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趣闻 > 战争史料 > \

“铁拳”: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一次不成功的战术尝试

原标题:“铁拳”: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一次不成功的战术尝试

1937年盛夏,从宛平城头传出的枪声点燃了中华民族抵御外侮的怒火。为争取战场主动,中国方面决定在上海方向先下手为期。目的是,先把盘踞在日本租界内的数千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赶下大海,然后依托江、海岸工事迎击来援日军,从而达到将其主力从华北平原吸引至江南水乡之目的。

从8月14日起,中国军队最精锐的87师、88师(不久,这两个师的姊妹部队36师也加入作战)并肩作战,向日军阵地发起猛攻。在接下来的十天内,士气高昂的中国军队虽也曾取得突进汇山码头,重创日军的成绩,但总体进展却异常缓慢。

“铁拳”: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一次不成功的战术尝试

究其原因,是中国军队遇到了一个很难缠的对手。

"一·二八"淞沪停战之后,驻沪日军为防中国军队收复失地,在数年的时间内将以日本人聚居区打造成了一座堡垒。位于江湾路1号的陆战队司令部成为驻沪日军工事的一个高度浓缩。这座四层高的钢筋水泥大楼占地面积6000多平方米,顶部设有炮兵观察所、内部的广场可用作屯兵,厚厚的外墙之内,随处可见堆满武器弹药的仓库。就这样,日本租界内的大量机关、学校、商店和住宅内部都被改造成了坚固的据点。毫不夸张地说,每个据点的射口坚固直射、侧击、倒射需要,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火力网。

躲在这些工事背后,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额定兵员虽然只有5000人,但得到了旅居上海的在乡军人约3600人的支援。此外,日军还在日本侨民基础上组建的义勇队约3000人。其支援火力由30余门火炮以及重迫击炮所组成的强大炮群,其中不乏150毫米榴弹炮、120毫米舰炮这些"大块头"。另有还可得到有海军第三舰队的30余艘军舰和各种飞机百余架的战时支援。

这确是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中国军队在逐街逐屋的战斗中异常艰难,伤亡惨重,却进展不大。为了打开局面,中国军队还是在力所能及的的范围之内进行了一些战术方面的尝试。

为了打破僵局,德国顾问建议中国军队改用突击队战术。

据时任87师261旅521团团长陈颐鼎回忆,他们在进攻开始后的第三天夜里转移至叶家花园附近,"受命加入突击队"。这支部队由2个轻装步兵营、一个工兵爆破队,一个三七加农平射炮连和一个通讯班组成。每人携带两日干粮,步兵连、营长"皆配机枪一挺"。无独有偶,孙元良的88师也组建了一支约500人的突击队。这些突击队的任务是,进攻开始之后,沿着战前侦知的路线向前迅速推进。一旦遭遇敌人火力封锁,则穿墙破壁或在屋顶上架桥通过,力求尽可能隐蔽地接近日军主要据点,一举攻克。

据88师参谋长张柏亭回忆,这个新的作战计划被称之为"铁拳"计划,系由德国顾问提出。德国人在仔细研究了战场形势后认为:从汇山码头、经吴淞路、北四川路,迄江湾路,日本人的阵地就像是一条长蛇,若在其腰部给予重重一击、致其首尾不能呼应,则其抵抗组织自然趋于瓦解。于是,他们建议中国军队效仿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军队所采用的突击队战术(又称"胡蒂尔战术"),以新的战法求得新的突破。

“铁拳”:淞沪会战中国军队一次不成功的战术尝试

遗憾的是,"铁拳"突击队未能发挥出应有的战术价值。

遗憾的是,这两支突击队在战斗中未能发挥出应有的作用。8月17日这天,各突击队开始行行动。起初,进展很顺利。各部连续打下敌人的十几个地堡,一部还打到了黄埔江岸。不过,从第二天开始,战斗就再次陷入僵持。对公大纱厂的攻击持续了2天,毫无进展。激烈的战斗中,包括88师突击队长的刘宏深少校在内的无数官兵献出了英勇殉国。

战后,陈颐鼎等人在总结这一仗的得失时认为,这些"铁拳"突击队之所以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 主要源于部队的装备太差,甚至连"爆破用的烈性炸药" 都缺。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

从营一级往上,"德式师"的支援火力便与德军同等单位差距逐渐加大。

所谓"没有压制,不成进攻"。在为期十天的围攻战期间,最先发起的那三个师在装备上堪称全国各部队之冠,又因接受了德式(仿德式)装备、按德国顾问建议编组、接受德国顾问系统训练与指导,故而被称很多人称之为德式师。但就是这样的部队,营以上级别战斗单位的支援火力上明显不足。每个步兵团下辖3个营,加强火力仅有1个迫击炮连、1个小炮连通讯连和特务连,包括6门82毫米迫击炮和6门20毫米机关炮。至于重型火力,直到师一级才装备有12门75毫米榴弹炮,而这些火力远未达到同期德军营一级作战单位的水准。用这样的部队去进攻那些躲在坚固工事背后、武器装精良、补给充裕的日本特别海军陆战队,确实不容易。毕竟,当两军武器装备水平大致相当时,防御方往往占有一定的优势。更何况是中国军队的火力弱于对手。

其实,即便中国军队的火力再上一个台阶,这一仗依旧很难打!因为在这场战争中,火力不足仅仅是导致中国军队未能达成战役目标的原因之一。

在淞沪前线,中国军队有限的炮兵力量被分割使用。

对于火力不足的问题,当时的京沪警备司令部司令长官张治中有一点的认识。在他的一再争取下,蒋介石将炮兵3团、炮兵10团(1个营)、炮兵8团等以及2个连的坦克等支援部队调往上海。这些部队计有150毫米榴弹炮16门、75毫米山炮24门、约30辆英德制轻型坦克。这支力量如果运动得当,应该在战斗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遗憾的是,事实并非如此!战斗期间,炮兵3团被部署在江湾附近支援87师作战,炮兵8团在彭浦方面支援虹口方面的作战,炮兵10团那个营在大场、暨南新村附近占领阵地,攻击日军坚固阵地。表面上看,这样的部署兼顾了各个部队、各个作战方向的需要。然而如此部署实则违反了最起码的军事原则,有限的炮火被分割使用、不能集中火力于一点,以致处处薄弱。坦克的运用同样没能成功,当步兵遇到敌军火力拦截后,一味地要坦克冲上去却不提供掩护,致使车毁人亡。

贻误战机也是"铁拳"未获成功的原因之一

即便有了武器装备落后、未能集中火力以及兵种协同差等问题,对于"铁拳"而言仍有一线希望,即达成进攻的突然性!按张治中的计划,部队于12日进占上海市区阵地之后,第二天拂晓就发动进攻,打日本人一个措手不及。但当一切准备就绪之际,突然接到南京来电,"停止进攻!"原来,上海外国使团为避免中日在上海开战,建议将其划为"不设防城市"。列强的这一建议令国民政府不由地"犹豫了一下",进攻被推延到14日下午3时才得以发起。利用这两天的喘息之机,日本人得以从容部署。前线部队打了半天后,稍有进展又接到命令"今夜不可进攻",攻击不得不再次停止。经过15、15日这两天的准备之后,17日发起的全面攻击仅仅持续了一天,又于18日再次被叫停,次日才得以恢复总攻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就这样,高层的朝令夕改使得"铁拳"成功的唯一希望被扼杀。

显示全文

相关文章