汉王朝的权利。咱们刚刚所说地“选举”,在官方上边叫做“察举制”。也就是管事儿的官老爷们只须大笔一挥,正如我们在引子里看到的那般,便可将“官儿缺”随心所欲地交到他所中意的人手上;至于此人是有才、有财,或是上头有人儿,还有谁会真的在意呢?

引子里所讲,是东汉顺帝爷年间的事儿。方时距离东汉王朝的开国,已有百余年的时间了。贫富分化、地方豪族崛起,又将这个垂垂老矣的王朝,更进一步地推到了风雨飘摇的风口浪尖。这时候,通过察举制度“选举”上来的准官老爷们,已经实在太不像话了!……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我们历史上第一次通过“考试”选官儿

尚书令左雄,终于还是站了出来,上书建议“诸生试家法,文吏课笺奏”(据《左雄传》);也就是对选举上来的准官儿老爷们,再考上一次,把把关;方好放任出去做官儿。这一考,也成为了我们历史上的第一次,将“考试”与“做官儿”联系在一起。深究起来,倒跟我们今天的女孩儿们谈好了恋爱去见男方的家长,颇有些相似呢;不止可以好吃好喝好享受,临走还能有红包领。针对这些准老爷们定制推出的“考试”,或许也差不到哪里去。

究其根本,我们的皇帝爷似乎是不大能信得过“考试”吧!自打周公始创了“德治”说,到魏晋南北朝的这千余年里,我们的当权者们都一如既往的如秉持着“以德服人”为最高原则的雷老虎那般,以为:这天下自然是“有德者居之”;又怎么能够接受“有才者可夺之”呢?而“德”却又恰恰是无法通过一次“考试”去判定的,只有在他的乡里,他身边的人才能考察地到,于是便有了“选举”的办法。这便是历朝以来,尽管选举总难免滋生舞弊,还能颇得当权者宝爱的缘故。而“考试”的境遇则就可想而知了。《晋书·孙坦传》上说,晋初动乱那会儿,“考试”的办法就已经被废黜了。元帝爷的时候,虽然也短暂地恢复过一阵儿,最终也没能挨延多长久呢。《通典·选举典》也说,在南朝的梁陈,北朝的周、隋之间,“考试”的办法更是经历了:废完又立,立完又废,废完再立的千锤百炼呢。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我们历史上第一次提出“考场”

有趣的是,“考试”制度本身的完善又恰恰得益于此时。正是葛洪作《抱朴子·选举》提出了一个绝好的去执行“考试”的办法,即设立考场。他是这样说的:“当答策者,皆会着一处。高选台省之官,亲监察之。又严禁之。其交关出入,毕事乃遣。” ——由此看来,若是考场上也供上一位祖师爷,必定是非葛洪莫属的;毕竟他所提出来的办法直到今天,我们高考的时候都还在用呢。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唐朝的时候,学馆又大兴了起来(据《十七史商榷》)。既然助教与学员们朝夕相处,似乎他们对于学员的“品德”、“才华”是颇有发言权的,由他们来“选举”似乎就完美得多啦。所以,这也就成了唐朝主要的选官儿办法。

所以,据《日知录·中式额数》及《日知录·出身授官》称,终唐一朝所取的进士才不过二三十人呢。即便如此,也仍须应吏部释褐试,或被人举荐后方才能够去做官儿,所授予的官儿也不过是丞尉之职。由此看来此时的“考试”颇有些正妻出局,小三转正,或许还扯了证(毕竟在扯结婚证的同时,也熟悉了扯离婚证的地儿),可以登堂入室了。怕只是还没有去没收男人们工资卡的权力,也更谈不上一家之主了。更何况,即便是在今日这也不会是社会上普遍发生的事。

科举制度走向成熟

尽管如此,我们似乎也可勉强地将此时的“考试”称之为科举了。毕竟,此时的科目繁多不说,也开始时常举行了。如《唐书·选举志》所载:就有俊士、明法、明字、明算、一史、三史、开元礼、道举、童子等科(秀才科于开皇二年废除)。时常举行的就有明经和进士两科。《文献通考》也为我们进一步指出了“考试”的具体办法:明经重帖经、墨义,帖经考默写经文,墨义则是默写传注。较之进士科来讲,明经考试的难度就小太多了,所以我们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进士科最早出现在隋朝,其具体起源时间却已无从得知了。据杨绾说,进士科最初考策论,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考成诗赋了。唐朝以后更是如此,或许是与社会中崇尚文辞的风气有关吧。

“小三”真正的翻身做主人,挺起腰杆子,将一家的财政大权一把抓,则是直到了宋朝才开始发展起来的;所以,我们称其为士大夫的理想时代。

在唐末和五代的动乱中,几乎彻底颠覆了一度把持着“选举”的门阀贵族们的统治;我们所熟知的小市民阶层的兴起也是基于此。另一方面太祖赵匡胤的崇文偃武,自然也在社会政治上,给更多的读书人打开一扇通往仕途的大门。一时间文官数量激增,文官管理系统迅速成熟;此时,方是科举真正意义上的兴起。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我们历史上的第一次殿试

首先,据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及《续资治通鉴》载:太祖开宝六年的时候,一位落地进士徐士廉带人围到了衙门口;击鼓鸣冤,直指主考官李昉。太祖爷得知后,不止是好言宽慰,更是在讲武殿对新科及第的进士们,搞了一场复试。并作为一种制度被承袭下来,演变成为后世科举考试的殿试了。

(此处有必要一提的是:唐武后虽然也曾有过殿前之试,也不过走一过场,以示隆恩而已,并非一试以后的再试)

此后的科举,在王安石变法后,又进一步系统了起来。这是源自《宋史·选举志》上的记载,在王安石改革中,诸多的考试科目一并被废除,仅保留进士一科。在考试的内容上,废除原有的诗赋、帖经、墨义,而改为诸经大义。此后各党派竞起,虽时有兴废,而以诸经大义为考试的内容,却一直沿袭下来。南渡以后,又因南人擅长词藻,北士素好研经。考试的内容又分为经义,词藻两种;颇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文、理分科。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现代科举之法的起点

到了元、明的时候,科举迎来一个新的变局。以至于,吕思勉先生就将此间作为近代科举之法的起点。

元代的科举分蒙古、色目人和汉人、南人两榜。蒙古、色目人考两场:首场经义,次场策论。汉人、南人考三场:首场经义,次场古赋和诏、诰、表,三场策论。

与前代的科举相比,此时最大的变革在于几乎将天下的学问拢总,取消分科。这种变革的要义,终又被明清所沿袭。不同之处在于,明清所考的经义,又于题材上更加了一定的限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八股文”。至于难度,大家一想便可自知了。

从“考试”到“科举”,科举制经历了怎样的发展历程

总而言之:即便是唐朝的科举,名义上虽然很是隆重,对社会的影响其实是很有限的;北宋以后,大概也不过用于选拔乡贡以外的人选,能够考中的,也不过是擅长辞章,或学问较博之人(据《宋史·选举志》);到了明朝,所重视依然是荐举,次之学校,最后才是科举(至于清朝,由于手头资料所限,暂不敢妄自揣测)。与之相比的我们今日的高考,绝对是可以称之为真正属于我们老百姓的高考呢!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