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解密:蔡锷两次自愿督湘与松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三)

原标题:解密:蔡锷两次自愿督湘与松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三)

解密:蔡锷两次自愿督湘与松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三)蔡锷

蔡锷前后两次自愿督湘虽然均未成功,但反映了湖南人民对蔡锷的高度信任和殷切期望,而蔡锷每次的表现则从两个方面为松坡精神作了很好的诠释。

第一,深厚的家国情怀。蔡锷于1882年12月18日出生于湖南省宝庆府邵阳县亲睦乡。1897年11月,15岁的蔡锷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时务学堂,1899年赴日留学,1905年曾回湘任新军教练处帮办兼武备和兵目两校教习五个月,以后辗转于广西、云南、北京、四川任职。虽然久别故土,但生于斯、长于斯的家乡和生活在家乡的亲人(母亲、妻子,后来还有长子)却时常在蔡锷的牵挂之中。在他看来,“以吾湘地理上之位置,人民之性质能力,土地所出之物产,均不下于他省,用力少而成功必多”。然而,民国初年,湖南却是政局动荡不安,人民生活困难。作为游子,蔡锷为自己不能为家人和家乡作贡献而深感内疚。正如他自己所说:“近十年来,奔走省外,未得于故乡稍效棉薄,辄用歉然,并大有“廉颇未能用赵”而“殊以自悔”。因此,每当有报效家乡,贡献桑梓之机会,蔡锷无不积极响应,并“甚愿告奋勇”,这充分体现了蔡锷爱亲人、爱家乡、爱国家的深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是松坡精神的重要内核,家国情怀就是蔡锷爱国主义精神的具体体现。

解密:蔡锷两次自愿督湘与松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三)蔡锷故居

第二,强烈的担当精神。担当精神是促使蔡锷在不长的人生中成就两件彪炳青史的大事(领导和发动云南“重九”起义和云南护国起义)的精神动力,也是松坡精神的内在品质和鲜明特色。早在时务学堂,蔡锷就树立了为匡救时艰而求学的志向。赴日留学后,特别是经历自立军起义血与火的考验,蔡锷毅然投笔从戎,并将原名“艮寅”改成“锷”字,表示了“流血救民”的决心。嗣后,每当国家有难,人民有险之际,蔡锷总是挺身而出,迎难而上。即便在护国战争前线,面对生与死的考验和病魔的折磨,蔡锷仍坚定表示“要把全部生命献给民国”,“与民国共死生”。蔡锷前后两次自愿督湘,也不例外。每一次都是出现在湖南处于危急的关键时刻,每一次蔡锷都是以责无旁贷、勇于任事的担当精神慨然允诺。所有这些,充分体现了蔡锷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精神。

解密:蔡锷两次自愿督湘与松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三)蔡锷全家福

解密:蔡锷两次自愿督湘与松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三)1917年4月12日国葬蔡锷于长沙岳麓山

当前,中国人民正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要实现这一伟大的目标,既要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爱国主义思想,也要发扬强烈的担当精神。因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刻认识、深入研究蔡锷的家国情怀和担当精神,对于我们进一步弘扬松坡精神,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均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全文完)

解密:蔡锷两次自愿督湘与松坡精神及其当代价值(三)蔡锷

本文系作者在第二届“松坡精神”学术研讨会上宣读的论文之一。文中所引黄兴、蔡锷遗著分别详见邓江祁编《黄兴全集》(待刊)第三卷,《蔡锷全集》(待刊)第三、四卷。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