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历史秘闻 > \

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

原标题: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

谈及“微服私访”,大多数人会想到《还珠格格》中的乾隆皇帝暗访民间疾苦,惩治贪官的传奇故事。

不过,从正史来看,乾隆皇帝的“微服私访”也就是六下江南的浩荡出巡。坊间传闻的康熙、乾隆两代皇帝微服私访都是不可能的。(注意:古代皇帝更多是对上访百姓产生心理上的戒备,就更不可能展开下访,明朝正德皇帝算一个特例)

首先,清代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达到顶峰。清朝皇室十分注重构建严密的宫廷保护网和政治秩序,“微服私访”意味着绕开专属监察机构的监视百官职能,这必然是对统治秩序的破坏,也属于皇权的越级行为。

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乾隆皇帝出巡

在古代中国,由于社会底层民众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痛恨官场上的腐朽暴虐,才会催生出“微服私访”来安抚民众的心理需求。(注意:“微服私访”并非代指皇帝的个人私访行为,更多是对官员私访行为的解释)

那么,古代手握大权的帝王高官,以“微服私访”作为采集民意、惩治贪腐真的是行之有效的手段吗?

严格的任官回避制度

“回避”制度始创于西汉武帝年间,其目的加强地方控制,从而巩固中央集权,在宋代被细分成四大任官“回避”制度。

1. 籍贯地限制的籍贯回避制度

2. 亲属聚居地限制的亲属回避制度

3. 言官与谏官的职位回避制度

4. 考官和考生具有亲故关系的科举回避制度

从微服私访的角度看,所谓“回避”制度,即是官员不能在出生地或籍贯省份,族群聚居地为官,并且风俗相近的地域也不能为官。

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回避制度的官场体现

“回避”制度的好处便是不易造成官员偏袒亲属,防止裙带关系滋生,不易形成控制地方的士族势力,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治秩序及集权统治。

据《清史》记载:朝廷规定籍贯广东,福建及沿海州县的官员不能去台湾为官。并以台湾有大批广东、福建沿海的移民为由节制地域风俗趋同的官员。

从个人理解来说,由于全国各地风俗不一,地域水系的差别造成数十种地域方言(并且一省有多个方言,少有官话)。唐朝时期,柳宗元担任永州刺史时。因为语言的不通,只能请当地乡绅作为翻译开展民意工作。

既然官员无法以主观性的第一口吻调查民间疾苦,怎么能得到货真价实的信息反馈呢?

古代官员即使穿便服暗访,却没有地域口音。在城市乡村街头暗访会显得格格不入,也不符合当地居民的生活及其消费习惯。官员需要调查的真实信息,又过于涉及百姓及地方官员的利益网络。封建社会百姓的自我保守意识非常强,断然不会随便将真实信息反馈给暗访官员。

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乾隆皇帝出巡的商业街

所以,“微服私访”下的真实信息得不到及时上报,而错误及干扰信息会增加暗访的难度,降低了官府的行政效率!

乔装查访,官威尚在

古代衙门作为处理民间事务的场所,必然要讲究官风、官威从而树立权威。

任职官员大多是由科举入仕途,官员上任后便会讲究为官之风气。(即从官员的身形仪态、为人做派,处事风格区别普通百姓,形成特殊的官僚气质)

清代官员分为九品之职位,品级越高,任职时期越长,实际上脱离了与百姓的暗访距离。试想,如果以此类官员“微服私访”,岂不是宣扬官府上街访问的事实,从而导致“微服私访”并不具备隐蔽效力。

事实上,即使部分清廉官员乔装上街暗访,也会被乡绅营造的假象蒙蔽。查访官员有可能刚出衙门,就被受坊人明确行踪,从而对暗访官员展开接待工作。

据《清史》记载:候补知县李阳谷奉四川总督黄宗汉之命,前往合州以“微服私访”的名义调查命案的真相。

李阳谷以商人自居,却被合州道台道出真实身份,并以宴礼馈赠李阳谷,导致李阳谷的暗访计划失败。

其实,暗访官员被揭穿身份的情况数不胜数。部分暗访官员,以“微服私访”的名义乘机敛财,以权谋私,完全背离了沟通官民、惩恶扬善的初衷!

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康熙皇帝的浩荡出巡

封建社会的官民隔阂不断加深,腐败问题成为百姓的痛点。“微服私访”为百姓减轻了心理负担,正是由于民间对于“微服私访”的支持,却导致私访腐败更加泛滥。

清廉官员得不到真实有效的民间信息,而贪腐官员丧失了民众的支持基础,导致“微服私访”陷入道德与法律的双重压力下,难以开展有效的查访。

官员的微服私访还会受到民间权力集团的袭扰,但依然能查访到案情相关的信息。换言之,官员的品级不一样,受朝廷或上级机构委派私访的接触面及时间都是不定的。

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微服私访(现代效果)

以查访案情为例,原告亲属必会为原告伸张正义,而被告亲属必会为被告开脱罪责。相关利益攸关者也会将利益诉求给私访官员,所以,官员以“微服私访”在一定程度上能得到受访人员的个人真实补充信息。

但是,原告与被告方是由不同的利益链驱使,导致接触的信息具有片面性和局限性。所以,“微服私访”本质是对人治的追求。

不过,“微服私访”的人治行为又会受到官员处事思维的限制,上下有效的信息传递又该如何实现呢?

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古代官员跟随皇帝南巡(微服私访)

另有说法

古代官员对于微服私访获取的信息、数据具有天生的信任,毕竟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思想观念,其他渠道的证据信息采取度非常低。所以,“微服私访”得到的信息并不能准确反映民间诉求!

在史界有一种观点,虽然“微服私访”衔接的可靠信息十分有限,但可以加强官与民的联系,形成官信民、民拥官的良好社会氛围。

历史解密:“微服私访”真的能反映民间疾苦吗?别被影视剧骗了!科举入仕的考试地点(江南贡院)

其实,绝大多数古代官员都是通过科举入仕(以隋唐为时间线),就官员个人背景而言,为官之前也是百姓,那么对于百姓群体就十分了解。只要官员不独立于百姓群体实行特殊化的“微服私访”(即对地方百姓的思想、行为控制),而是以百姓的福利政策作为具有实际效果的访民手段,实现人性化的地方控制。

反思

总之,“微服私访”是专制皇权下控制臣民过于理想化的政策形式。所以,清官贤吏不一定会微服私访,而微服私访的不一定代表是清官贤吏!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