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原标题: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在古诗中有一个地名叫楼兰,因为著名诗人王昌龄在《从军行》中一句:“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而为人所熟知。

除了这句,王昌龄在很多诗中都有提到楼兰,比如《代扶风主人答》中写道:“十五役边地,三四讨楼兰。”又比如《从军行七首》中:“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唐朝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在《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中写道:“前年斩楼兰,去岁平月支。”

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就连不是边塞诗人的李白,也曾多次蹭楼兰的热度,在《塞下曲》中,李白曾写道:“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在《幽州胡马客歌》中写道:“双双掉鞭行,游猎向楼兰。”

纵横的古诗鉴赏水平一般,只能说,关于楼兰的这个词的诗很多,我就不一一列举了,经过我一番对比,除了宋朝的张元干和文天祥,剩下书写楼兰的都是唐朝人,而且都是唐朝前期,从贞观到开元年间的诗人,尤其以王昌龄、岑参这样的边塞诗人居多。

可以总结出,唐朝盛世时的边塞诗人有一种情怀叫“打楼兰”。

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楼兰是一个城市名,在一段时间内也以此为国名,是西域众多古国中的一个,其遗址在近新疆罗布泊西北岸不远处,与敦煌毗连。

汉武帝时期,中原王朝逐渐强大,有对外扩张的趋势,有了张骞出使西域的壮举。张骞出使西域后大大加强了中原王朝与西域的联系。

西域也被纳入到中原王朝的视野中,根据《汉书·西域传》记载:“鄯善国,本名楼兰,王治扦泥城,去阳关千六百里,去长安六千一百里。户千五百七十,口四万四千一百。”

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由此可见,楼兰古国人口并不多,在汉朝时期也只是西域三十六国之一,而当时的西域面临最大的威胁就是匈奴,为求生存,西域各国相互倾轧,有的时候倒向匈奴,有的时候倒向汉朝。

当时汉武帝想要打通通往大宛等国的路径,而楼兰正好挡在中间,当时汉武帝派遣通往西域的使者王恢等人被楼兰人拦截抢掠,并且积极联系匈奴,极大的阻碍了丝绸之路的开通。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听从博望侯张骞的建议,派遣从票侯赵破奴及王恢,率领数万士兵打击阻挡的国家,当时赵破奴仅率七百轻骑兵先锋部队就攻破楼兰,俘虏了楼兰王,楼兰也从此臣服于汉朝。经此一战,西域诸国都震慑于汉朝的军威之下。

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匈奴得知楼兰降汉的消息,立即发兵出击楼兰,楼兰不敢抵敌,只好派遣王子入质西汉与匈奴,向两面称臣。

可见楼兰处境之艰难,在此后,楼兰也是如履薄冰,毕竟汉朝和匈奴哪个也不是好惹的。

公元前77年,汉昭帝时大将军霍光派遣平乐监傅介子到楼兰刺杀楼兰王,立尉屠耆为王,楼兰更其国名为鄯善,迁都扞泥城(今新疆若羌附近)。

东汉以后,鄯善国经过长期相互兼并,成为西域七国争霸的局面,然而到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原王朝大洗牌,鄯善国也未能独善其身,在北魏时期,公元448年,北魏太武帝派遣大将万度归西征,鄯善王出城投降,鄯善国灭亡,北魏开始对鄯善实行郡县制治理。

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这就是楼兰国小史,虽然这个政权存在几百年,但是历史记载却并不多,即使有两面三刀的一面,但是也说不上是穷凶极恶的国度,更谈不上是对中原民族的威胁,所以,没有那么大的仇和那么大的恨。

要说对中原王朝威胁最大的,还是匈奴,在宋朝遭受游牧民族疯狂碾压时,抗金名将岳飞曾在《满江红》中写道:“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那么,为何在北魏已经被灭的一个国度,在二百年后,遭到文人墨客的疯狂嘲讽呢?

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实际在唐朝时期,楼兰的位置大约处于玉门关外不远处,找到隋唐时期的地图就会发现,隋朝时期在西域的版图已经很小,控制力也不断减弱,到隋朝末年时,趁着隋朝内部农民起义不断,西北各部落都纷纷叛乱,从唐太宗时期开始,强大的中原王朝再次展开对游牧民族的打击,唐王朝先后平定突厥、薛延陀等部,使得更多的边疆部族纷纷归附,为了控制西域,从唐太宗时期效仿汉朝西域都护府的建制,先后设立多个都护府。

正是因为盛唐时期的开疆拓土,版图逐渐扩大,需要大量士兵戍边,无数文人墨客也活动到了边疆地区,也正因此产生了风格迥异的边塞诗。

古代诗词里总提到攻破楼兰,楼兰到底是哪里,为何流行度这么高?

此时的楼兰早已不是地理上的名词,而是一种“情怀”,一种对遥远国度的探索的好奇之心,这些边塞诗人,高呼“不破楼兰终不还”更是表现了巅峰时期的大唐扩张力,唐朝是一个自信的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

从安史之乱后,唐王朝基本丧失对西域的统治权,在此之后,豪放的诗人逐渐减少了,高呼“打楼兰”的诗人也不复存在了。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