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神话故事 > \

西游记一大常识漏洞,被一小学生指出,此前500年竟无人提出

原标题:西游记一大常识漏洞,被一小学生指出,此前500年竟无人提出

如果提到经典著作四个字,很多人都会第一时间想到四大名著。其中,《西游记》作为中国古代第一部浪漫主义章回体长篇神魔小说,对孩子们甚至大人们来说,都是非常具有魅力的。清代多位学者提出《西游记》作者是明代吴承恩。这部小说以“唐僧取经”这一历史事件为蓝本,通过作者的艺术加工,深刻地描绘了当时的社会现实。

全书主要描写了孙悟空出世及大闹天宫后,遇见了唐僧、猪八戒和沙僧三人,西行取经,一路降妖伏魔,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终于到达西天见到如来佛祖,最终五圣成真的故事。

西游记一大常识漏洞,被一小学生指出,此前500年竟无人提出

作为一部经典著作,《西游记》也经历了多次影视化。其中最为经典的,无疑是86版《西游记》。六小龄童饰演的孙悟空,汪粤、徐少华、迟重瑞三人饰演的唐僧、马德华版福八戒和闫怀仁版沙和尚,陪伴了无数人的青春。

人们沉浸于奇异的情节中,被人物牵引着投入到西天取经的八十一难中。演员精湛的演技和幕后团队优良的制作,都让《西游记》的魅力以更贴近民众、更直观的形式显现了出来。

西游记存常识漏洞,被小学生指出

事实上,每个作者都有自己行文的风格和习惯,且会受到自己阅历影响,被自己生平所掌握的东西所限,而在创作中出现“不清楚所以直接写自己认识的”的现象。

而这样的常识漏洞,就被一个年纪尚浅但足够细心的小学生发现了。可以说,此前500年无人提出西游记中存在这么一些错误。

浙江杭州九莲小学五年级的小女孩马思齐在她的作文中,首次提到了西游记中唐僧师徒从东土大唐到西域取经过程中饮食几乎雷同的现象。她详细整理了几个老少皆知的场景罗列的菜名,这里就不一一赘述。

西游记一大常识漏洞,被一小学生指出,此前500年竟无人提出

但不得不说,单单第54回、第67回、第69回和第79回中,米饭、蘑菇、香蕈、木耳、豆腐、面筋、芋头、萝卜这几样食材几乎都在每顿饭中得以亮相。

相同的食物穿越了十万八千里,遍布各个地域,仿佛比孙悟空的筋斗云还要快还要远。大唐与西域小国饮食一般无二,妖精与国君喜好基本相同,这不免令人生疑,这怎么可能?

一个小学生能够对经典作品关注到如此细致入微的程度,也着实令人佩服,经典都是经得起反复推敲的,而这也让我看到了学生们的实力,作为一名小学生,敢于对名著提出质疑,如此反复细致的观察、咀嚼内容,这不失为一种好的现象。

艺术源于生活,破绽处为大有口诀处

在西游记中,之所以会在各地饮食上出现这么大的漏洞,究其原因在于作者并不熟悉西域沿途各地的饮食习惯和特色美食,这也是受到当时交通不便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西游记本身就是浪漫主义的神魔小说,本身就是再创作,作者直接避开自己的劣势,按照自己熟悉的写,就很正常了。毕竟更多的笔墨要着笔在故事线和人物形象上。

另外,《西游记》做过校注的作家李天飞也曾说过,“中国的古代小说和戏曲有个特点,就是不会严格地考证史实细节,只是按照他熟悉的写。”大环境如此,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自然也不会为难自己,浪费没有必要的时间和精力来考证饮食习惯上的细节了。所以他直接全部套用了他最熟悉的江淮美食。

西游记一大常识漏洞,被一小学生指出,此前500年竟无人提出

所以500年来,其实没有人去就着这一点评论西游记的缺陷。只是在小孩子眼里,对就是对,错就是错。

另外,西游记中的漏洞可不止这处。清朝著名道士刘一明,号悟元子,曾写过一篇《西游记读法》。其中有两条是这么说的:"《西游》大有破绽处,正是大有口诀处。惟有破绽,然后可以起后人之疑心,不疑不能用心思。此是真人用意深处,下笔妙处。"

为了让世人真正地去思考和推敲,作者特地留下了所谓的“破绽”。不完美,其实才是完美。

小结

作为四大名著之一的《西游记》,在国内乃至国际都有着很大的盛誉和影响力。唐僧、孙悟空、猪八戒、沙和尚这四个主要角色的经历和收获,都给了人们或多或少的感悟和启迪。

《西游记》不是绝对完美的,正如这位细心勇敢的小学生指出的一样,它里边也因为作者本身的原因,存在着常识漏洞,但这其实也不会给这部优秀的著作蒙上灰尘。

西游记一大常识漏洞,被一小学生指出,此前500年竟无人提出

它的精髓来自于更深刻的东西,一些细小的破绽反而能推动读者和观众去思考、去推敲、去查证。这恰恰是一部优秀作品的魅力所在。

参考资料:《西游记》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