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瓜分中国的

原标题: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瓜分中国的

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开始,中国在之后一百多年的时间里,再不复汉唐荣光,从东亚文明的轴心沦落到任人宰割的境地。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后,美国狼子野心初露端倪。美国借口担心侨民安危,实则担心美国在华利益,派加尼率舰队来到中国沿海地区。加尼得知英国攫取的利益之后,向两广总督祁贡要求美国也要享受最惠国待遇,祁贡不理。消息传回美国之后,1843年,美国政府派顾盛为特使来华,要求中方给予美国与英国同等的通商条件。1844年6月,顾盛与两广总督耆英在澳门附近的望厦村会谈。谈判过程中,美方软硬兼施,用尽手段胁迫中方谈判者。耆英屈服于压力,不得不接受了美方拟定的条约,即《中美五口通商章程》与《海关税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望厦条约》。

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瓜分中国的

经过了十几年在中国的发展,英国不满足已经取得的特权和利益,意图加深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因此英国向清政府提出修约要求,法国和美国紧随其后,也分别要求修改条约。清廷拒绝,双方交涉未有结果。而后三国不死心,英国和法国又支持美国提出修约要求,仍被拒绝。于是,西方列强决心发动一场新的侵华战争。1860年,英法联军攻入北京,迫使清政府先后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在此期间,俄国趁火打劫,以调停自居,逼迫中国签订中俄《瑷珲条约》,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深入。

1894年,以朝鲜东学党起义、朝鲜政府向中国请兵为契机,日本派大军进入朝鲜,并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经此一役,北洋水师全军覆灭,清廷无心恋战,与日本签订《马关条约》,除割地赔款外,还允许日本在中国的通商口岸投资办厂。《马关条约》的签订,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随后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瓜分中国的

为瓜分中国,帝国主义列强用尽手段来拖垮中国:

借给中国外债。由于《马关条约》的签订,三国干涉还辽,中国不得不向日本支付大笔赔款和“赎辽费”。因此,英、俄、德、法四国强迫清政府向其借款,清政府不敢得罪任何一方,不得不大借外债。条约的签订使本就入不敷出的清政府背负了高达2.3亿两白银的巨额债务,因此不得不以关税、厘金、盐课等作为抵押,列强因此得以把持中国财政,控制中国的经济命脉,进而扩大了在中国的政治影响。而清政府对内增加大量苛捐杂税、发行债券,把债务转嫁给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使中国的经济环境进一步恶化。

抢夺路矿权。除了向中国出借巨款之外,帝國主义列强还以其他方式向中国输出资本,即抢夺在中国修筑铁路、开采矿山和建立工厂的权利。法国和俄国在这方面是先锋,先是法国于1896年取得修筑由越南境内至广西的铁路权利。同年,俄国与清政府签订章程,规定俄国可以在东三省境内修筑东清铁路。通过修铁路,列强在中国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铁路借款为过剩的资本取得高额利润创造了机会,兴建铁路为基建材料提供倾销场所,当铁路建成之后,会极大地便利帝国主义在中国开拓商品市场、掠夺农副产品和矿产资源。到19世纪末,列强争夺路权的斗争更为激烈,甚至撕破了文明的外衣,以坚船利炮相威胁,清政府毫无招架之力,将修筑铁路的权利拱手让人。列强在中国投资修筑铁路,除获得巨大的经济利益外,更多的是政治上的战略意义,控制铁路就等同于控制住人员和物资的流动,更重要的是,还可以通过铁路运输武装力量和矿产。最先取得开矿优先权的是法国,主要集中在广西、云南等地区。英、德、俄三国紧随其后,相继在铁路、运河覆盖地区取得采矿权。中国的矿藏资源遭到掠夺,重工业也难以为继。

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瓜分中国的

列强争相开厂。帝国主义列强利用《马关条约》里关于日本在中国开办工厂的规定,又开始在铁路及河流沿线大规模投资建厂,利用便利的交通将货物输送至全国乃至世界各地。外国工厂生产的货物质优价廉,自然排挤掉中国本土轻工业产品,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不可避免受到抑制,民族工商业受到压抑和摧残,广大农民、中小商人、运输业和手工业工人大批破产和失业。

划分势力范围。帝国主义国家在中国开展投资的同时,又在中国划分势力范围,其中以德国为最先。甲午战后,德国借口两个传教士在山东被杀,于1897年派舰队强占胶州湾。继德国之后,19世纪末,俄、法、英、日等国纷纷在中国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此时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手段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其对中国的危害影响要比商品输出大得多。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是分割中国的一种形式,使中国面临从半殖民地沦为殖民地的严重危机。

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瓜分中国的

面对这样一种混乱濒临崩溃边缘的局面,一幅警醒世人的《时局图》横空出世。为唤起国人对东三省前途问题的关注,1903年12月25日,由蔡元培等人主编的《俄事警闻》在上海创刊,《时局图》被刊登在其创刊号上。

美国的介入。欧洲列强及日本在中国抢占港口、争夺势力范围等掠夺活动,对美国的在华利益构成了直接的威胁。对于占领中国具体地区,美国有其详细的规划,但1898年美西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分身乏术,未能参与在华争夺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的活动。等到美西战争结束,美国已经难以插足了。

1899年,美国国务卿约翰·海伊训令驻英、俄、德、法、意、日六国大使,向各驻在国政府递交一项照会,即门户开放政策。其基本内容要求六国政府承认以下三项原则:第一,各国在中国任何所谓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之通商口岸或投资事业,别国不得加以干涉;第二,中国现行之关税率对于一切所谓势力范围内之口岸装卸一切货物,无论何属国均为适用,其税率应由中国政府征收;第三,势力范围内之任何口岸,对别国船舶不得课以较对本国船舶为高的码头税,势力范围内所敷设、管理或经营的铁路,在运输别国货物时,收费不得较运本国同样的货物为高。

帝国主义列强是如何瓜分中国的

简而言之,在整个中国,列强都有进行贸易的权利。门户开放政策受到列强的普遍欢迎,使列强在侵华步骤上取得暂时一致,避免了列强之间矛盾进一步激化,列强由争夺在华利益转化为在这个问题上相互合作。

1900年,帝国主义国家纷纷出兵中国镇压义和团运动。美国担心各国乘机把势力范围变为各自的殖民地,使门户开放政策化为泡影,便于这年7月3日向各国发出了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声称美国政府致力于寻求这样一种解决办法,以“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保护由条约及国际法所保证于各友好国家的一切权利,保障全世界与中华帝国各部分进行同等的公平贸易的原则”。美国这项照会并不要求各国答复。第二次门户開放照会增加了新的内容,提出了所谓“保持中国领土和行政完整”的“原则”,这同第一次门户开放照会仅仅要求贸易机会均等是不同的。但美国并没有恪守自己提出的“原则”,就在发出第二次门户开放照会那一年,它为取得福建三沙湾作为“煤站”而积极活动。由于福建已被日本划作势力范围,因此日本强烈反对在福建出现美国海军基地,美国的企图没有实现。

门户开放政策的提出,是美国侵略中国新阶段的标志。从此,美国在侵华政策上不再追随西方列强,而有了独立的政策,加紧和扩大了侵华的步骤。门户开放政策的推行,没有影响到列强的利益,因此也没有遭到列强的公然反对,帝国主义宰割中国的同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美国也开始更积极、更活跃地参加帝国主义大国在中国的角逐。而面对这些,腐朽软弱的清政府无法有效地维护自己的主权,只得采取“一体均沾”和“以夷制夷”的策略。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